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未來怎麼樣?

未來靈獸電子科技


農業的未來只有兩條路,一、讓農民種地有投入與產出成正比,自己有糧,心裡不慌,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二、大量進口,自家農田慌了,把飯碗讓外國人端著。


老農182376329


改開以來,工業得到迅速發展,而農業除了最開始的幾年發展速度得到發展以外,而後的這二十年,可以說是倒退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本還是對農業投入不足,重視不夠,方法不對。心裡層面,農業是個長期投入,效益低下的產業,沒有工業等其他行業直觀短期看得見的效益,風險大,見效慢,抗風險能力低。所以,地方層面沒人願意投入更多精力現身農業,而不像如房地產,引項目等立竿見影來的快,感官好。

根據國情,十四億人吃飯問題始終是天大的問題。會種地的農民老了,沒了,城市人正如上面所說沒人來種地,骨子裡沒有種地的基因,培養新興農業隊伍,專業農業人員,新一代農業從業人員是當務之急。不遠的將來,如果農民下一代不會種地,不願種地,不想種地,城市人壓根不去想怎麼種地,像現在這樣大量進口外國的糧食,一旦卡脖子,遭遇自然災害,後果無法挽回,想想就後怕。


河保使者007


未來農業

一定是科技農業,綜合國外先進的農業生產理念、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來適合中國農業的發展。

將是一個“RFID全流程監控(大數據:互聯網:電商化)+農業產業鏈的整合、完善,充分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現代化生態農業“的大格局。

現代化生態農業多功能性,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

推進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種植、土壤無汙染、不施化肥、不打無機農藥、農產品無農藥殘留、無致癌物質、保證人們的健康使用。

發展低碳循環經濟,一個企業生產主產品時,剩下對環保有損害的廢棄物,恰恰是另一個企業生產產品的主原料,主副料。不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保證人們“舌尖上安全”的食用。

農村現狀

青壯年人才的大量“流失”,對於現實中一個連“有機、無公害”商品種植,都沒弄明白,對”低碳循環經濟“更是”一頭霧水“留守在農村的農民來說,這些都好象是一個“雲裡霧裡”的傳說。

“種養結合”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農業是有錢賺的,但“會搞的人沒錢 ,有錢的人不會搞”出現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

我現行的雙層結構經驗模式,是世界性的先進農業生產理念。在國家發展大農業戰略計劃之際,怎樣把眾多的散戶農民有效組織起來,把農產品作為一個整體推向市場?

知識青年不但要進城,而且知識青年要下鄉。農村需要人才,農村需要精英,這是一個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問題。

狹縫中的商機

農民+平臺,平臺+社區/農居對接/,我國“現代化生態農業”發展進程中的一條“中間道路”。符合國情,適合社情,尊重民情,參與“公平競爭、健康良好”的市場營銷之路。

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積極穩定和促進就業”政策環境下,積極返鄉自主創業,是時代青年勇於擔當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

具體怎麼操作、怎麼整合、怎麼運營,敬請關注,歡迎諮詢。(因帳號所限,此回答由本人文君122號認證身份署名)


夢中翔之夢


不是來農業怎麼樣,是我們經過這次疫情暴露的問題,來檢驗我們做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未來我們把農業怎麼樣。


用戶9610265037192


新一輪紅日,蒸蒸日上。相信黨始終是指路明燈!


觀心觀身


農業的根夲出路在於機械化,網絡化,自動化。科技將引領農業發展,以後的農民不再是落後和無知識的代表,而是最體面最有朝氣的職業。以後的農業將是新型經濟沃土,是經濟發展的引摯。


27197648912


農業的未來不能取決於農民,取決於國家的政策。


凱哥198404696


會走走大路,不會走走灣路和小路。


老兵話多


我個人看法是,工,農,兵,農民還是要以農為主,學生以學為主,各自為主,同時發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各自崗位上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強強130220022


農業農村的來是有希望的,只要國家向農業農村程斜,上世紀五十l年代抓軍I造出了二彈一星,六十年代為人民服務出現了六二六指示,七十年代搞水利,搞大地才有了現在的豐收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