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學的精髓是什麼?

烏文俊


簡單來說,心學說的就是人心與世界萬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達到心與萬物一體的境界。

心學的精髓內容有三個: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心即理是本質,知行合一是行為,致良知是方法。由內而外三層意思,是儒家修身最基本的路數。

1、心即理,講得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本來源自於大自然,人是萬物之靈,自然也不可能脫離自然,佛家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和心即理說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我們的心,本身就是和世界萬物一樣、一體的,這和現代科學講的宇宙全息論差不多。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子系包含著系統的全部信息,大到一個地球,小到一個原子,系統裡面都包含著宇宙的全部信息,在顯態信息上,子系是系統的縮影,系統是宇宙的縮影。那我們每個人的人心,也是宇宙的縮影,這就是心即理,心即萬物的意思。

2、知行合一。在我們的認知裡面,好像都覺得知與行本來就是兩回事,很多事情我們都知道,但就是不去做,這看似很合理,比如人人都知道,要孝敬父母,但有的人卻不去做,怕麻煩。但其實知與行,是分不開的,這些說知道孝敬父母,卻不去做的人,他們其實根本就沒有真正的知,因為他們從內心裡面,根本就沒有認可孝敬父母這件事情,所以其實是未知,只不過是假裝知道了而已,如果真正的知道了,絕對不會知而不行,所以知與行,本就是一件事情。反過來有的人只知道懵懵懂懂的取做,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也不是真正的行,只不過是作為一個工具在那動而已,是沒有靈魂的傀儡,這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動,是發自內心的自己去做,所以也沒有行而不知。知行合一就好比是我們每個人聞到臭味,就馬上做出掩鼻的動作,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知與行。

3、致良知。簡單說,就是找到良知,良知就是我們的心,就是我們心裡的那個宇宙。作為普通人,我們內心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私心、慾望,要麼貪財,要麼好色,要麼貪念名位,這些東西阻礙了我們與真正的內心的交流,就好比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世界。打個比方,當你被人當街罵白痴,你會作何反應?有的人可能會想,操,大庭廣眾之下被這罵,老子不罵回去就太沒面子了。看,這就是私心,為了面子。但是,真正的人心與天理,是不會有面子這回事的,那一定是無私無慾。所以我們致良知,怎麼致?就是要撥得雲開見日出,把我們的那些私心慾望都一點一點的去除掉,留下一顆赤子之心與世界一體,這樣就能達到天人一體的境界。萬事萬物在我們心裡,都能像明鏡一樣真真切切,通透明亮。

致良知之後,有什麼用?儒家向來是講究學以致用的,向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致良知是修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就是儒家最終極的理想,明明德於天下。

以上就是本人對儒家心學精髓的理解,不當之處,歡迎大家點評指正!


l易耕堂l


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忠孝節義,也可以說是仁、義、禮、智、信,我認為就是教育人民,作人要誠信,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老於52080


儒字中不含心。只有 亻 雨 而;也即:人 語

耳(爾)之意。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所謂的心學……。巜論語》,就是告訴你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田間壹壬


心學的起源並不是程朱的理學,而是傳統的儒學,繼承孟子的性善論,所以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那就不能認識到陽明心學的精髓。那陽明心學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王陽明提出了很多理論,有“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後還概括出了心學四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說到底,還是以致良知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還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無物則是良知的一種體現。

朱熹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所謂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綱五常,是一系列嚴格的道德準繩和行為規範,這種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壓得死死的,也就越來越扭 曲越腐朽。王陽明曾經也追求這個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後來產生了不同意見,覺得這個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內心的投射反應,也就是心外無物,而這個心也代表著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這個良知反映在實踐中。

至於怎麼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實踐中運用內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顯,知和行必須同步進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體現。

至於怎麼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實踐中運用內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顯,知和行必須同步進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體現。至於怎麼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實踐中運用內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顯,知和行必須同步進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體現。


史趣屋


儒家的學問為什麼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在今天我們批判了儒家的學問,已經差不多近百年,但是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或許能夠發現一點非常有直接意義的現代應用。

為什麼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因為是來源於生活的提煉和提升。

我們看看現在的狀態來分析一下。

這100年以來,我們一直打到儒家的思想,但是這種思想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中都是息息相關的。

哪個人沒有家呢?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家。

但怎麼處理好我們自己的身心與家的關係?

怎麼來處理我們的家與天下國家的關係?

怎麼來處理我們的身心與天地宇宙的關係?

對於我們現代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一直批判儒家的學問培養奴才,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但是我們沒有全面的來考察儒家的學問。

儒家的學問有太多的關於我們的身心,與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的存在的各種關係有關。

最為密切相關的就是我們人,我們人類如何與天地宇宙萬物處理好關係。

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如果我們真實的瞭解就知道儒家的學問有千古亙常的應用性。

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現在有西方的文化作為參照來觀察一下。現在的西方人他們觀察天地中的萬物,發明了《進化論》。這個論點好不好呢?用我們中華的智慧來觀察,就會入木三分,觀察到它巨大的缺陷。西方人觀察萬物,他們得出了結論,以動物的本性來作為我們人類行為的指南。西方人的這種理論,對於第1次世界大戰第2次世界大戰造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以動物的特性作為我們人類行為的指南,我們看到這裡面有巨大的弊端。

但是我們看看儒家的學問: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樣的學問是以我們人的本質本性作為我們人的行為歸源之處,而且以這個為標準來觀察天地宇宙萬物。

我們看看我們中華的這種智慧與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西方人以動物法則作為我們人類的行為法則,但是我們中華的智慧卻是用我們人的本性,來作為觀察天地宇宙萬物的標準準則。

中華的文明為什麼能夠幾千年恆久光明呢?為什麼現在的西方文明只有幾百年,他們卻在擔心人類的文明將會很快消失,這就是西方非常有名的末日危機之感。

現代西方文明的危機,我們中華的智慧,或者說儒家的學問,道家的學問,佛家的學問,對於解決現代文明之病有沒有用處?

