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偏科生弱勢科目課自學其他強勢科目,成績會比原來好嗎?

NG梟雄


不一定

首先要明確的是,弱勢學科弱到一個什麼程度?強勢學科又強到什麼程度?

一般來說,強勢學科再強也就那樣了,要想提升會很難了,而且提升的空間會很小。比如歷史為你的優勢學科,每次基本都考80分,地理為你的弱勢學科,每次基本只考40分,那麼你看,哪一個的提升空間會更大呢?一目瞭然,答案是地理。而且弱勢學科比起優勢學科來說更容易提分,弱勢學科越弱,越容易提分,而且更容易找出自己不會的知識點。

弱勢學科只要學到一個自己不會的知識點,可能就能提升好多分,什麼叫弱勢學科?就是每次比起其他科目考的低多。那麼也就意味著自己有很多不懂,不會的知識點。只要把自己能想到的不會的知識點都學懂了,學會了,那麼就能提升非常多得分,不用都學會了,只用學會自己能想到的不會的知識點就夠了,最後最起碼可以讓你從40分考到60分。

40分考到60分中間差20分,80分到100分中間也是差20分,但把40提到60比起80提到100要簡單很多。

所以說不能只一味地學習優勢學科,也要適當的補下弱科,一定會讓你擁有更好的成績。


有點小懵


你好,很開心問答這個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偏科生的這種選擇,是我曾經踐行過的。我英語不好,不是不好是很差。其他學科都不錯,特別是數學!後來文理分科的時候,我選擇了文科,數學就把英語的缺陷基本補齊了。而我的文綜,全縣甚至全是都是非常優秀的。

結合我自己的經歷,我想說的是,你的強勢學科有多強,如果是把強勢學科強到非常厲害的程度,而且很有希望且時間不是很長的話,我還是覺得可行的。

弱勢和強勢學科,本身的主觀性就比較強!所以,我還是建議,不要讓孩子輕易的選擇這個方式,壓力會比較大。區分弱勢和強勢,我建議放在一個比較大的維度來看。不要放在自己眼前來看。


