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看電視,孩子在學習。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哪個好,為什麼?

奮鬥中的青春3


當然是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好啦。這樣,就會在無聲無息之間,讓孩子確立一種意識:“學習就像吃飯和睡覺一樣,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事情。”久而久之,學習就成了孩子的好習慣。不僅使家長和老師省了許多心,也會使孩子一輩子收益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對孩子的習慣養成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而好的習慣和壞的習慣,都像性格一樣,是無法改變的。

雖說,父母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在尋找孩子學習的動力,都在為孩子不能自覺學習而發愁,卻不知道根子就在自己身上。

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在孩子啟蒙期間,就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是父母義不容辭的最高責任。事後找原因,多累啊!


磊珞


先講一個就在前兩天發生的事情吧。

朋友的孩子今年是高二,學習不錯,在本地最好的高中就讀。

儘管推遲開學了, 但是學校有提供在線課程,而且孩子學習非常用功。

晚上沒課也會熬夜學習到很晚。

朋友吐槽說了這樣一件事情:

看到孩子太辛苦了,所以就會經常去對孩子噓寒問暖,一會問問孩子想吃點什麼,一會問問孩子想喝點什麼,每天還得問幾次想吃什麼飯……

其實孩子已經挺煩了,不過沒說。

結果有一次朋友給孩子準備了果盤什麼送給孩子,結果到第二天孩子也沒吃。

這下朋友火了,是的,沒想到吧,其實原因也不復雜,因為朋友其實對孩子的學習也是非常上心的,但是矛盾的是她既想讓孩子學習成績好,又不想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於是還會非常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很難平衡的問題。

所以當他看到孩子光學不吃她精心準備的東西敏感的覺得是孩子對自己有意見,所以才不吃的。

因為道理很簡單, 吃個水果而已,能耽誤什麼時間?

不吃那就是一定是故意不吃給自己看的……

不過不得不說,這孩子真的是非常優秀。

第二天早上,朋友上班前看到了桌子上放了一張紙條,說是紙條其實是一封比較短的信(隱私問題我就不發了),孩子解釋了自己不吃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煩躁了,每天學習任務非常重,孩子有非常希望做得更好。

於是他只想能夠安靜的有個自己的、不受打擾的空間好好學習。孩子表示對理解朋友對他的用心,也道歉自己辜負了這份心意。但是孩子還是希望朋友能夠給他點更多的自己時間。而且自己需要什麼真的就會自己去取了……

信的最後是希望自己的行為不要破壞了彼此的心情,再次道歉。

說真的,當我看到這信的時候我都有點感動了。

一面是家長焦慮不安且又小心謹慎的心情,另一面則是孩子內心焦慮壓力巨大的情緒。

這種情況下難能可貴的是孩子及時做出了冷靜的處理,由此可見孩子的自控力有多麼的好。

其實我也很能理解朋友家孩子的心情。


他跟我當年的學習狀態就很像——拼盡全力但總是無法做到最好!

我們都是那種非常努力的人,但是奈何總有一些人比我們有天賦且在勤奮上也不輸於我們……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長期勞累的話情緒確實容易出現煩躁的表現。

說的有點多了,好像也扯得有點遠了。

但是其實這就是我今天相對題主說的一個問題的由來——不是我們覺得怎麼是好才是好,而是孩子覺得怎麼是好才是好。

就比如說看電視這個問題吧,一般人來說都會覺得這樣做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會影響孩子學習,會如何如何。

然後認為陪著孩子一起學習才是對的,這是陪伴教育,這是言傳身教……

誠然,我也認為是這樣的,畢竟從理論上講這是對的,而從實踐上來說孩子如果不是高年級了,這樣的學習方式顯然也是有助於提高孩子學習質量的。

但是,如果孩子當下也同樣是跟我上面朋友家孩子一樣有比較大的學習壓力。

那麼極有可能他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全家人對自己過於“呵護”……

這會讓他們原本就有些焦慮、煩躁的心情變得更加煩躁。

孩子能不能理解父母的用心?

當然能了。

但是當情緒到了那個釋放的關口時,可能就是因為我們的過度關心,反而成了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我認為,不是我們認為什麼是“好”,而是孩子需要什麼的。

比如孩子並不想我們太過關注他們,他們自己能夠解決自己的事情,只希望看到我們能夠正常的生活就好,那我們就去過自己的正常生活——比如看電視,那麼我們就把聲音調低點,能聽到就行了;比如在家裡說話,不用小心翼翼的,只要別大嗓門爭吵、八卦的就行;比如家庭的生活形成規律,無論是吃什麼、喝什麼都有序進行,而不是動輒就去問問“你要吃XX嗎?”“你要喝XX嗎?”

