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節氣來臨,農村俗語“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句話有道理嗎?

新大風歌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句話有道理嗎?

今日立春,一年當中24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稱為立春,冰封的大地開始復甦,冰雪漸漸消融,明媚的春日隨著微風拂面而來,由於南北空氣對流,造成天氣忽冷忽熱不穩定,時時都有倒春寒的可能性,所以說打春別歡喜,還有40天冷天氣之說,雖然立春陽氣升騰,萬物生髮,我們人類也在五行,冬藏的人們初見暖陽毛孔打開,優如柔嫩的小苗,抵禦風寒的能力較弱,寒、溼、邪、極易侵入,老祖宗經驗告訴我們百草回芽,百病齊發,所以“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此“春捂”

我們說完“春捂”再說說“秋凍”隨著24節氣的交替,“秋”是入秋的第一個節氣,也是24節氣之中的第13個節氣,標誌著暑去寒來的開始,氣溫由署熱逐漸下降,早,晚出現霜降。預示著月明風清的季節的到來,人們通過適當的涼爽刺激皮膚增加耐寒性,其目地達到抵禦風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其目的就是不生病、少生病的來歷“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大道至簡的道理。

人相對應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四季相對應的就是春、夏、秋、冬,春對秋完全吻合。“春捂秋凍”不生怪病。完全符合大自然規律!








河北宋姐


有道理。春天來臨並不是“萬事大吉”了,記住還有“咋暖還寒”呢!春天人們由於抵抗力較差,各種病菌又開始肆虐侵犯人體,各種疾病也隨之萌發,因此開春伊始,還需注意保暖、通風、活動等等,以防疾病發生。


早春記憶


春捂秋凍古來智,做好身體不生病。

一場秋雨一場寒,善握凍度利健康。

頭頸腹腳不能凍,適當加衣病可控。

熱不馬上脫衣服,冷不立即棉衣身。

春捂秋凍有道理,上薄下厚益身體。

二十度上適當松,一十五度秋裝用。

溫差變化時關注,稍感涼意便可行。

秋凍並非人人宜,衣食住行要注意。

心態放好無秋悲,擁抱秋天增抗力。

飲食少葷多果蔬,不為口福傷身體。

大自然賜秋光好,盡情歡度更健身。

春捂秋凍重養生,人與自然要諧和。

違反規律易生病,捂凍科學度餘生。





田野


春捂秋凍,是一種延續悠久的一種俗語。初春,咋暖還寒,雖然開始冰消雪化,但是沾水不沾人。春風依舊刺骨涼呀,特別對體弱多病的人群,保暖是十分重要的,捂一捂有好處。


一片雲101511871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話健康從養角度上說,是很有道理的。捂是遮蓋住或封閉起來的意思。春是春天春季。一年四季特點:春暖夏熱秋冷冬寒;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從冬天走來,春暖而有餘寒,萬物開始復甦,但常會乍暖還寒,倒春寒常有,春天孩子臉,一天兩三變,所以,不要春來暖了就立即脫衣,暖也要捂一捂,不然突然著涼受凍就易風邪外侵而至病,所以春要多捂一捂,而不是一暖就解衣。防受凍而得病。秋天是從夏天走來,夏炎熱至秋尚有暑氣,不要一因為秋涼就馬上添衣,還要讓其凍一下,以作防凍禦寒準備。秋涼有餘熱,一涼就添衣又逢暑酷,那對身體健康也是下利的,所以秋涼有意讓凍一下是好事,不是壞事,對養生,對健康有利,反之不利。因此,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很有理的。


樹德漢碩


農村俗語,是過去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俗語已經過時;而有些俗語卻依然實用。如“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人們仍然奉行著、遵循著。

【一】“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字面解釋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從字面上看通俗易懂:春天到來之後,雖然天氣逐漸變暖,但不要急著換單衣,要穿著棉衣“捂”一段時間;而到了秋天,天氣冷熱交替,越來越冷。儘管如此,也不要更換秋裝,要堅持“凍”一段時間。只有這樣做,人們才能身體健康,減少在季節交替時因“更換衣服”帶來的疾病。

【二】“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原因

(1)春捂:明天就要“立春”了,“春意盎然”、“春暖花開”等詞彙即將進入我們的視野。而同時讓我們感受的,就是“春風撲面”的溫暖。儘管如此,我們穿了2、3個月的冬裝,身體已經適應了冬裝的“保護”,如果稍有溫暖就把冬裝換下,身體的很多部位會不適應:如骨骼疼痛、麻木等。儘管有很多詞語誇讚春天的溫暖,但不要忘了還有“乍暖還寒”、“過了寒食還冷十日”這些提醒語。因此“春捂”是有道理的。

(2)秋凍:“秋凍”和“春捂”正好相反。前者是從熱向冷過渡,而後者是從冷向熱過渡。其道理是一樣的,不再贅述。

假設我們把夏天和冬天分為兩個極端(最熱和最冷),那麼,春天和秋天就是它們的過渡期。因此,在冬天轉入夏天的時候,需要在前期有個“春捂”的過程;而夏天轉入冬天的時候,作為過渡期的秋天,在後期要有一個秋凍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天氣的變化,減少疾病的發生。

【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延伸的意義

當然上面僅是從字面上的解釋,實際上這句俗語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有一個適應期:要適應環境,掌握客觀規律,幹工作、處理事務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違背現實狀況,主觀臆斷的辦法處理問題,不但事與願違,而且也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總之,“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既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實用),又有較深的其他含意。可以說很多農村俗語博大精深,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積累的精華。


