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否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為什麼?

朱八戒CC



管仲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而《管子》一書是管仲去世二百年後,由齊國稷下學宮的學者編著而成。

先秦典籍可分為三類:

一是本人所做,體現本人思想。

最典型的代表是《商君書》、《韓非子》、《孟子》和《荀子》。

《商君書》是商鞅本人所做。商鞅死後,其門客或繼任者增益補充。《孟子》和《荀子》是本人所作。二子去世後,其弟子又對其做了增益補充。

二是其弟子所做,體現本人思想。

最典型的代表是《論語》和《墨子》。

《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而是孔子弟子曾子。但紀錄的都是孔子言行,體現的是孔子思想。

《墨子》的作者不是墨子,是墨子的弟子根據墨子遺教,編著而成。體現的是墨子思想。

三、不是本人所做,不是本人思想。


典型的代表是《黃帝四經》、《管子》。

《黃帝四經》是黃老學派假託黃帝之言,述己之志。

《管子》是戰國時期,齊國稷下學宮假託管仲之名,編著而成的諸子經典。

《黃帝四經》與《管子》都是黃老學派的著作。都不是本人作品,也不體現黃帝、管仲思想。

黃老學派與法家相同——捍衛君權,奴役臣民。但黃老學派同時也提倡禮義廉恥。黃老學派提倡捍衛君權的同時,顧及一下人民的死活。發生饑荒時,法家反對救災,黃老主張救災。

黃老學派的鼻祖當為屍子。屍子應當是商鞅的師兄,屍子與商鞅是儒家大師吳起的弟子。二人共同在魏國師從吳起。

黃老學派從商鞅時代,至秦始皇李斯時代,最後到西漢,都是法家的鐵桿同盟。

黃老學派是以儒家、道家思想哄天下。以法家思想治天下。

黃老思想一言蔽之——民予則喜,奪則怒。聖王知其然,現予之情。不現奪之理。即用儒家思想造福於民時,要大肆宣揚,讓世人皆知。用法家思想作惡害人時,要用隱蔽手段,悄無聲息。

綜上所述。《管子》一書是黃老學派著作。但管子本人不是黃老學派人物。更非法家人物。而是一位純粹的政治家。不屬於任何學派。


楊朱學派


寫這麼個問答題,難怪沒幾個人回答。現在的人們,愛好都在金錢美女上,除了歷史學家去研究老古董外,還有幾個對這些什麼子屬什麼家有興趣!

要問管子是不是法家,我可以肯定地說:是。”悟空”之所以提出這個問答,也是基於歷代對管仲這人屬什麼家有爭議吧。

要看一個人屬什麼家,我們只能看他所著的書的內容。管子即管仲所著書86篇,今存76篇,都收錄在《漢書藝文志》內。這部書,是不是管仲所著,歷代有爭議,但爭來爭去,後來一致認為不是管子所著,只是書的內容肯定與管子有關,因為書中存有管子協助齊桓公治理齊國、使齊國富強成為五霸之一的文獻資料以及治國策略等。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管子的書,內容十分龐雜,其中除無墨家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陰陽家、地理學家、經濟醫學等無所不包;只是法家的言論所佔比重最大。既然這本書的內容與管子有關,法家言論比重又最大,自然也就把管子列為法家了。

在我國曆史上,不管什麼家,真正能讓國家強盛、社會安定、人民受益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只有法家。儒家文化,都是毫無實際用處的空洞理論!以孔丘創建的儒家文化,之所以受到歷代帝王和御用文人的推尊,都是為其腐朽殘酷統治服務的,於勞苦大眾的一件也沒有!


懸崖上的花


管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家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它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法家的主要思想是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法家成熟的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追溯到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期,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謂是“獨步天下”。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臥雪踏梅


《管子》是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蹟[14] 。《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子部道家類,《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史學家章學誠說:《管子》,道家之言也。據中國日本學者統計《管子》全書幾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語言片段與哲學思想。也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龐博。[15]

管子 刻本書影

《管子》一書以黃老道家為主既提出以法治國的具體方案,又重視道德教育的基礎作用;既強調以君主為核心的政治體制,又主張以人為本,促進農工商業的均衡發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堅持正義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晉法家忽視道德人心的傾向,又補充了儒家缺乏實際政治經驗的不足,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殺的重要地位。

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及黃老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