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討伐東吳的是諸葛亮,劉備留守後方,陸遜還有機會贏嗎?

姒莞萱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時代三大戰役,都意義重大,官渡之戰為曹操集團消滅袁紹集團統一北方奠定基礎;赤壁之戰孫權集團與劉備集團聯合打敗曹操集團,為三國鼎立奠定基礎;而夷陵之戰孫權集團打敗劉備集團,使劉備集團恢復漢朝一統天下的希望化為泡影。

如果把夷陵之戰的蜀漢軍統帥由皇帝劉備換成丞相諸葛亮,劉備放棄御駕親征,讓諸葛亮親自出馬統帥蜀漢軍攻打東吳,陸遜統帥的東吳軍還有機會取勝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討伐東吳的蜀漢軍統帥是諸葛亮,陸遜絕對沒有機會取勝,最好的結果是打平,東吳歸還荊州的部分地區給蜀漢,雙方握手言和。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書法家,其才能的全面性不僅在三國時代,即使在中國歷史上也屈指可數 。最起碼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是其他政治家軍事家比不了的。

即使被很多人詬病的軍事才能,諸葛亮在三國時代也名列前茅,諸葛亮曾經擊敗司馬懿,擊斃張郃、王雙,打得司馬懿畏諸葛如虎,至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高於司馬懿,而陸遜的軍事才能則低於司馬懿,比起諸葛亮來說,則更低了。

而劉備的軍事才能遠遠無法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做徐州牧時期連袁術、呂布等人都打不過,雖然劉備也打敗過夏侯惇,但劉備的軍事才能肯定與諸葛亮相比有很大差距。


攻佔益州以後,劉備對諸葛亮的使用可以說是大材小用,他將諸葛亮看成劉邦手下的蕭何,讓諸葛亮負責鎮守後方,負責後勤,沒有充分發揮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劉備集團只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位超一流謀士,夷陵之戰時,只剩下諸葛亮,其他兩位已經英年早逝。

正因為劉備把諸葛亮當做蕭何,以至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軍事才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宏觀謀略,二是治軍水平,三是統兵行軍打仗能力,諸葛亮在謀略上有所保守,但是治軍水平與統軍打仗能力,在三國時代名列前茅。

如果劉備派諸葛亮討伐東吳,諸葛亮會如何做呢?

劉備當時最好的選擇是打著為漢獻帝報仇的旗號討伐曹丕,曹丕的軍事才能遠遠不如曹操,劉備說諸葛亮才能十倍於曹丕,如果蜀漢大舉北伐中原,取勝的把握還是非常大的。而劉備選擇攻打孫權,等於是兩敗俱傷,讓最主要的敵人曹魏政權漁翁得利。

諸葛亮如果作為蜀漢軍統帥,他的謀略會與劉備完全不同,劉備在夷陵之戰的總體戰略是: 傾巢而出,水陸並進,在長江以北令黃權率領一萬多蜀漢軍防備曹魏,讓馬良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郡策動五溪蠻夷反對東吳,開闢第二戰場,同時劉備統帥的蜀漢軍主力尋求與陸遜的東吳軍主力決戰,一舉擊潰東吳軍隊,攻佔荊州。

但陸遜堅守不戰,尋找蜀漢軍的破綻,將時間拖到盛夏,天熱難耐,劉備棄船上岸放棄水軍,最終被陸遜尋找到突破口,陸遜派出大量吳軍通過水軍繞到蜀漢軍身後,同時在夷陵正面採用火攻,蜀漢軍一敗塗地。


如果是諸葛亮攻打夷陵,應該會這麼安排: 穩打穩紮,水陸並進,放棄長江以北的對曹魏的防守,讓黃權、張南等率領萬餘軍隊與馬良等一起進入武陵郡與五溪蠻夷合軍擺出一幅進攻長沙郡的姿態,虛晃一槍後接著向北攻打公安及江陵,繞到夷陵的背後,對陸遜軍形成兩面夾攻。

同時諸葛亮派出大量的荊州人潛入南郡的江陵城及公安城製造恐慌,放出東吳軍隊前線潰敗的謠言,派人聯絡之前的荊州軍舊部起義反對東吳,挑起陸遜後方不穩,再在夷陵前線猛攻陸遜軍,同時黃權部攻打公安、江陵等地。

