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水斷糧”的樓市,14000億“消失”,下個月或迎“搶跑”浪潮

今天看揚子晚報關於房企破產的一篇報道,其中提到了幾個數字。

在人民法院公告網的公告內容裡填入“房地產”,公告類型選擇“破產文書”後搜索,彈出的網頁共計50頁,每頁顯示數量為15家。

其中,今年以來的“破產文書”共有5頁,2月至今的合計破產企業數量為20家。而在2019年,全國有近530家房企發佈破產公告,平均每天接近1.5家。

顯然,今年日均房企破產家數增多了,從1.5家變成了日均2家。

數字是冰冷的,為何一個多月的時間,房企的生存環境出現瞭如此大的轉變?

顯然,跟最近樓市“沒水沒糧”的現狀,有很大關係。

成交量、回款就是房地產的“水”和“糧”。

中金公司宏觀研究團隊發佈的經濟日度追蹤報告指出,2月8日-9日,30城地產成交僅0.5萬平方米,較去年節後同期下降超90%。

“斷水斷糧”的樓市,14000億“消失”,下個月或迎“搶跑”浪潮

也就是說,1天的時間內,30個典型城市(多為一二線城市),房企賣出去的房子合計只有5000平米,比往年同期下降幅度達到了9成。

往年春節,這些大城市都會成為“空城”,銷量即便再低,日均也得有個幾百套,降幅可想而知。

有專家測算,從1月24號放假,到2月10號有點恢復前,全國基本每天平均只賣了53套,按100平米一套房來算,跟中金宏觀發的數據恰好是吻合的。

作為一個極度依賴資金週轉的行業,有成交量,開發商才能獲得回款,這些錢用來償還銀行貸款、蓋房子、拿地、拉動上下游各個行業增長。

打個比方,以前吃的是山珍海味,現在變成了粗茶淡飯,有上頓沒下頓的,這段時間直接“斷水斷糧”,年銷售達16萬億的市場,沒幾家公司能扛得住。

因此,我們看到了調控出手。

僅2月12日一天,就有上海、浙江、西安、無錫、南昌五地發文,為房企紓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經有超過10省市出臺了各類涉房政策。

無錫發佈17條措施,西安出臺10條政策,杭州提及可以順延繳納土地出讓金和開竣工時間,上海未能按期繳付土地價款可申請延期。

注意這個關鍵詞:土地出讓金延期。

這個土地金有多重要?

對於房企來說,如果沒有土地款延期政策,付款壓力能迅速前移20天到一個月。

“斷水斷糧”的樓市,14000億“消失”,下個月或迎“搶跑”浪潮

中指研究院發佈報告指出,一個總價值100個億的開發項目,土地成本在60個億左右,那麼一個月內(含定金)交付50%的地價款,除去之前支付的定金,相當於需要提前一個月支付18億的成本。

數據表明,以上省份和城市2019年土地招拍掛出讓地價款共19212億元,平均每月出讓地價款為1601億元,土地款延期政策出臺後,房企將有1601億元可做延期處理,這將大大舒緩企業的資金壓力。

簡單說:這兩天各地頻繁發佈的政策,使1600億的土地金可以“緩一口氣”。

當然,延期繳納並不意味著不繳納,一分錢不花或者想少花錢就把地拿了,沒有這麼好的事,如研究機構所說的那樣,這1600億土地出讓金,是在30天左右的時間裡,給樓市“解解渴”。

問題是,1600億的資金,對現在的樓市來說,有點像“毛毛雨”。

經濟學家盛松成2月15日發文指出,2019年一季度,我國房地產企業銷售額為27038.77億元。若按2019年全年6.5%的銷售額增速估計,2020年一季度,房企銷售額將達到28796.29億元。

若按損失50%的銷售額計算,今年1-3月份,房地產損失的銷售額,將高達14398.14億元。

這就是目前房地產面臨的現實:1600億的土地金可以暫緩一個月,但房企1.4萬億的銷量,轉眼間就沒了。

真正能給房地產送來“糧食和水”的辦法,是把房子賣出去。

“斷水斷糧”的樓市,14000億“消失”,下個月或迎“搶跑”浪潮

這需要兩個條件。

1,返程潮結束後,3月份賣房迴歸“常態化”。

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於10日下午公佈的數據顯示,2月9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159.4萬人次,同比下降85.8%;2月10日,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110萬人次,同比下降90.4%。

這是幾天前的數據,按返程客流規律,2月中旬,也就是現在,才是返程潮大規模開啟的時刻。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司長徐亞華給出的數據表明,到2月18日,預計還有1.6億人要陸續返程返崗。

最關鍵的問題是,返程結束後,工人、中介、置業顧問們不可能馬上返回工作崗位,至少需要7-10天的時間,房地產各產業鏈的供給常態化之後,下游的售樓部才能重新開放。

照這個邏輯來看,3月份賣房才能迴歸“常態化”,真正的“糧食”才能送到房企嘴邊。

2,降價促銷力度加大,敢搶跑,才能“活下去”。

“斷水斷糧”的樓市,14000億“消失”,下個月或迎“搶跑”浪潮

話說回來,售樓部即便可以重新開放,中介即便可以正常營業,購房者會直接湧入現場,排隊搶房買單嗎?

當然不可能,任何正常的購房者,都會選擇“觀望”。

一方面,人們肯定不會往人流大的地方扎堆。另一方面,市場上的所有買家,都在盯著樓盤價格。

要知道,開發商手裡,可是攢了幾個月的房子賣不掉了,按正常的市場“供需理論”,短期巨大的供給噴湧而出,購房需求卻少的可憐,作為賣方,房企只能加大打折力度,在3月份掀起“降價潮”、“搶跑潮”,才可能渡過此次難關。

有一個故事,很符合現在的情況。

甲乙兩人在山裡走驚動了一隻熊,甲拼命跑,乙站在原地說:“跑有什麼用,你跑得過熊嗎?”甲一邊跑一邊說:“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

這也許就是3月份的樓市,開發商能賣出去多少房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成為“搶跑者”,降價促銷幅度比同行們更大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