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很難再拍出《焦裕祿》這樣的電影了?

《焦裕祿》這部電影,總是給我一種紀錄片的錯覺。因為,我們曾經確實擁有過這樣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領導。

當焦裕祿到達蘭考縣的那一天,他的靈魂,便再也沒有和這片土地分開。

為什麼我們很難再拍出《焦裕祿》這樣的電影了?

1962年冬,焦裕祿被派往災荒嚴重的河南省蘭考縣,任縣委第二書記。風沙、水澇、鹽鹼等"三害"困擾蘭考地區,為了根治"三害",儘快幫助群眾脫貧,焦裕祿到蘭考後馬上深入調查,制訂治理方案。

當救災物資運到蘭考,焦裕祿主動率領縣委幹部去火車站卸貨、發貨。縣委副書記、縣長吳榮先對本應完成的工作坐視不管,還對焦裕祿帶頭工作感到不滿。

為什麼我們很難再拍出《焦裕祿》這樣的電影了?

縣園藝場老場長被活活累死,焦裕祿很受震動,決定為基層幹部增加口糧配給,但有人卻在吳榮先的指使下向地委告狀。

上級前來了解情況,幾百名群眾堵住會議室大門,為焦裕祿鳴冤叫屈。不久,蘭考又遇特大水災,焦裕祿強忍肝痛,衝在搶險救災第一線。但因長期操勞過度,焦裕祿的肝病持續惡化,於1964年5月14日晨病逝。他的遺體被安葬在了黃河故道的沙丘上,近十萬群眾自發為他送葬,以表達對這位好書記的敬愛、懷念之情。

為什麼我們很難再拍出《焦裕祿》這樣的電影了?

這部電影,無論我看多少次,我都會熱淚盈眶。他不需要故意煽情,也不需要故作可憐,因為他是焦裕祿,所以足以讓我們悲傷。

《焦裕祿》感人之處就是他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每每看到這部電影,我們的心中就會想到,在1964年,真的有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縣委書記,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這種痛苦是真實的、普世的。儘管我沒有機會接觸過焦裕祿,但是我依然為他的離開而難過。

為什麼我們很難再拍出《焦裕祿》這樣的電影了?

反觀今天,我們再也拍不出來這樣的主旋律電影,難道是因為我們拍電影的水平下降了嗎?

不! 是因為我們再也沒有焦裕祿這樣的領導了!

我們有的只是一些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損害百姓利益的貪官汙吏,他們不會說出"坐在破椅子上也能革命,群眾生活還有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這樣的話,因為在他們心裡,自己有沒有得到利益是最重要的!

並不是現在的年輕人不愛國,而是現在的同類題材的電影很難讓人接受,沒有代入感,因為這樣的電影,並不能夠感動人。你強迫著大家去相信,去鼓吹,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們再也沒有焦裕祿一樣的人民公僕了!試問,我們如何去拍出《焦裕祿》一樣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