只要諸葛亮不放棄水軍,不讓陸遜發現破綻,陸遜無法攻破蜀漢軍主力,形勢就會對陸遜越來越不利,諸葛亮在荊南的黃權部與五溪蠻夷軍隊就會有所作為,勢必會能夷陵形成包圍,到時候陸遜還是要退到江陵,放棄夷陵,只要陸遜放棄夷陵,東吳就佔不到任何便宜,蜀漢軍就會對江陵形成包圍。

況且江陵無險可守,而且蜀漢軍打通了長江航道,物資運輸也方便,形勢對東吳仍然不利,到了這一步,諸葛亮已經穩操勝劵。最終的結果就是蜀漢軍收復江陵城,逼迫孫權集團與劉備集團議和,收復回之前關羽大意失荊州丟失的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厚德載物49847


很難。

陸遜幾乎沒有機會。

不過,諸葛亮也不會取勝。

因為壓根兒諸葛亮就不同意討伐東吳,一定要他出兵,必然是穩紮穩打。既不會有風險,也不會能取勝。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諸葛亮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

如漢中之戰,諸葛亮就替劉備提供物資支援。諸葛亮所從事的工作,就是蕭何干得那些活---後勤保障。

劉備從沒有放手讓諸葛亮獨自帶兵出戰。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欲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

從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不同意劉備東征的,但是阻止不了。諸葛亮也不是神,也有做不到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六出祁山,儘管都是無功而返,起碼諸葛亮自己還認為有一線希望。

就東征而言,諸葛亮壓根兒就認為沒有希望。

如果讓一個認為沒有任何取勝機會的統帥帶兵打仗,會能取勝嗎?

除非奇蹟發生,但東吳會給他奇蹟嗎?

就陸遜穩紮穩打的套路,是不會犯錯誤的,奇蹟是不會出現的。

當然,諸葛亮一生謹慎,也不會貿然進攻。

最終結果只能是對峙,要麼最終言和,要麼靜待天下大變,聽天由命。


豹眼看歷史



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最後一戰,吳蜀聯盟倒戈相向,慘烈戰鬥後讓人感慨漢室復興的絕望。歷史有的時候很殘酷,命運給蜀漢的這一重擊,會讓讀者內心悵然,悵然後是反思,如果指揮者不是劉使君而是孔明先生,歷史是否能被改寫?筆者認為孔明先生指揮會有一個更好的結果,但仍然不能取勝,最終的效果將是“不勝之勝”。接下來將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兩本書出發,進一步論證這一觀點,以饗諸君。


第一,《三國志》中若諸葛亮伐吳可以實現兩點,復仇和保存有生力量。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夷陵之戰的背景“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遂帥諸軍伐吳”。可見出師的直接目的是為關羽復仇,復仇的理解可以是一舉滅掉吳國也可以是為兄弟出氣。如果是滅掉吳國,必須考量蜀國是否有實力做到。


事實上,雙方真實的勢力對比差距明顯,人口上,當劉禪投降鄧艾時,蜀國有九十四萬人,士兵約十萬人。而晉滅吳時,吳國有二百三十萬,士兵約二十萬。從地理環境上看,吳國的地盤更大,又兼具長江天險,荊州要地,易守難攻。從戰略上看,無論是《隆中對》中三分天下的格局,還是西晉最終一統,最後滅掉的才應該是吳國,它不是第一戰略目標。

諸葛亮相比於劉備的怒髮衝冠,這一戰換做是他,也一定會出兵。關羽大意失荊州,這裡的關鍵是荊州!失去荊州的蜀國,缺少了問鼎中原兩路出兵的關鍵線路,戰略上將陷於被動處境。劉備之所以慘敗,是仗著勢頭強盛,長驅直入。當吳蜀兩軍對峙與夷陵或者叫猇亭一帶時,陸遜已經把崇山峻嶺讓給了劉備。劉備既要分兵守住這些險要,同時遠離後方,補給困難,並且面對吳軍堅守不出,陷入嚴重的內耗之中。