混不吝的大叔


高效學習小技巧之”每20分鐘更換一次科目” 出處:《我是天才優等生》 頭腦也需要攝取身體所需那樣的營養。 大腦和肌肉一樣,每次使用都有極限。 “不吃苦,事難成”這是20年前美國教育的基本思想。在街頭巷尾,在城鎮山鄉,在廉價的室內體育館,到處都可以看到為社會底層的人而寫的標語:No Pain No Gain。我國也有“忍耐是苦的,結果是甜的”這樣的警句。 美國和德國的醫學界批判了過去20多年來一直支配教育理念的這種想法。所謂“痛苦”就是神經系統通知你身體不適的信號。對痛苦忍耐多了,只會遲鈍神經,不會治療痛苦。我們的身體最明白這一點了。 據說,大腦也一樣。大腦和身體都要攝取營養。大腦如同肌肉,都有使用一次的極限。 有人做了一次實驗。一個人閱讀100頁的書,頭十頁的內容幾乎所有的人都記得很清楚,最後的10頁誰也記不清是什麼內容。在多數情況下,即使有人記住了,那也是扭曲的記憶, 要想學習音樂,首先要在“聽”字上下功夫。一邊要仔細聽取每一個細節,一邊要注意分析每一個音符、音調、音色、節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等。這就需要精力的高度集中。怎樣才能做到精力的高度集中呢?五分鐘集中,五分鐘完全休息,才能達到極大限度地提高集中精力的效果。要做到一般的集中,則需要每50分鐘休息一次,一次休息10分鐘。或者這10分鐘做一些毫不相干的別的事情,讓緊張的神經鬆弛一下。若不然,大腦就會因過度的疲勞而停止轉動,什麼信息也理解不了,什麼信息也記不住,什麼信息也處理不了,最終身體會因為疲勞而感到痛苦,於是發出休息的信號。連續學習三、四個小時的學生伸懶腰打哈欠的原因就在這裡。 身體要休息,大腦也要休息。要想使大腦長期有效地運轉,必須讓它有規律地休息。有的人擅長於跑馬拉松,有的人則擅長於跑1000米。學習也一樣,有的學生只能堅持5分鐘,有的學生則能堅持較長的時間。但是再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也不能天天跑馬拉松。跑一千米也一樣,如果連續跑,第二次、第三次的速度肯定會逐漸減慢。 學習也一樣,盲目地持續很長的時間,只能使學習變得痛苦而不會有任何效果。不必要因為只能堅持短時間而感到灰心。堅持短時間記憶的人,多數都是能夠高度集中具有嚴密邏輯的人。這些人一旦巧妙地利用高度集中的時間,就會取得出人預料的巨大效果。 只要掌握學得有趣的學習方法,集中精力的時間就會變得越來越長,這樣,你的學習就能張弛有度遊刃有餘。把字句章節變為有機聯繫的模塊,成片成塊地理解,不慌不忙地循序漸進。只要每天堅持5分鐘,日積月累會收到相當可觀的效果。 “精神別溜號!”這句話,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多數學生在學習之前首先定時間,然後在這個時間內學習一門課程。新的醫學理論證明,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非效率性的、只能是累人的方法。 我從高二開始改變了學習方法。一門課只學20分鐘,然後轉到與這門課截然不同的課學習,而後又回到原來的課學習。例如,先用左腦學20分鐘數學,緊接著用右腦學習20分鐘語文,讓左右腦均衡地運轉,以提高學習效率。我發現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我曾觀察過美國紐約大學的學生。他們啃著教科書和模擬試題,一直熬到凌晨2點。他們似乎很用功,但是我發現他們的精神並沒有集中到學習上。紐約大學商學院的學生感到疲倦,是因為只學習會計學、市場統計學、營銷實例等,只使用一種數學功能的頭腦,不讓他休息的緣故。 掌握了學習技術以後,彈鋼琴就成了我的業餘愛好。我經常把幾本小說或詩集放在身旁。學習數學性課程的時候,每隔20分鐘就輪換著看這些書或彈鋼琴,讓左右大腦均衡運動,充分發揮其功能。 我還買了的錄音磁帶,與別的課交替學習。過去,我覺得英語很難,苦苦地學了幾年,效果還是不怎麼理想。自從掌握了學習技術以後,法語和德語只學了6個月,但是上街還能和法國人、德國人流利地對話。 我並沒有死抱著法語和德語學習。有一位同學學習俄語,覺得俄語很難。自從運用了我的學習技術以後,他的俄語水平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長進。只要掌握這種學習方法,就可以充分發揮大腦的作用,讓學習變得輕鬆有趣,使成績得到迅速提高。


小智教育


首先我認為,不會,因為考試看的是總分

1.強勢科目已經強勢了,再往上提分,哪怕提2分,付出的努力可能大於從90分到105,分數越高越難提,因為高分考到的不僅是基礎的知識,還有思維,課外積累等等。

2.弱勢科目再怎麼弱勢,拿個幾十分的基礎分是沒有問題的,這比抓強勢科目來的容易的多

3.除非是大牛學生,不然自學的效果肯定趕不上上課的效果,一個知識點裡面有很多東西,自學是要花很長時間去摸索清楚的,來的沒老師上課講的快。



超級不高興


這個問題要客觀的看待。如果您是家長或者老師,對於孩子出現嚴重的偏科現象,也不要過於焦慮,理性看待偏科現象。科目之間的學習方法總有相通之處,如果孩子能仿照強勢科目加強弱勢學科的學習,那麼他的成績自然會比原來好。但關鍵是,先找到他偏科的原因,如果是他不喜歡或者不夠了解這個科目,他就沒有興趣去自學,這個時候,家長或者老師要幫助他去發掘對於弱勢科目的興趣,讓他能深入的瞭解這個科目,沒準興趣就來了。如果是孩子的性格或思維結構,導致他對弱勢科目不感興趣,老師或者家長也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完善他的性格和思維結構。如果他實在不喜歡這個科目,也不要強迫或者表示失望,行行出狀元,並不影響孩子今後長長的一生的生活。


程靈棲


不行。一定得聽課。不能說現在學的好的科目將來就能學的好。學習時間可以偏向要不擅長的科目,擅長的科目也不要掉以輕心,否則會顧此失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