不管怎樣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我們對於現代的人類應該有一種智慧的觀察,應該有一種承擔,我們應該自己來使潛行踐證,應該發現古老智慧的奧妙,在這個時代來引用。

提升人的本性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根本特點。

西方人認為有個神在創造了世界。中國的儒學要求人們從修身齊家開始,獲得智慧安國平天下,能夠形成參贊育天地化育的精神胸懷。

參贊天地化育,就是宇宙萬物的參贊者,從自己的身心開始,達到管理國家天下,最後到宇宙萬物的參贊者。

這是率性之道。這能打開人的無窮潛力,不斷不斷提升人的本性境界。

這是中國式的自由。這是一種基於自我道德的實踐的自由,而且由自我道德的實踐,推廣著整個社會,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大思想。

中國的儒家這種文化,確立了中國文化的根本背景。這可以讓普通的老百姓,在普通的生活中體道開智。普通的生活就變得不普通了。普通的生活,變得非常有意義,與宇宙相通了。

能夠提升人的本性境界,這是中國所有文化的一種基本的標準。

我們現代的人丟掉了這種古老的智慧。所以我們去西方的文化,不能用智慧來觀察西方文化,不能對西方的文化來進行整合融合。讓我們很多人迷失在西方的科學知識之中。

人如果有智慧,那麼我們人就是科學的主人。用智慧來引用科學的知識,這樣就不會造成科學的很多負面影響。沒有智慧來引用科學,給我們現代的社會造成了太多的負面作用。科學能夠用來造福人類也可以製造環境汙染製造不健康的飲食也能夠進行各種各樣的造假。

我們現在最主要的就是學校缺少這種根本的教育。關於本性的教育是根本的教育。

西方的宗教有他自己的作用。西方的文化宗教,科學哲學三分,缺了任何一部分,都可能產生大問題。

那麼我們還需要全面的去西方文化嗎?我們通過互相關照,我們發現我們現在所缺少的,我們中華文化有著無窮奧妙的大智慧方法,我們就可以打開來應用於時代。

東西方文化可以統一嗎?和,求同存異,這是智慧的法則。

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在今天看來,這一條儒家的學問方法尤其重要。

儒,體現了東方智慧。

讓平常的生活,與宇宙之道相中和。

從灑掃應對開始,至於修身齊家,再至治國平天下,成就了這樣的思維性格:參贊天地化育。

天地萬物的化與育,中華古人的教育能達成。

這種古老的教育從一開始,就望於這種超人的層次:超級人格。這種教育能夠普及到我們中國普通人的每一個人、家

至善的目標變成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生活就在道德境界之中。

我們在生活中就能體解大道,所以儒家的這種學問,他沒有西方宗教的那種形式,這種教育,就是我們的生活。

無形無象的大道教育。

這種微妙的層次境界,不單是儒家的追求。中國文化,別的大系統也會以這個為目標。

平常心是道,千古的絕唱。

中華文明,宇宙之洲,這裡面的奧妙無窮無盡。



圓拙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智禮義信。上下級。奴才,能治家,不能治國也。


張登乾知足常樂


儒家修身養性,儒家心學體現在仁義禮智信五常道德方面,一般為性功,仁心似海,厚德載物。


劍蘭修竹


孔老二老臉厚臉皮的人渣流氓,孔老二禮的心學只封建儒徒和官吏才能嚐到禮的甜頭,孔老二從小到大到老都在摸索邪規邪教的吃人方法,孔老二這類壞透骨的人永遠都是遭善良正直的人唾棄的人渣流,幫會會道門。


用戶6173735279937


良知良能,執中精一,人心危危,道心惟唯,唯精唯一,允執撅中。


安水閒人


道教之所以神秘,原因一是道家講究隱逸,就算是有大成就者,也就是功成而身退,因為他們明白除了自己的肉體和靈魂之外,一切都不是屬於自己的。多名多利,多辱多罵,只會成為他們身上更厚的詬痂。有必要澄清一下的是,道家所說的隱,是和顯相對的,並不是和出相對的。你可以出,出也可以是隱的一種。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的真正含義。那麼什麼是顯?顯就是彰顯。有句話講“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現代言情或者玄幻小說也說“待我君臨天下,便是娶你之時”,又或者如電影裡的“我的意中人是一位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身披金甲聖衣、駕著七彩祥雲來娶我”。

這些,就是顯。所以在戰國,那個百家爭鳴時期,便把儒家和墨家稱為顯學,而道家為隱派。儒家墨家都加講積極入仕,其實入仕本身也不算是顯,就如同唐朝有名的婁師德一樣,而且,道家祖師爺老子,也是周邊的藏書吏,百家講壇有個教授說就是國家圖書館館長。這也是一個官職,所以入仕為官不能說儒家墨家就講究顯。他們講求的顯,便是要以聖人治理天下,儒家墨家都講究聖人。孔子想要在基本學壞的先秦時期,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他便是把周朝的大臣周公旦當作了他自己的聖人,周公旦,也就是“周公解夢”裡面的周公。以聖人治天下,便是要立名,讓聖人去管理天下,使得天下安居樂業。這就是儒家的顯學。這便是和道家的一大不同。

關注我,看我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