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方言最接近原始漢語?

春秋風雲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漢語的發源地,肯定是發源地的語言最接近原始漢語。

根據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研究,漢語於5900年前形成於陝甘寧,即涇渭流域。這一成果今年四月份公之於世,在國際國內引起很大轟動!

之前,漢語形成於什麼地方,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也就是一南一北。這次金力團隊通過語言學與遺傳學等學科交叉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漢語於5900年前與漢藏語系分離,形成漢語族,形成地域在西北陝甘寧,對應的是仰韶文化。這是用目前世界上語言學最新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學術界一致贊同。

所以陝甘寧地區的語言最接近原始漢語。


至樂無如讀書


沒有任何一種方言接近原始漢語!

最接近原始漢語的是"嘉絨語",這種語言被稱為漢語的"活化石"。

所謂原始漢語,應該指的是史前時期的漢語,也就是文字發明之前漢語的音系。文字發明之後,漢語基本已經成熟定型了,已經不屬於原始漢語了。漢語分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現代漢語四個時期。原始漢語比上古時期還要早。



每種語言都有來源,這個來源就是這種語言的原始語。比如印歐語系(包括英語,法語,意大利語,伊朗語,印度的印地語,梵語,吐火羅語等)就有一個共同的"印歐原始語",目前語言學家已經完全構擬出了原始印歐語。這種原始印歐語早就不存在了,但是大約在8000年前,這些屬於印歐語系的人確實是說著同一種"原始印歐語"。



通常情況下,根據語言學的分類,一種語言還有一個語族,一個語族包含幾種甚至幾十種相似的語言,這些同一語族的語言來自同一個原始語。也就是同一族的語言,在數千年前是一個語言,隨著人群的分散,遷移等原因,分散到各地的同一種語言,又慢慢變成了同一族但是不同的語言,這些語言有的能溝通,有的完全互相聽不懂了。



漢語有很多方言,我們中國人把全國各地說漢語的人分成各種"方言",國外也有的學者是把不同的方言稱為"語言"的,比如分成官話、晉語、吳語、湘語、贛語、閩南語、粵語、客家語等。但是漢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無論你稱各地為方言,還是語言,他們都使用同一種漢字,因此本質上屬於一種語言。

這些中國各地方言都不能稱為"原始漢語",也與原始漢語相去甚遠。這些方言只不過是與不同時代的古漢語音系有一定的聯繫而已。比如,吳語保留了較多魏晉時期的漢語的發音。而晉語則保留了較多唐音。粵語發音則是古漢語雅言與嶺南古越語融合而成的語音,至唐代已基本形成。



因此,各地方言最多是漢語某個時期的強特徵的遺存,都是現代漢語的一種,最多保留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一些古音(上古,中古,近代),其與原始漢語的距離,跟普通話與原始漢語的距離一樣遠。比如原始漢語有複雜的複輔音,現在沒有一種漢語方言有保留了複輔音。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包括藏緬語族,漢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這意味著,這些語言在8000年前屬於同一種語言。

漢語和藏語大約分離於5000年前,也即大約公元前3000年。但是漢語和藏語都經過了悠久複雜的歷史,語言也產生了很大變化,都與自己的起源"原始漢藏語"相去甚遠了。



那麼原始漢語在現實生活中完全沒有了嗎?印歐語原始語還可以從古老的梵語中尋找蛛絲馬跡,漢語就沒有任何現實遺存?哪裡能找到原始漢語的痕跡呢?

還真有一種語言接近原始漢語!

這就是"嘉絨語"!

嘉戎語,可以說是漢語的"活化石"!



嘉絨語主要分佈在四川阿壩、甘孜兩州,說這種"活化石"語言的人大約10萬人左右。50年代,這些人被識別為藏族,此前,他們被稱為嘉絨族。

嘉絨語非常古老,它保留了"原始漢藏語"的一些語音形式(例如:複雜的複輔音)和構詞手段。什麼是複輔音呢?比如英語說stop這個詞,其中開頭兩個輔音"st"就是複輔音。嘉絨語的複輔音不止兩個,通常是三個。這個比較有意思,連著說三個輔音其實挺難的,尤其是現代漢語變成了音節文字,除了詞尾有n,ng這兩個輔音外,開頭都是一個輔音,或者沒有輔音。因此,現在讓你說原始漢語的"複雜複輔音",你可能根本說不了。複輔音在現代漢語裡也有一些痕跡,比如zh,ch之類。其實,寫成zh,ch不太合理,因為這樣你看不出漢語語音的變化,比如"周zhou"這個音,如果寫成"tro"就能較容易理解(其中t是不送氣的),後來r音弱化丟失,才有了"調","凋"這種音。



