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的構成及應用(轉載)

從藥物的角度解構桂枝湯

桂枝湯一共五味藥,仔細研究,在仲景方中可以拆解成三個方劑,並有著不同的適應症。

1.桂枝甘草劑 作用:心悸、有汗、頭痛。2.芍藥甘草劑 作用:腹痛、腳痛、頭痛。3.生薑大棗劑 作用:可與任何藥物配合使用。

如果一個病人,同時擁有心悸、汗出、頭痛、腹痛,那就是同時存在兩個方劑的適應症,就給予桂枝、芍藥、甘草治療,再加上生薑、大棗顧護胃氣,治療後效果良好。經過反覆的臨床實踐後,確定下來,這就變成了一個大方群。

此後,再把這個方群,慢慢使用到其他的情況中去。

比如一個病人同時存在有汗、頭痛、發熱、怕冷、怕風等症狀,使用此方群后發現效果也非常好。同時發現,經過臨床很多人次反反覆覆的實踐後,療效也很穩定,那麼,這個方群就多了三個發熱、怕冷、怕風的適應症。

如此這般,慢慢在臨床中擴大適應症,桂枝湯這一方劑的組成、適應症等等要素就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

通過對桂枝湯藥物的拆分、對其中藥劑證的理解,對於理解桂枝湯的應用有非常具體的意義。

從桂枝湯適應症出發

桂枝湯的適應症,綜合起來有五大方面:

1.體力弱、體型瘦、大多數人小時候多病,有發燒、淋巴結腫大等疾病。2.怕風、怕冷、汗出 。3.腹直肌緊張。4.在急性病、感染性疾病中,除怕冷、汗出之外還有發熱的症狀。5.在治療慢性疾病中可以沒有發熱。

應用桂枝湯的兩個困惑

1.不敢用桂枝湯治療外感發熱,這是對外感病的分類不當造成的。現在常規外感病的分類為:外感風熱和外感風寒。對外感風寒的脈象定為浮緊或浮緩,而對外感風熱定為脈數。

但是現實情況是,所有外感的病人,如果體溫高的話,脈都會數,不論是外感風寒或風熱,也就是說外感風寒的脈象也會在浮緊或浮緩的基礎上有數脈。有數脈,就機械使用辛涼解表的銀翹散,桑菊飲等,而不用辛溫解表劑。這就導致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就很少使用。所以,桂枝湯治療外感熱病這個途徑,就給擋住了。

2.桂枝湯很少有人應用在雜病的治療中。因為雜病(比如皮膚病、關節痛、植物神經紊亂)出現汗多、頭痛,大多是沒有外感症狀的。因為侷限於書本上說桂枝湯只能應用於外感病的情況,而這些疾病沒有發熱等外感症狀,所以就不敢使用。

簡言之,一個是不清楚、不知道桂枝湯可以用於發熱脈數;一個是因為不能掌握桂枝湯應用的特異性症狀。發熱,如果出現在外感病當中,桂枝湯可以使用。但是,如果不是外感疾病要使用桂枝湯,是可以沒有發熱這個症狀的。但是現行的桂枝湯適應症,卻一定要把發熱放進去。所以,碰到一個雜病病人,其實是桂枝湯證,但是由於侷限於沒有發熱的這個症狀,就也不敢用了。

在外感的時候有發燒,用桂枝湯;在雜病的時候可以沒有發燒,也可以用桂枝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清楚這個,桂枝湯這個最好的方用不起來,非常可惜。

關於有汗、無汗用桂枝湯的問題

在臨床當中的虛弱性病人,有怕風、怕冷但是沒有汗,是不是可以用桂枝湯呢?

其實也是可以用的!

這個病人怕冷、怕風,體質虛弱,即使沒有汗出,也可以通過脈象去鑑別,是否可以使用桂枝湯。如果這個脈象是浮緩的,就是比較鬆弛的,可以用桂枝湯。

假如這個病人體質非常好,脈象又比較浮緊,沒有汗,我們就不能用桂枝湯,應該用麻黃湯。

桂枝湯的常規狀態是有汗的,但是任何事情有常規也有特殊,有常有變嘛。所以有些情況下,病人體質比較虛弱,沒有汗但是怕風、怕冷、脈象不緊的話,還是可以用桂枝湯去治療。

所以,《傷寒論》裡面,有的條文有脈象,有的文沒有脈象。宋本《傷寒論》第13條,沒有脈象,是常規的證,如怕冷、怕風、頭痛、有汗,這個證都存在,沒有脈象,可以直接用桂枝湯。

但是,當這個病人,有怕冷、怕風、頭痛、無汗這樣狀態,就用脈象來鑑別。假如脈象緊、體質比較好的話,就用麻黃湯;假如脈象出現鬆弛,同時體質也不怎麼好,雖然是沒有汗,也不能用麻黃湯。

所以脈象在裡面的作用,和體質有關係。桂枝湯既可以用於汗出的情況,也可以用於汗不出的情況。

桂枝湯的構成及應用(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