正史中的諸葛亮依然才華橫溢,諸葛亮客逝五丈原後,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宣王是指司馬懿,對於已然故去的對手,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以諸葛亮的真實才華,他可以去爭取最大化的蜀國優勢,佔據吳國部分領土,然後止戈議和。畢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魏國一直在旁邊觀戰伺機而動,最終雙方只能達成議和的局面。(事實上,劉備戰敗後就是如此。)而對方主將陸伯言被譽為“社稷之臣”,正是他與呂蒙聯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關羽,領導力上絲毫不落下風。


面對實力的差距,諸葛亮也無法化腐朽為神奇,他能做的,是為關羽,為蜀國出一口氣,奪回部分領地,這已經是比較現實的復仇了。陸遜讓出的地方,以木牛流馬的方式提供補給,穩紮穩打。這樣,夷陵之戰可能變成夷陵停戰,蜀國的數萬將士得以保存。這樣,未來“待天下之有變”,蜀國的有生力量可以發揮作用。


第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伐吳可以實現效果依然有限,依然無法奪回荊州,但可以保留蜀國的軍事力量。

荊州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中就包括荊州。它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帶,是楚國的發源地。戰國時期,秦國滅掉了位於湘江一帶的楚國後,燕國再敗,齊國不戰而降,從而奠定了雄霸天下的格局。而後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見荊州是奪取天下的關鍵。


赤壁之戰後,關羽乘勝追擊,佔據荊州。劉使君入川,佔據益州,蜀國臻於鼎盛。蜀國得荊州的時候曹軍潰敗,沒有守的能力;而吳國得荊州的時候兵強馬壯,可以很好地守護。失去荊州是一個轉折點。地理上講南方多山地丘陵,中國地圖上,這裡有巫山,雪峰山等山脈阻隔,更有無數的小山丘陵,易守難攻。且江南氣候溼熱,蜀漢將士無法適應。

在演義中,諸葛亮是有神奇加成的,但是這樣的加成無法抵過命運的安排和歷史的必然。《三國演義》第八十四章中,劉備連營七百里時,孔明感慨道:漢朝氣數休矣!”換做孔明,他不會連營,雖然他可以用木牛流馬,可以借東風,可以草船借箭。但是即使是演義中的諸葛亮依然謹慎,比如說他沒有采納“子午谷奇謀”。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章中司馬懿評價說“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即使有奪取荊州的方法,那必是兵行險招,甚至難免兩敗俱傷。那時,蜀國即使佔了荊州,魏國也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演義中他可以用計謀善斷,可以天縱奇才,但也只是能爭取到一些告慰關羽的補償,只是能為蜀國、為玄德爭取到一點點尊嚴,只是能保留即戰力到可能光復漢室的未來。


綜上,如果諸葛亮出戰,陸遜不會敗,但是孔明只能做到不勝之勝。因為天時地利人和蜀國都不佔優,他無法取勝,但是可以達成報一箭之仇和保存即戰力的效果,這已然是一種難得的勝利。因為,作為統帥的諸葛亮深知三國博弈的微妙,他從來沒有把吳國作為對手,而即使必須一戰,最後依然難免和解。三分天下,只有聯吳抗曹,方有一線生機,如果抗吳又抗曹,即使孔明也無力迴天。

智慧的讀者,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很多人都為劉備惋惜,讓他不該發動夷陵之戰。而且在戰役中沒有按照諸葛的作戰計劃,蜀軍在山林中安營,連營八百里,才會被陸遜一把火燒個乾淨。

還有人認為,如果不是劉備自已帶隊,而是讓諸葛亮去,也許夷陵之戰會是另外一個結局。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是這樣嗎?



其實正史上的諸葛亮沒有小說中那麼神奇。他不是一個百戰百勝的神,他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當時劉備伐吳,諸葛亮並沒有反對。易中天先生說過,劉備當時已不會聽任何人的意見,這一點倒是有可能。

總之在伐吳這個事上,諸葛亮就算不支持,也沒有反對。真正反對的是大家想不到的趙雲。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只是個後勤管理員,相當於劉邦的蕭何,重要是重要,但打仗一般劉備仰仗的不是他。你看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打漢中帶的是法正,說明了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那麼要是孔明先生帶兵伐吳,能不能勝利呢?