嘉絨語對了解古漢語的語音和語法有重大的意義,因為語言歷史比較有助於構擬上古漢語的語音系統。例如:法國語言學家沙加爾提出“肘”(中古知母有韻)應該構擬成*tr-kuʔ。嘉絨語可以印證這個構擬,因為這個詞有同樣 tkr- /trk- 的複輔音。

在漢藏語系裡,藏語和漢語具有悠久的文獻傳統,卻丟失了原始語一些很重要的特徵,反而處於邊緣地區的古老的嘉絨語,比較接近原始語。

嘉絨語的動詞形態相當豐富,除了時態,還表示人稱範疇:動詞的人稱和數與主語/賓語一致。有的學者認為,原始漢藏語可能有相同的動詞人稱標記,但是這個標記系統在漢語、藏語和緬甸語裡消失了,只有嘉戎語這樣的古老語言還保留著。

很幸運,與漢語同宗的嘉絨語能保留下來,人們可以藉助嘉絨語一窺原始漢語的面貌,甚至可以據此構擬出原始漢語的發音,也能發現為什麼漢語一些字詞的發音異常變化,比如"卓"字,怎麼加個扌就讀成"掉diao"了呢,原來的zhuo呢?

有了嘉絨語,這些問題就能在比較語言學裡找到線索。

古老的漢語活化石─嘉絨語,值得你研究。


泳思歷山


有一次去告訴敦煌旅行,聽到當地話和我講的寧夏南部方言很接近,我很奇怪,即了這麼遠怎麼方言差別這麼小?後來查中國方言地圖原來漢代從長安咸陽一代徵兵去的士兵鎮守西部邊防,後來就定居在那裡,方言和陝西關中方言一模一樣。因為寧夏南部也屬於中原官話區,與陝西話同屬中原官話區(發音方式與很多常用詞彙一致,只是寧夏南部方言不區分前後鼻音,關中方言區分前後鼻音,其他大致接近程度很高),2000年來方言基本變化不大,都可以完全聽懂。也就是證明2000年方言變化是非常小的,不足以大到難以區分。 因為周朝800年和漢朝400多年裡,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重心都在陝西關中附近一帶,語言2000年來的變化不是很大,因此周代人和漢代人講的都是陝西話,和今天差別不大。今天的陝西話基本就是古代漢語的標準語發音方式!


曹勇你若光明


事實上,不管是哪個地區的方言,都有原始漢語的影子。

以晉語方言為例,當你從一個農婦嘴裡聽到“掉糧、掉糧”的叫聲時,你不覺得幾萬年前一個同樣的農婦也是這樣吆喝自己即將下蛋的母雞?因為語法家絕對不去修改叫雞吃食的聲調。當原始人第一次不小心把懷揣的糧食掉落於地,失聲大叫一聲“掉糧”,群雞一擁而上爭食時,叫雞吃食的吆喝聲不就這樣產生了嗎?當然還有幾個更聰明的原始人,隨手揚一把穀粒,口中說一聲“谷、谷”,與“掉糧”異曲同工的是雞子照樣趨之若鶩,於是不同地域的叫雞聲就這樣應運而生。可以肯定地說,千百年來一成不變。

你若有興趣,還可從吆喝羊羔的“羔食、羔食”,吆喝小牛的“哞兒食、哞兒食”聲中悟出其中的奧妙。至於直呼“兔、兔”來叫兔子,簡直等同於少婦稱自己孩子為“寶貝”!同理,馬車伕讓馬走喊“駕”,叫馬站喊“馭”;耕田人讓牛向裡走喊“來來”,朝外走喊“達達”等等口語,無一不是千萬年原汁原味沒有被人為開發破壞的漢語,有幸傳承保留至今,彌足珍貴。如此推敲鑑賞口語,不亦樂乎!


晉語方言烏盟腔


其實,根本不存在有古漢語了。你說華夏的《雅語》是古漢語,那麼就是陝西周原的古公亶父是最早的華夏民族,就是周武王的祖父,他們就是古漢語原創者。

但是從西周、東周,到了戰國時只留下七國,七國中有兩國不是正宗的周留下的諸侯國,一個是楚國,另一個是秦國。秦始皇滅掉了六國,是先殺戮,後合併。秦本是西戎,滅掉了六國,官方語言就是秦語了。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滅掉了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高祖也是楚國人,當時的官方語言應該也是楚國語了。

五胡亂華以後,第一次“衣冠南渡”,漢族渡過長江到江南去了。中原(北方)由遊牧民族控制,儘管說是五大胡人進入中原,其實有十幾個遊牧民族在中原,他們互相爭鬥,說的都是胡語,互相也聽不懂,所以說他們是“胡言亂語”。

