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上車”只是過渡?是特斯拉野心大?還是不得已的決定?

疫情期間的延後需求和受疫情影響新增購車需求的疊加,或令汽車行業迎來回暖契機。嗅覺敏銳的車企已經開始了新年的排兵佈陣。

寧德時代“上車”只是過渡?是特斯拉野心大?還是不得已的決定?


1月29日,在特斯拉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特斯拉CEO馬斯克首次確認,新增寧德時代和LG兩家電池供應商。

幾天後的2月3日,寧德時代官宣正式“上車”。據其發佈的公告顯示,寧德時代將向特斯拉供應鋰離子動力電池產品,供貨有效期限為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這也意味著,寧德時代為國產特斯拉提供動力電池,基本上是板上釘釘。

寧德時代“上車”只是過渡?是特斯拉野心大?還是不得已的決定?

2月12日,據外媒稱,特斯拉正在美國弗裡蒙特建造一條電池生產線試點,並自行設計了電池生態設備。據悉,在該生產線上生產的電池將是特斯拉第一批自產電池。

這則來自海外的報道已經傳出便在圈內炸開了鍋,這意味著特斯拉或許在將來能夠實現“電池自由”,將供應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進一步壓縮成本。同時也引發了各界的疑問,特斯拉準備自己造電池了,寧德時代和LG化學上車對於特斯拉而言僅僅是過渡?甚至老夥計松下也有被拋棄的可能。

自建電池產線 並非是臨時起意

針對特斯拉海外自建電池生產線意識,記者在第一時間向中國區負責人求證,儘管特斯拉方面並未給出肯定的回應。但是在過去幾個月中,一直都有傳聞稱,特斯拉為獨立生產電池“蓄謀已久”。

寧德時代“上車”只是過渡?是特斯拉野心大?還是不得已的決定?

實際上,去年2月,特斯拉就開始著手收購超級電容器製造商Maxwell,這是一家歷史悠久的電池開發和製造公司。從裝機量上來看,截至2018年底全球有超過610萬輛汽車在使用其超級電容技術。除此以外,在吉利的CMA構架平臺結構中也引入了Maxwell的超級電熔機技術。據公開資料顯示,公司正在研究一種用於電池的乾電極技術有望提高鋰離子電池的性能。

同年6月,特斯拉被爆在弗裡蒙特工廠附近的一個實驗室開展部分電池芯製造研究。9月,特斯拉的招聘信息顯示,正在弗裡蒙特招聘製造電池技術人員。不久,特斯拉的電池研究人員Jeff Dahn發表文章稱,他和團隊測試額一款新型電池擁有極強的續航能力,可使特斯拉的電池壽命達到160萬英里。很快在10月,特斯拉又收購了加拿大的一家電池製造和工程公司Hiber System。

“特斯拉將會致力於增加電池生產能力,同時,降低單位電池成本。”馬斯克在不久前便向各界表明了特斯拉自產電池的決心,而當自產電池實現之時,特斯拉將自己掌控供應鏈。

是馬斯克的野心太大?還是不得已的決定?

根據特斯拉2019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顯示,雖然當季的銷量以及汽車銷售營收都有所提升,股東所得淨利潤有所下滑,相比去年同期的1.4億美元的利潤,去年第四季度下降25%為1.05億元。除此以外,隨著特斯拉在德國柏林的超級工廠加速投運和年初中國市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特斯拉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寧德時代“上車”只是過渡?是特斯拉野心大?還是不得已的決定?

不僅僅是單方面的壓力,松下的產能瓶頸也許是令特斯拉走出這一步的重要原因。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特斯拉總交付量為36.7萬輛,其中Model 3的交付量超過30萬輛,佔全部交付量的80%以上。2020年,特斯拉預計交付量將達50萬輛,隨著Model 3交付速度加快,交付量增多,在2019年上半年就曾傳出松下電池供應不足的問題。

此時,激進的馬斯克和作風穩重的日本人,在對待產能問題上的分歧,就體現了出來。2019年4月13日,馬斯克發推文稱“超級工廠的電芯產能只有24GWh,從7月份開始一直限制Model 3的產能,在產能到達35GWh之前,特斯拉不會再投錢進去。”

面對馬斯克的指責,松下電器CEO津賀一宏也站了出來進行反擊,松下低估了與特斯拉合作的風險,並稱馬斯克多次要求降低採購價格,他甚至考慮過撤走超級工廠的全部松下員工和設備。

寧德時代“上車”只是過渡?是特斯拉野心大?還是不得已的決定?

2019年10月,特斯拉宣佈將LG化學列為 其上海電動車工廠的電池供應商之一,LG化學負責為Model 3生產圓柱21700型電池,由此打破了日本松下獨家供應商的地位。

同樣是科技產品,同樣掌握核心賣點,很多人會拿特斯拉和蘋果作比較,但是蘋果的手機、平板可以把硬件全部外包出去,特斯拉卻不行。動力電池作為全車的核心部件,它的成本佔據了整車的40%-50%,對於任何一家新能源車企而言,一旦掌控不了電池生產,將給公司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對於懷揣著火星夢的馬斯克而言,他絕不希望自己的命運被他人掌握,同時也為了掃除造車過程中無時無刻存在的風險,自建電池生產線是他不得不走出的一步!

免責聲明:文中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對任何一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