三國有一個很奇怪的怪圈,至少在後期之前是這樣的:誰挑事,誰兵多誰就死得快。官渡之戰,袁紹兵多敗給了兵少的曹操;赤壁之戰,曹操兵敗給了兵少的孫劉聯軍;合肥之戰,孫權兵多敗給了張遼。夷陵之戰,傾巢而出的蜀軍一樣敗給了兵少的陸遜。

夷陵之戰發生在盛夏,蜀軍很多人都受不了天氣炎熱,士兵們紛紛中暑,所以天時不在劉備這邊。天氣炎熱,為防止士兵中暑,劉備把軍營建在林中,為東吳放火創造了條件,他又失了地利。雖然蜀軍是為報仇而來,是所謂的“哀兵”,但東吳上下都知道這一仗關係到東吳的生死存亡,士氣方面不會比蜀軍低,人和方面就算打個平手。“天時、地利、人和”,蜀軍都不佔優,你讓諸葛亮來,他又能怎麼樣?



關於戰爭的進程,《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遜)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破其四十餘營。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也就是說,劉備僅被東吳方面燒了一些營寨,但是當時還沒有一敗塗地,只是劉備指揮失誤,把大軍拉到了山上,被陸遜包圍,劉備為了逃跑,自己放火燒了營寨。後來火勢控制不住了,越燒越厲害,劉備徹底玩完。

如果是諸葛亮,不會幹這種傻事,蜀軍不會敗得這麼慘。但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蜀軍,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諸葛亮帶兵。何況正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神。


歷史漫談君


以後世開上帝視角的眼光,來看諸葛亮的話,諸葛亮曾經擊敗司馬懿,乾死張郃,打得司馬懿畏蜀如虎,至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高於司馬懿,而陸遜的軍事才能則低於司馬懿,比起諸葛亮來說,則更低了。

劉備在世的時候,將諸葛亮看成自已的“蕭何”,讓諸葛亮負責鎮守後方,足兵足糧,並不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只是劉備將最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位置,至少在劉備眼中,諸葛亮就是自已的“蕭何”。



劉備在早期沒有將諸葛亮當成純粹的謀士,以至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沒有發揮出來,軍事才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軍事謀略,二是治軍能力,三是行軍打仗水平,諸葛亮在謀略上有所保守,但是治軍能力與行軍打仗水平,在三國時期,高過他的人不超過2個人。

如果劉備讓諸葛亮討伐東吳,諸葛亮會如何做呢?



夷陵之戰是不得不發的一場戰爭,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沒有毛病,錯就錯在他打敗了,如果他打勝了,歷史將會改變,至少東吳將會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個人覺得諸葛亮的謀略會與劉備完全不同,劉備在夷陵之戰的總體戰略是:

步步為營,水陸並進,在長江以北令黃權率領一萬多蜀軍防備曹魏,讓馬良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郡策動五溪蠻夷反對東吳,開拓第二戰線,同時劉備軍主力尋求陸遜主力決戰,一舉擊潰東吳軍隊。



可惜陸遜避而不戰,尋找蜀軍破綻,將時間拖到盛夏,天熱難耐,劉備棄船上岸放棄水軍,最終被陸遜尋找到突破口,陸遜派出大量吳軍通過水軍繞到劉備軍身後,同時在夷陵正面採用火攻,劉備軍大敗。

如果是諸葛亮攻打夷陵,我覺得他會這麼安排:

步步為營,水陸並進,放棄長江以北的對曹魏的防守,讓黃權、張南率領萬餘軍隊與馬良一起進入武陵郡與五溪蠻夷合軍擺出一幅進攻長沙郡的姿態,虛晃一槍後接著一路向北攻打公安及江陵,繞到夷陵的背後,想方設法分散陸遜軍的主力。



同時諸葛亮派出大量的荊州人潛入南郡的江陵城及公安城製造恐慌,放出東吳軍隊前線潰敗的謠言,利用人際關係,聯絡之前的荊州軍舊部起義反對孫權,挑起陸遜後方不穩,再在夷陵前線猛攻陸遜軍,同時黃權部攻打公安、江陵等地。

