是潘多拉的魔盒,让我们与众不同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

有一位神经病院的医生问患者:如果我把你的一只耳朵割掉,你会怎样?

那位患者回答:那我会听不到。

医生听了:嗯嗯,很正常。

医生又问道:那如果我再把你的另一只耳朵也割掉,你会怎样?

那位患者回答:那我会看不到。

医生开始紧张了:怎么会看不到咧?

患者回答:因为眼睛会掉下来。

是潘多拉的魔盒,让我们与众不同

很多人脑中的精神病人是那种言语不清,行为诡异,具有反正常人的思维方式,不按常理出牌且一旦靠近,会有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对其都是既充满同情怜悯又避之不及。

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看待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呢?他们有他们自己熟悉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他们努力编织着一张张的网,把自己藏在里面,按照自己的方式任性地生活。他觉得我们才是奇异的人。

但是网多了就成了茧,本来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安全的空间,但是不曾想最后却束缚了自己。

是潘多拉的魔盒,让我们与众不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看似是一部悲伤的史诗,充满了波谲云诡,专属于那些不幸患病的天才们,或者,更有甚者,很多不幸的人儿没得到上帝的一点点怜悯,给了他们普通人的平庸却要忍受非常人的病痛折磨,日复一日。

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有那么多看似“不正常”的人在手舞足蹈,精神病人的世界也许我们不懂,但实际上,没有谁生下来就愿意自己“有病”。

那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不能感同身受的痛苦,不能探求到的秘密都藏在那些天才与疯子的结合体中,一边在创造,一边在毁灭,不断的分裂,然后又力求恢复,就这样不断的自我撕扯,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来回。

是潘多拉的魔盒,让我们与众不同

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认知,他们的整个世界,就好像全部装在了一个仅有一个小孔的铜球里,铜球外是大火与冰水轮番上阵,孤独而绝望的哀嚎,无助又疯狂的惨叫,外面的人却只能隐隐的听到,但是他们出不来,外面的人也进不去。

当大火与冰水转换的那个时段,里面的温度有一个刚刚好的过度,这才是他们能稍微安宁的时刻。

不过你以为接下来会是凤凰磐涅,浴火重生,经过不断的淬炼,提纯,次数越多,纯度越高,天才诞生了,且一个比一个学识渊博,逻辑严密,才华出众,和骇人惊世的影响力。你错了。

是潘多拉的魔盒,让我们与众不同

因为有些天才不是因为疯了才变成天才,而是他本来就是。天才是不可以“成为”,而是天生就是。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有人说:疯子和天才真正的差别,是粉丝数量的差别。确实是这样,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至于里面装了啥,这才是我们之间的区别。

我觉得,不管是天才还是疯子,虽然这两者并没有很明确的联系,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讲,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即使他们不自知,我们应该更要有自知,公平的对待和维护。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是:年轻时得了绝症或大病是种怎样的体验。老天给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开了那么大的玩笑,一个个毫无防备的徘徊在死神的门口,错愕,惊吓,恐惧,无助,以及求生的欲望让他们最后像披上坚强铠甲的勇士,拿起武器跟死神决战。

是潘多拉的魔盒,让我们与众不同

最后,当他们很坦然的,用戏谑幽默的画风来说起当时的一段段心路历程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赢了。这其中在汗水里,在泪水里,在血水里挺过来的坚强和经历过的心酸,请不要用“感同身受”来安慰,没体会过的永远不可能感同身受。

很多人觉得全书中靠渲染神秘和悬疑气氛来吸引人的眼球,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暂且先不忙着去伪存真,这些自有特定领域的专家学者去做,作为普通人,我们要做的,难道不是与书中的人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好好活着,用尚且能辨是非的脑袋,让自己活的更明白些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