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霖:在增強確定性中堅定信心


陳秋霖:在增強確定性中堅定信心

庚子年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傳統的節日節奏。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全國上下齊心協力開始了全面抗擊疫情的全民行動。現在,所有人都關注著兩個問題:疫情什麼時候結束?對經濟有多大影響?這確實是一個重大的挑戰。一方面,應對不確定性問題的決策難度遠遠大於應對確定性問題的決策。新型傳染病,是最具不確定性的問題。任何一個決策失誤,都可能帶來巨大的損失。另一方面,不確定性也是恐慌的重要來源。消除恐慌,就得努力發現確定性,盡力創造確定性,半個月來全國在疫情防控方面付出的努力,就是為了讓不確定性更多地轉向確定性,這也是未來一段時期工作的努力方向。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和政府一系列增加確定性的措施,迅速讓幹部群眾堅定了信心。

第一,迅速建立堅強的組織領導。

黨中央成立了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國務院建立了應對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派出中央指導組赴湖北武漢指導疫情防控。各級地方政府和各單位也相應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各級幹部,特別是相關部門和基層幹部,都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抗疫就是打仗,而且是面對“無形的敵人”,必須統一領導、部門聯動、各地協同、全員應戰。

第二,公開準確發佈信息。公佈準確的疫情信息,不只是為了信息公開,更重要的是讓公眾對疫情有一個自己的判斷,提高對疫情嚴重性的認識,大幅度提高公眾對疫情真正重視的比例,主動做好預防。一些省份在疫情通報中還包含了確診病例的行動軌跡,有利於幫助公眾及時判斷自己是否有過接觸史,並避免去感染風險高的地方。如果能更詳細地公佈一些信息,或者讓現場醫護人員和患者、志願者直接提供信息,會更有助於提高公眾對疫情的判斷力。

第三,調配充足的人財物供給。和以往相比,此次應對疫情的一個進步是較快出臺了財政和醫保支持的政策。及時給醫療機構和地方政府預撥資金,避免因突然增加支出影響運轉,導致防控不力。就地免費救治,是傳染病防控的重要保障,避免感染病人因為費用原因放棄治療甚至不敢去治療,避免擴大傳染。這是很重要的國際經驗。從全國各地支援醫生,是我國在災情疫情和扶貧等工作中的經驗,此次國家緊急從各省和部隊派出醫療隊,支援武漢防控疫情。並參照“非典”防控經驗,以最快速度建成了兩個集中救治的醫院。隨著湖北省和武漢市疫情的發展,陸續還在派出醫生增援一線抗疫。防控物資不足,是此次應對疫情最突出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疫情防控重點醫療物資,雖然加班加點恢復生產,還進行全球採購,但是全國各省區市都宣佈進入一級響應,同時採購這些物資,必然造成短期“擠兌”,需要進一步建立根據疫情程度調配資源的統一制度,在物資相對短缺的情境下,分級分類精準配置關鍵物資。

第四,有效發揮專家的作用。科學家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十分關鍵,他們是從專業角度增加確定性的主力。科學家正確的言論能有效緩解恐慌情緒,在疫情防控中,科學家對不確定的事不能確定地說,對確定的事要敢於確定地說。因為一旦遭受質疑,也會引起更大恐慌。

第五,全面開展社會動員。社會動員就是讓人人努力共同降低不確定性。最重要的社會動員是每個人自己做好防護,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不聚會,這是確定可以降低自己被傳染風險的行動。藉助互聯網發揮動員作用,讓公益組織和個人都行動起來,捐款、捐物資,特別是幫助尋找關鍵物資。醫院、互聯網平臺也可以通過開展線上義診,發揮減輕醫院服務壓力和降低交叉感染的作用。

流行病防控有規律,這是最大的確定性。不管是什麼病毒,不管是什麼病,隔離傳染源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所以只要我們全力以赴幫助武漢和其他一些疫情嚴重的城市把疫情控制住,其他地方合理做好防護,一定能儘快恢復正常。這也是我們未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其他傳染病必須堅持的原則。

疫情這隻“黑天鵝”必然對經濟造成影響。應對疫情可能對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同樣是減少不確定性,增加確定性,黨和政府正在作出積極的努力。

首先,無論多大的困難,只要能活下去,就還能發展,這是確定的。對人如此,對企業亦如此。自江蘇省蘇州市最早出臺10條政策意見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後,各地政府都在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重點圍繞減輕企業負擔、加大金融支持、穩定企業用工等政策,包括延期繳納稅款、減免稅費、引導降低房租、降低中小微企業貸款成本、緩解企業資金流動性困難、緩繳社會保險費、給予相關補貼等具體措施。其核心就是幫助企業資金鍊不斷,幫助員工就業穩定。

其次,需要根據疫情輕重,分區域分級別實施防控,逐步恢復經濟社會正常運行,降低疫情的影響。2月4日,四川省率先根據疫情狀況劃分四類地區,在堅決遏制疫情蔓延的前提下科學實施分區分類防控。在無現症病例區,開展重要交通樞紐衛生檢疫,加強監測發現、預檢分診,規範發熱門診等工作,保證正常經濟社會運行。2月6日,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開會決定,當前除湖北外全國其他地區要合理配置資源,避免不必要恐慌,在繼續做好科學防控的同時,有序恢復正常生產。

再次,我國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仍然具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可以挖掘,這也是確定的。雖然疫情會對短期內的消費產生負面影響,但很多消費只是延後了。正如“非典”對我國居民消費行為造成不少負面影響,但並沒有改變經濟的基本面和主流消費需求,多數情況下表現為推遲而不是取消消費。

最後,創新才是根本動力,這是對經濟發展的最大確定性。突然降臨的疫情,讓人們的生產生活都受到了影響,但特殊場景下的需求,也會催生市場創新。這次疫情,會進一步改變人們的觀念和習慣,願意消費更多的線上服務。在危機中創造機遇,也是重要的市場邏輯。

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這個大考不僅是對政府的,也是對市場、對社會的,是對每一個參與者的。我們有信心一定能戰勝疫情。

(陳秋霖,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光明日報》2020年2月12日

轉自:當代中國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