與此同時,諸葛亮再派人去曹魏,請求曹魏共同出兵攻打東吳,務必讓曹魏摻和進來,曹魏一摻和進來,東吳勢必就有大危險,因為曹魏打不到蜀漢,曹魏在荊州前線、淮南前線及合肥前線都只與東吳交界,而與蜀漢交界則遠在關中,曹魏的軍隊主力全部在荊州到合肥一線,想打蜀漢也不現實,這也是曹魏謀士劉曄給曹丕的建議。



因為蜀漢在江北不設防,以此引誘曹丕參戰,在巨大的利誘下,曹丕有可能會參戰,那樣的話,在夷陵前線的陸遜部必定全軍覆沒。如果曹丕參戰,就會形成這樣的結果:蜀漢拿下夷陵、公安及荊南四郡,大部分是長江以南地區,而曹丕很可能攻佔江陵等長江以北地區,而孫權勢力退出荊州。

如果曹丕不參戰,憑諸葛亮的智慧,資助諸葛一生唯謹慎,只要諸葛亮不放棄水軍,不讓陸遜發現破綻,陸遜無法攻破蜀軍主力,形勢就會對陸遜越來越不利,諸葛亮在荊南的黃權部與五溪蠻夷軍隊就會有所作為,勢必會能夷陵形成包圍,到時候陸遜還是要退到江陵,放棄夷陵,只要陸遜放棄夷陵,東吳就佔不到任何便宜,蜀軍就會對江陵形成包圍。



況且江陵無險可守,而且蜀軍打通了長江航道,物資運輸也方便,形勢對東吳仍然不利,到了這一步,諸葛亮已經穩操勝劵。最終的結果就是蜀軍拿下江陵城,因為孫權不能加大援助,一旦調動了合肥及淮南的兵力,那麼合肥與淮南就更加危險了。

如果曹丕不參戰,諸葛亮的最大成果就是拿回之前關羽丟失的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會拿下長沙郡與桂陽郡。



如果曹丕參戰的話,也只能對東吳開打,那麼東吳就會有亡國之險。至於陸遜,佔不到任何便宜,能活著逃回東吳就已經不錯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十幾歲時,我喜歡關張趙馬黃,不服就幹!

二十幾歲時,我喜歡諸葛亮,我如此如此這般。

三十幾歲時,我不再喜歡諸葛亮,因為發現做事總是事後諸葛亮!

後來我更喜歡呂蒙鄧艾,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他倆,但人的成長總是有過程的!



蕎麥花991


這時,孔明不會走極端,做多就是把東吳打到答應歸還荊州之時,就不會再打了。其實劉備已經有了這個機會,但是他被仇恨衝昏了頭,非要滅東吳,殺孫權,這就把孫權逼上絕路了。


浩浩和湯湯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大敗而歸。那麼,如果指揮伐吳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劉備,結果會更好嗎?我認為,諸葛亮也不打不過陸遜,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的損失。

第一,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都說諸葛亮厲害,那麼劉備伐吳這麼大的事,為什麼不帶上他呢?其中的原因,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當然,諸葛亮沒有像趙雲那樣,明確反對伐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諸葛亮比較尷尬,因為他的哥哥在孫吳陣營,兄弟分屬不同陣營,如果強出頭,難免被認為有私心。諸葛亮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是勸諫劉備的最佳人選,後來他不無惋惜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這就明確表明諸葛亮的立場,他是反對伐吳的。

第二,此時的諸葛亮,軍事指揮經驗不足

我們不要神話諸葛亮,一個人的能力,是要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的。在此之前,諸葛亮曾經指揮軍隊入蜀,打過一些小戰,但是總體上說,經驗還是很欠缺,而且敵人也是比較弱的。要是這個時候讓他來與作戰經驗豐富的陸遜對抗,顯然是吃虧的。

即便在日後諸葛亮成為蜀軍統帥,多次指揮北伐,戰績仍然差強人意。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爭議頗大,我個人的看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比較一般的。

第三,與諸葛亮相比,陸遜作戰經驗豐富

反觀吳軍統帥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的軍事生涯,是從剿匪開始的。起初會稽山有一夥以潘臨為首的強人,東吳多次進剿都沒能打垮。陸遜招兵買馬,深入險境,剿滅潘臨。後來在剿滅鄱陽盜賊尤突的戰鬥中,陸遜再建奇功,被提拔為定威校尉。