空間!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需要的其實是空間,那麼多給他點空間,那就是最好學習環境。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答案是顯然易見。

我兒子上小學這一年多的時間,不誇張的說,我和他媽媽就像“打怪”一樣,幾乎經歷了所有低年級小學生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孩子上課坐不住、不做作業、撒謊、打架、自以為是、缺乏安全意識……而且屢次就犯!才入學三天,我們就被“請”到了學校,老師說,“這孩子是他遇到過的最聰明也是最調皮的”。

回想起來,有些問題其實在讀幼兒園的時候就有了苗頭,只不過在小學的環境下,問題會被老師持續放大,甚至嚴重到了“委婉的給你推薦其他學校”的程度。

這次的問題很棘手,怎麼辦?

一路走來,我們還是值得慶幸的。通過孩子和爸爸媽媽的共同努力,再加上與老師的緊密配合,他身上的問題一個個的得以解決,成績也很好,大家都能感受到他的明顯成長。到一年級下期的時候,所有新出現的問題,基本上在2周內都可以改正。

簡單總結我們所做的,和這個問題相關的有三點:

  • 家長尤其是爸爸一定要以身作則(比如不要在孩子面前叫他認真讀書而你卻在一旁打遊戲等等)。

  • 為他提供“必要”的學習、生活環境(儘量不看電視,不刻意追求物質享受,相信付出總會有回報)。

  • 學習怎樣做一個好父母,並時常反思,與孩子一起進步。

幼兒養性(0-6)、童蒙養正(7-12歲)、少年養志(13-18歲)。小學這個階段,相對學校教育來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正所謂耳濡目染、言傳身教!

與其看電視,還不如父子間多交交心,一起共讀,共同記錄他的成長。


孩子學爸


一起學習比較好,孩子需要陪伴,需要教育,父母如果不在身邊陪伴,孩子有不會的問題也不想去問父母,孩子的不足之處,父母也難以發現,所以要盡最大努力陪伴孩子身邊。既培養感情又培養了孩子的好習慣,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你陪他長大,他陪你到老,





劉友後來者居上


我看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為好。因為父母親看電視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如果一起學習,就沒有了這種情況了。


蘆葉767


一起學習,這樣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不會的地方及時指點。為了孩子的美好未來,大人做出點犧牲,減少些娛樂,遊戲以孩子學習為主,等到老了你就知道享受生活的樂趣了。因為孩子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


HLH59226687913


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成功讀書人,就不要考慮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的事。

孩子大量的學習生涯是在家庭和父母之外。

家長應當關心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求知慾?如何提高學習的效率?如何形成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如何在艱苦的學習中,找到成功的樂趣?⋯

有了這麼完整宏大的計劃,一些細枝末節的安排,就不是問題了。

教育孩子先要有宏觀設想,再落實到微觀安排上。切忌今天聽張三的,明天又學李四的,自己怎麼想?學習思考了?我們總要求一個幼年、未成年的孩子如何如何,我們自己呢?一個成年人,一個家長,又該如何如何呢?


被叫作黃老師的1948


身教大於言傳。當父母在學習時,孩子也會跟著認真學習。當父母在玩手機,看電視,孩子作為家庭成員,也會這樣。在家庭教育中,境教(環境的教育,父母言行就是孩子在家中的環境)非常非常的重要。


桃子0到6


孩子在學習書本知識,父母應該讀傳統文化經典,例如,三字經,弟子規,等,在不影響孩子學習的情況下是這樣,目的是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榜樣和氛圍



西安新農民


當然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比較好!

為什麼言傳身教很重要?

曾經看過這樣一篇報道,從前有一位父親大字不識幾個卻培養出了三位優秀的大學生。他是怎麼做到的呢?這位父親每天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他都在桌子上寫呀寫。他的三個孩子都想看他在學些什麼,他就是不給他們看。就這樣日復一日在父親的影響下,他的三個孩子全部都考上了很好的大學。當這幾個孩子都學有所成之後他們特別想知道父親每天都在那裡學什麼。這時父親告訴他們,他其實什麼都沒有寫只是每天坐在那裡畫圓圈。這位父親特別有智慧,他雖然沒什麼文化沒有辦法輔導他的孩子們,但是他想出了給孩子們做榜樣這個方法。身教勝於言教。所以他的三個孩子都特別有出息。所以說身教的力量是無窮的。

為什麼父母和孩子一起學更好?

1. 當孩子在學習家長在看電視。這是家長給孩子做的錯誤示範。你都不愛學習怎麼能要求孩子愛學習呢。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你教給孩子什麼他自然就學什麼。你愛看電視孩子更愛看。他看你都在追劇呢他自然也就靜不下心來學習了。

2. 一個愛學習的父母我想他的孩子一定會耳濡目染。孩子看父母都那麼愛看書、愛學習自然也就會跟著父母學了。

3.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孩子沒有達到你的要求時,先不要急著批評孩子。首先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如果自己都沒有做到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做到呢。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就要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要想教育好我們的孩子,那麼我們先去做好。我們要在生活的點滴中影響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才會越來越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