泰山農家人


你好,我是東北營口人,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立春節氣來臨,農村俗語:“春捂秋冬,不生雜病”,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明天是2020年2月4日是立春,立春寓意春天的開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春捂”是指立春後氣溫剛剛轉暖,天氣乍暖乍寒,人們還不能早早地脫下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很容易感冒,尤其是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和春季傳染病。

在春季裡,風邪是外感疾病的主要的因素。“春捂”在立春後尤其重要,注意保暖,防止風邪侵襲對於健康很重要。

“秋凍”是指秋天剛剛轉涼兒,適當地凍一凍,對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秋天氣溫漸漸涼兒,提高對低溫的適應環境,加強鍛鍊,能促進身體的代謝。

秋季剛開始,氣溫還不穩定,暑熱尚在,馬上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涼很容易傷風感冒。

春季秋季在氣溫變化上很明顯,春季趨於回暖,室內的溫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溫度,所以春季雖然在室外很熱,但進入室內就會比較涼兒,可以保護身體不至於受涼感冒,“春捂”就很有道理。

秋季則相反,是一個降溫的季節,室外溫度雖然下降,但室內溫度比較熱,秋季能夠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和抵抗力,對於過好冬季有幫助,所以“秋凍”很有道理。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諺語,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東北營口人


立春節氣來臨,農村有春捂秋凍的說法,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念麼說呢?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雖說節氣到了,但氣溫很低,氣候變幻無常,你若急著換春裝,很容易著涼感冒,得關節疼痛病,換春節待氣溫穩定後即可。再說秋凍,有的人一立秋就急於換秋穿,這時的天氣溫度還高,今天穿明天脫更容易得病,要等天氣真冷下來再穿秋衣,適應了周圍環境,生病率大大降低,春捂秋凍就這意思。


張愛霞8478064498675


明天就是立春節氣了,立春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節氣的到來,也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暖和。立春節氣後雖然天氣會越來越暖和,但是農村老人卻常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那麼為何春天要捂呢?這句話有道理嗎?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意思是到了春天時不要因為氣溫突然升高就把厚重的棉衣脫掉,而是應該再穿一段時間的冬裝後再換上春裝,等到了秋天,雖然氣溫有所下降,但是並不要立刻穿上冬裝,而是要再繼續穿一段時間的秋裝,適當的凍一下後再換上冬裝。

小時候常聽奶奶說起“穿捂秋凍,不生雜病”,因為一到了春天,我會迫不及待脫下厚厚的冬裝,穿上漂亮的春裝,每到這個時候奶奶總是會嘮叨一番,讓我繼續在穿一段時間的冬裝後再換上春裝,看到其他朋友都穿著漂亮的穿裝,唯獨自己穿著難看的冬裝,很不開心,但是也沒有辦法。直到長大以後才知道這番話的含義。

先來看春捂,春捂的意思是在春季不要著急換掉冬裝改穿春裝,因為身體在經過一個漫長的冬天後,身體所產生和散發的熱量和冬天的環境相平衡,雖然從立春後氣溫有所回升,但是在夜晚時氣溫依然很低,早晚溫差大,室內室外溫差大,如果早早的換上春裝,身體中散發熱量要大於積累的熱量,很容易引發各種呼吸道疾病或傳染病,所以為了不被疾病找上門,在春暖花開後應再繼續穿一段時間的冬裝。

再來看秋凍,秋冬的意思是在秋季到來之後,不要在氣溫突然下降後就過早穿上冬裝。這樣做的原因時因為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國度階段,氣溫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並不明顯,如果此時早早的穿上冬裝,那麼身體得不到冷空氣的鍛鍊,禦寒能力便會下降,等到了數九寒冬時,身體便會扛不住冷空氣的侵襲出現傷風感冒等症狀,所以在秋天到了以後,應適當增加衣物。

明天就到了立春節氣,這幾天的天氣很好,氣溫也有所回升,但是在未來幾天,卻會出現降雨等降溫天氣,氣溫也會有所下降,所以大家不要著急換上冬裝以免傷風感冒,而是應再穿一段時間的冬裝再換上春裝。你們那裡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說法嗎?你對這句俗語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悠悠鄉村路


【回答:當然有道理,而且是非常有道理】

今天是立春,具體立春的時間是傍晚的17點多一點。立春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因此,實際上從今天晚上17點多一點的時間,我們才真正踏入庚子鼠年。立春是一陽初動之時。什麼是一陽初動之時呢?

整個冬季,是天地乃至人體陽氣收斂的時刻,在立春之時,是天地與人體陽氣生髮的開始,此為一陽初動。由於陽氣處於剛剛生髮的時候,還非常的弱小,因此,不要著急去脫去冬裝,儘量地將身體保暖,此為春捂。

病,意思是丙。什麼意思呢?人體為甲,陽氣為乙,病,就是個第三者。

在人體陽氣具足的情況下,人體就不會生病,這就是不生雜病的含義。

有讀者問了,陽氣到底是一個什麼玩意兒呢?說說的玄玄乎乎的,有沒有科學道理呀?

現代科學通過特殊的照相方式,已經可以拍攝到,在人體周圍,有一些肉眼看不見的光暈,一直圍繞在人體的周圍。可以將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光暈,理解為人體的陽氣。儘管這些光暈,不是真正意義上人體的陽氣。

再進一步講,正是由於這些光暈的保護作用,人體才不至於受到外部邪氣的侵入。也可以理解為它們是外病侵入人體的保護層。

這就是這句農村俗語的真正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