孫權對陸遜的才華非常欣賞,任命他為帳下右都督,清剿山寇。盤踞于丹楊的山寇費棧接受曹操頒給的印信,鼓動山越人造反。陸遜巧施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賊兵,體現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陸遜最出色的一次表現,就是奪取荊州。他故意示弱於敵,麻痺關羽,在關羽大舉北伐後,吳軍突然襲擊其後方,斷其後路。在整個荊州之戰中,陸遜擊破劉備麾下將領詹晏,後又大破秭歸地方部隊,斬俘及招降數萬人,戰果驚人。

第四,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蜀軍也不致遭大損失

從日後諸葛亮用兵來看,是比較謹慎的,這與他的性格有關,缺乏冒險的精神,講究穩紮穩打,攻擊力不足,但防禦力不錯。諸葛亮的打法有點類似足球裡的防守反擊,首先他防守能力是很強的,因為他很謹懼,“先為不可勝”,首先保證自己不被殲滅,再來尋找機會。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打得比較漂亮的,都是防守反擊,在撤退時設個伏,撈個小便宜。但是正面攻擊能力,是比較弱,因為他腦子不夠靈活,用兵偏正,對手司馬懿的評價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用兵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

因此,諸葛亮去打陸遜,打是肯定打不過,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損失。


君山話史


按照夷陵之戰的情況看,不管是誰指揮都沒法擊敗陸遜,哪怕換成白起、韓信等人也一樣沒轍,不過換成諸葛亮的話,蜀軍可能輸的好看點。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此戰陸遜先主動後撤,在夷陵建立防線。從永安到夷陵都是崇山峻嶺,蜀軍由於無法突破吳軍防線,部隊無法展開,不得不在數百里的山路上安營。最終被陸遜抓住戰機反擊,蜀軍大敗,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此成形。

網上有些人總覺得此戰蜀軍失利是劉備指揮不利造成的,但是實際上除了最後階段沒有及時撤軍外,劉備的指揮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換成其他人一樣難以突破陸遜的防禦。

西方有句俗語:坎尼戰役不僅要有一個漢尼拔,更需要一個保盧斯。確實,絕大部分名將,其戰績都是建立在對方是庸才的基礎上才能打出輝煌的勝仗,像韓信能以數萬大軍一舉擊敗二十萬趙軍,就是因為趙軍指揮陳餘的軍事能力太差,如果換成李左車,那麼敗的很可能就是韓信。

陸遜一生征戰未有敗績,在中國古代史上也是有名的軍事家。面對這樣的對手,只能靠實力壓倒對方,但是悲劇的是在夷陵之戰中蜀軍並不具備實力上的優勢。

在荊州被東吳奪取以後,蜀漢實力大損,加上漢中方向還需要防禦曹魏,此時劉備能調動的兵力並不多,不過五六萬人的樣子。而陸遜手下部隊也有五萬,並不比蜀軍少,而且這也不是東吳可動員兵力的底線,必要時還可以調來援兵,所以雙方在一線的實力相當。

以三國時期的技術條件,防禦方優勢很大,更何況夷陵還有地利,在雙方兵力相當、吳軍指揮官不犯錯的的情況下,蜀軍沒有任何可能突破吳軍的防禦。

除了正面突破,蜀軍的另一個選擇則是直接順流而下,攻擊荊州。不過蜀軍的水軍主力在荊州,已經在荊州戰役中損失殆盡,靠益州的水軍是難以完成這一任務的,所以也不具備可行性。

無法正面突破,也無法迂迴,部隊又不能展開,對面指揮官又非常出色,這種情況下換成任何一個人來指揮都是難以獲得勝利的,幾乎是必敗之局,諸葛亮也不是神仙,他一樣沒法做到。不過按照諸葛亮的脾氣,他一向小心謹慎,又比較求穩,遇到這種情況很可能會主動撤退,從而避免全面的失敗。


不沉的經遠


蜀漢昭烈帝劉備伐吳,為什麼沒有帶上諸葛亮?因為成都後方,非諸葛亮守不可。劉備謀略遠不如諸葛亮,因此這一次的伐吳其實是一種冒險行動。那麼伐吳如果換成諸葛亮,陸遜能贏嗎?