隋唐本來就是鮮卑人建立的,只不過他們都是漢化的胡人,說的漢語肯定加著許多胡語口音。唐朝建立以後,李世民將許多投降過來的遊牧民族賜漢姓,使他們都成為漢族,這些民族有“突厥、匈奴、羌、氐、回紇、柔然”,等。到了“安史之亂”和“黃巢造反”後,又有第二和第三次“衣冠南渡”。這些第二和第三次渡過長江到達江南的漢族自稱為客家人,他們不是過去的漢族,他們是漢化的胡人。他們為了自己的門第,修了許多家譜,這些家譜都是偽造的。

五代十國是唐滅以後分裂出來的國家。宋朝自稱為漢族,實際上也是沙坨族。金滅遼,後滅北宋,北宋發生了第四次“衣冠南渡”,也將中原的沙坨流語帶到了江南。女真人滅掉了北宋又將許多的語言弄到中原來,真是先殺戮,後融合。

蒙古滅掉了西夏,又滅掉了金國女真,又滅掉了南宋,蒙古的殺戮比其它遊牧民族還厲害,四川人幾乎被殺光。大量北方漢人(漢化的胡人)進入南宋,許多地方語言也改變了。所以,清朝文人作詩“崖山之後無中華”,就是當時的語言也改變了。朱元璋明朝建立,留在華夏土地上的所有遊牧民族都漢化,其中有“蒙古、党項、契丹、女真、沙坨、突厥、回紇”等。

1644年,滿清入關,剃頭易服,將明朝留下來的一億多人口殺得只剩下2千多萬。著名的“湖北填四川、江西填湖北、全國填兩省”,人口又一次消失,在北京地區,從女真族留下來的漢語成為了官話。到了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曾剃頭又一次大開殺戒,江南人幾乎被殺絕,蘇州、無錫、南京等地都是被屠城的。所以,沒有什麼古漢族是吳語之說!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是多災多難,什麼“炎黃子孫”和“古漢族”之說,都是儒家欺騙沒有讀過歷史的人,為了延續一脈相承的慌言,儒家最喜歡編故事!


牛頭對上了馬嘴


本人才疏學淺……沒有研究過這方面的問題!看到了友友提出的問題~我想簡單的回答~

普通話和古漢語發音不接近!普通話應該是清朝進關以後慢慢形成的!是東北口音轉變來的!

發音接近古漢語的地區~應該是珠三角那一帶~ 廣東 香港最接近!香港的書面文字 還保留著古漢語的書寫方法。。

回答的不好~敬請諒解😊


月l半彎


要說哪種方言最接近古漢語發音,首先得理一下語言的變遷簡史。

先秦方國遍天下,語言各不同。但官方支持的“普通話”叫“雅言”。

後來秦一天下,語言漸漸統一。吳楚和百越之地隨著大軍的南征逐漸接受了中原文化。特別是廣東,在趙佗等治理下,直接由化外之地歸入中原文化。後來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又入廣東,更帶入先進中原文化。可以說,由於地理的原因,廣東話相對最接近漢時的口音。

東晉有中原士人衣冠南渡,聚族而居,是為客家人,口音與廣東話已有區別。但北方就很慘了,五胡亂華,口音雜入胡音,已經不是漢時口音了,這個口音甚至影響了大唐時的口音。所以用廣東話讀古詩,比其它方言都押韻,但也有韻腳不和諧之處。

唐宋口音略有不同,是因為唐未又亂,外族入侵。所以唐宋詩詞的韻部略有不同。

兩宋之際金人又入侵,士族又衣冠南渡,聚族而居,形成大量客家人。可以說,客家人最接近宋人的口音。據說南方不同地方客家人到現在語言的相似度還非常高,甚至可以直接溝通。

所以現在的普通話,是多民族融合的產物。

後來的中原,在元明清幾代,外族統治多,這些人說漢音,就像西洋人說漢音,平聲多,入聲少,並逐漸把以前的半音入聲字讀平了。所以北方人不怎麼知道入聲字怎麼發音,比如一、六、七、八、十。

可以說,廣東話最接近漢口音,客家話最接近宋口音。


一樵v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定義“古漢語”。

古漢語中,商周時期的上古漢語,沒有聲調系統,音高不區分意義。聲母系統複雜,複輔音多。韻母系統簡單,但元音分長短。

唐宋的中古漢語,出現了聲調系統,音高表意。聲母系統部分簡化,韻母系統開始複雜。

在這兩者的基礎上,漢語逐漸演化、不同方言間相互合流,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經過國家統一規範,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話。

然後回答第一個問題:普通話和古漢語發音接近嗎?

