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風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三)

【黨員風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三)


點擊上面收聽語音版播報


黨員風采


【黨員風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三)

先進事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夜已經很深了,陣陣的肝痛和縣委工作沉重的擔子,使焦裕祿久久不能入睡。他的心在想著蘭考縣的三十六萬人和兩千五百七十四個生產隊。抗災鬥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基層幹部和群眾的思想覺悟也有高有低,怎樣才能充分調動起群眾的革命積極性?怎樣才能更快地在全縣範圍內開展起轟轟烈烈的抗災鬥爭?……


  焦裕祿在苦苦思索著。


  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祿善於從毛澤東同志著作中汲取營養,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叫做“白天到群眾中調查訪問,回來讀毛主席著作,晚上‘過電影’。”他所說的“過電影”,主要是指聯繫實際來思考問題。他說:“無論學習或工作,不會‘過電影’那是不行的。”現在,全縣抗災鬥爭的情景,正象一幕幕的電影活動在他的腦海裡,此時此刻,他覺得毛澤東同志所倡導的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方法是多麼重要!他決定發動縣委領導同志再到貧下中農中間去,集中群眾的智慧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他自己更是經常住在老貧農的草菴子裡,蹲在牛棚裡,跟群眾一起吃飯,一起勞動。他帶著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對群眾的無限信任,在廣大貧下中農間詢問著、傾聽著、觀察著。他聽到許多貧下中農的要求和呼聲,看到許多隊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革命精神。他在群眾中學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鹼的辦法,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群眾的智慧,使他受到極大的鼓舞,也更加堅定了他戰勝災害的信心。


  韓村是一個只有二十七戶人家的生產隊。一九六二年秋天遭受了毀滅性的澇災,每人只分了十二兩紅高梁穗。在這樣嚴重的困難面前,生產隊的貧下中農提出,不向國家伸手,不要救濟糧、救濟款,自己割草賣草養活自己。他們說:搖錢樹,人人有,全靠自己一雙手。不能支援國家,心裡就夠難受了,決不能再拉國家的後腿。就在這年冬天,他們割了二十七萬斤草,養活了全體社員,養活了八頭牲口,還修理了農具,買了七輛架子車。


  秦寨大隊的貧下中農社員,在鹽鹼地上刮掉一層皮,從下面深翻出好土,蓋在上面。他們大幹深翻地的時候,正是最困難的一九六三年夏季,他們說:“不能幹一天就幹半天,不能翻一鍁就翻半鍁,用蠶吃桑葉的辦法,一口口啃,也要把這鹼地啃翻個個兒。”


  趙垛樓的貧下中農在七季基本絕收以後,冒著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溝,同暴雨內澇搏鬥。一九六三年秋天,這裡一連九天暴雨,他們卻奪得了好收成,賣了八萬斤餘糧。


  雙楊樹的貧下中農在農作物基本絕收的情況下,雷打不散,社員們兌雞蛋賣豬,買牲口買種子,堅持走集體經濟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員們說:“窮,咱窮到一塊兒;富,咱也富到一塊兒。”


  韓村,秦寨,趙垛樓,雙楊樹,廣大貧下中農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焦裕祿十分激動。他認為這就是在毛澤東思想哺育下的貧下中農革命精神的好榜樣。他在縣委會議上,多次講述了這些先進典型的重大意義,他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應該把群眾中這些可貴的東西,集中起來,再堅持下去,號召全縣社隊向他們學習。”


  一九六三年九月,縣委在蘭考冷凍廠召開了全縣大小隊幹部的會議,這是扭轉蘭考局勢的大會,是蘭考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一次誓師大會。會上,焦裕祿為韓村、秦寨、趙垛樓、雙楊樹的貧下中農鳴鑼開道,請他們的代表到主席臺上,拉他們到萬人之前,大張旗鼓地表揚他們的革命精神。他把群眾中這些革命的東西,集中起來,總結為四句話:“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幹勁,雙楊樹的道路。”他說:這就是蘭考的新道路!是毛澤東思想指引的道路!他大聲疾呼,號召全縣人民學習這四個樣板,發揚他們的革命精神,在全縣範圍內鎖住風沙,制伏洪水,向“三害”展開英勇的鬥爭!


  這次大會在蘭考抗災鬥爭的道路上,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它激發了群眾的革命豪情,鼓舞了群眾的鬥志,有力地推動了全縣抗災鬥爭的發展。它使韓村等四個榜樣的名字傳遍了蘭考;它讓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紅旗,在蘭考三十六萬群眾的心目中,高高地升起!


  從此,蘭考人民的生活中多了兩個東西,這就是縣委和縣人委發出的“奮發圖強的嘉獎令”和“革命硬骨頭隊”的命名書。


來源:原稿1966年2月7日發表於《人民日報》

【黨員風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三)

【黨員風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三)

【黨員風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三)

主辦:福州市鼓樓區南街街道黨工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