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三人出生入死義同兄弟。劉備入蜀,留關羽守荊州,219年,東吳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與長子關平在臨沮被潘璋部將馬忠殺害,吳、蜀兩國因此結仇。當時劉備還是漢中王,本欲興兵伐吳,不料次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也於成都築壇稱帝,稱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興兵伐吳,奪取荊州,為二弟報仇。

東吳此時不願因為關羽之死而與蜀漢結怨,孫權得知劉備欲御駕親征之後,也深感擔憂,於是譴使求和,備不許,決意起兵伐吳並差人前往閬中通知張飛,張飛率萬人至江州準備與劉備會師,未及出發,卻被部下範僵、張達殺害,劉備得知噩耗,悲痛欲絕,伐吳之志更強,諸葛亮與眾臣苦勸無果。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正式起兵十萬伐吳,東吳方面,孫權大膽起用年輕的陸遜為將,率兵5萬抵禦。雙方相持七八月之後,陸遜抓住機會,於夷陵一帶採取火攻火燒蜀軍連營七百里,夷陵之戰以蜀軍慘敗結束,此後劉備收拾殘兵會合趙雲退守白帝城,這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大戰。蜀漢夷陵之戰的慘敗,不僅導致了8萬多蜀軍將士的陣亡,劉備還因為這一戰的失敗惱羞成疾,一病不起,並最終於章武二年(222年)四月病逝於白帝城。



夷陵之戰的慘敗,暴露出了劉備不知兵的重大弱點。正如魏文帝曹丕在得知劉備在崇山峻嶺間連營七百里後,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xí]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劉備急於奪回荊州為二弟、三弟報仇,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意求速戰,犯了兵家之大忌。他將大軍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中,錯誤的採取無重點處處紮營的辦法,卻忘了當年孫劉聯軍火燒赤壁的舊事,最終在陸遜的一把火下,燒的蜀漢營寨頓成人間地獄,夷陵之戰的慘敗,實因劉備不曉兵法而導致。

論軍事才能,劉備遠非陸遜可比,但又是換成諸葛亮,結果又如何呢?愚以為,諸葛亮既贏不了這場戰爭,陸遜也佔不到便宜。

劉備興兵伐吳,諸葛亮是堅決反對的,不僅因為蜀漢集團在川渝立足未穩,後方形勢多變,還因為此時的東吳勢力正處上升期,又有陸遜、呂蒙這樣通曉兵法的大將。諸葛亮當年曾在江東舌戰群儒,知江東多俊傑,冒然對東吳發動戰爭,一招計失,還有可能滿盤盡輸。



當然,若諸葛亮來主持伐吳,像在崎嶇山道連營七百里這種昏招肯定是不會犯的。其次,劉備主張乘著兵勢正盛尋求速戰,而陸遜卻堅守不戰,諸葛亮則會推翻劉備的作戰方略,蜀軍遠來,先要佈陣排兵,奪取荊州,要水陸並進,怎麼能將大軍依賴於陸戰,諸葛亮深韜兵法,他是不可能選擇速戰速決的。

夷陵之戰發生在最熱的七八月,由蜀中南下,沿途盡是崇山峻嶺,諸葛亮後來在攻打南中收降孟獲也因為這種惡劣的自然環境吃盡了苦頭,諸葛亮五伐中原,兵出漢中,擅長開闊地帶作戰,對這種山地戰明顯不太適應。而且兵伐東吳,還需經過長江三峽,要水軍、陸軍互相配合,諸葛亮一生只參與過一次大規模的水戰,即赤壁之戰,此戰水軍的主力還是東吳兵。因此,對於擅長陸戰的諸葛亮來說,水戰他同樣不適應。




最後要重點說的是陸遜這個人,堪稱軍事奇才,百戰未有一敗,軍事才能毫不遜於諸葛亮。《三國志·吳書·陸遜傳》高度評價他:“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這樣一個軍事天才,就算諸葛亮深韜謀略,也未必能全勝而歸,兩個人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因此誰都佔不了誰的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