普通話和古漢語的發音,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從演變的歷史來看,在聲調、聲母和韻母上,都存在明顯的差別。而且距今時間越久,差別越大,上古漢語距今的差別要大於中古漢語。

比如聲調,中古漢語平上去入,普通話中入聲字已經完全消失,平上去重新分流為四聲。比如聲調,中古漢語聲母在唐末大約30個(相傳唐末沙門守溫創制),後來衍生為36個,普通話中聲母則只有23個。再比如韻母,一般研究認為,中古漢語中大約有6-7個元音,也有研究認為是10個以上,到了普通話中,元音也就只有5個了,與之相應,組合而成的韻母也比以前更加簡單。

第二個問題:哪裡的發音最接近古漢語?

上古漢語的特點,和藏語、白族語比較接近。

中古漢語的特點,與粵語、吳語、客家話比較接近,但這種“接近”,其實也只是保留了某一方面的特徵。比如吳語之中,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但是入聲韻尾就沒有保留下來;而粵語保留了比較齊全的入聲韻尾,但是聲母系統就和中古漢語很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中文系當初在學語言學的課程時,南方同學自帶附加技能,而我們北方同學就比較吃虧……期末考試讓分辨哪些是入聲字,我們都要背規律背字,廣東同學直接用自家方言默唸一遍就都找齊了……


薛暖暖


中國有七大漢語方言,都是古漢語的遺傳,包括普通話

漢高祖和漢武帝的關係,爺孫關係

古漢語用劉邦來比喻。現代的官話歷經漫長年代發展到現代,佔了中國大部地盤和人口,好比漢景帝;他的同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這七國好比是同樣從祖宗劉邦傳下來的一部分子孫,用七國來比喻官話區之外的各大方言區,這七國國王和漢景帝在劉邦子孫這點上是並列的。漢景帝傳位給漢武帝,用他來比喻現代漢語普通話



古漢族的標準用音,目前被廣泛認可的是《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





各地方言與廣韻吻合程度

數字:客家80%,閩南60%,普通話40%,潮州30%,粵語吳語均為20%

十二生肖:閩南50%,普通話0.34%,吳語粵語客家話均為25%,潮州則17%

百家姓:客家65%,閩南53%,潮州50%,粵語44%,吳語28%

一賜樂業人:客家80%,吳語60%,閩南40%,粵語20%

方位數量:客家50%,廣府潮州均40%,閩南吳語普通話30%

人稱代詞:客家67%,潮州55%,閩南33%,粵語吳語普通話均只有11%

綜合對比:客家64%,閩南53%,潮州49%,粵語42%,吳語28%(保守估計),普通話27%

總結

①語言都是不斷髮展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各方言都保留了不同時期漢語音系特徵,選擇性地保留古漢語的一部分,並未完全繼承,而且能活到現代的都是現代漢語,絕不是什麼古語。

②各地方言沒有什麼正統不正統之分,更沒有高雅低俗之分。

網絡上或現實中,經常會碰到持家鄉某某話是“正統漢語”或是“古漢語活化石”觀點的人,這是對語言學缺乏瞭解造成的。要是簡單粗暴地反問他是哪個朝代哪個地區的漢語,估計他只會一臉茫然。況且,閩語、粵語、客家話,甚至宣州吳語高淳話,都有人自稱是中原古音,到底哪個才是呢?針對類似現象,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曾在博客中說:“熱愛鄉土是好的,但不能異想天開。”


宇文度鵬


看到已經有朋友回答了“古漢語”應該分時段的問題,這個思路是對的,而且分法也是主流意見。

漢語在歷史上發生了漸變,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其中,語音的變化最大,詞彙次之,語法最小。你掌握了中學的文言文語法知識,如果字形和詞彙沒有問題,是完全可以讀甲骨文和金文的。

對於語音,今天的學者為了方便稱說,便分成了幾個段,而且往往以朝代來作為代表,但這不意味著改朝換代立即就語言變得無法溝通。所以,以上這些都是強調一個事實,變化是存在的,但是也是漸進的。

唐代、宋代、明代的官方標準語,學術界一般稱為中古漢語和近古官話,而且,今天沒有哪種方言特別接近中古漢語。至於明代的官方標準語,廣西來賓象州白石村的方言則比較接近。

唐代再往前,就更加不像了。漢代的讀音和粵語並不類似,儘管粵語要比官話很多發音保守。至於粵語的語音系統和《廣韻》對應關係比較好,那是另一個問題了。而另一個經常被人們假想為“古代漢語”的閩語,也不接近。因為一般認為反應了中古漢語音系的《切韻》音系的韻母有160多個,而今天閩語的各個次方言,均只有80個左右。至於閩語的文讀系統比較保守雖然是事實,但是還夠不成系統性的“像”或者“接近”。另外,溫州話在近古以前,都和吳語的主體是一致的,而“大海嘯”之後閩東移民帶來的語音層面的影響也是很小的。

所以結論是,不管是今天廣東人、福建人還是溫州人,穿越到唐代甚至以前,都是無法和古人直接對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