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殺魏延任由其篡位,姜維輔佐魏延能否戰勝魏國?

_做一棵微笑的明媚花朵


蒼茫大地回答如下:

一、魏延不可能去篡位,姜維更不可能去佐助他。

魏延是個武藝高強、頗有謀略的大將。劉備向有識人之能,他重用孔明、法正、魏延等,臨死前還叮囑孔明:馬謖志大才疏,此人不可重用。劉備讓魏延獨守漢中,可見其才。

魏延感激劉備知遇之恩,絕不會反叛。但魏延後來所做之事形同反叛。魏延因為與楊儀不睦,一心北伐,燒棧道、佔南谷口阻止北伐大軍南撤,最終身敗名裂,被夷三族。

重要的說三遍!魏延出發點並不是反叛!

至於姜維,從被孔明招降後,孔明與之實如父子、師徒,姜維真心付漢,一心想興復漢室,既便後主投降後,仍想復國,此等忠心可昭日月,怎會背叛蜀漢?

二、既便魏延、姜維聯手,也難一統天下。

A、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劉備發動夷陵戰役,劉備集團多年糾集的四海精銳喪失殆盡!地盤也大為減少,割據的荊南全失,上庸、房陵、西城亦失,天下地盤劉漢只佔十分之一。

B、孔明臨死前,向後主舉薦蔣琬、費禕,也證明孔明已知道短期內北伐無望。

孔明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五出祁山而病逝五丈原,孔明已知北伐短期不可為,他不可能不瞭解蔣琬、費禕並不是北伐的激進派,他不舉薦魏延而舉薦他們,除了蔣費有治國之才外,還有考慮就是改變自己當家時蜀漢勞命傷財的大舉北伐國策,這《三國志》有明證,蔣費當家,對魏的大規模進攻幾乎停止了。孔明之才遠勝魏延,孔明有心殺賊、迴天無力,魏文長又能奈魏國何?

C、魏延姜維確是軍事奇才,可魏國也人才濟濟。

司馬懿、張郃、張遼、鄧艾、鍾會……都是足以和魏延姜維匹敵的奇才,即便是曹真,也夠蜀漢喝一壺的,文友們不要把《三國演義》當歷史解讀,蒼茫大地陪文友們背背《三國志》裡曹真的一段歷史:

孔明圍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漢。明帝派曹真都督諸軍屯兵郿縣,遣張郃攻擊孔明部將馬謖,大破馬謖軍。又收復三郡。曹真估計孔明此次兵敗祁山,以後出師必定要經陳倉,於是派郝昭、王生守衛陳倉,並加固城池。第二年,孔明果然圍攻陳倉,自然未果……不能因為曹真的兒子、官二代曹爽蠢豬一隻而貶低曹真!

張遼大鬧逍遙津,八百破東吳十萬,弄得江東小兒不敢夜啼,此等名將,不夠魏延喝一壺?

鄧艾和姜維多次交鋒,難分伯仲,不夠魏延喝一壺?

D、魏延、姜維只懂軍事,不懂政治,只是戰術家,不是戰略家。他們執權,只會窮兵黷武,最終只能加重蜀漢百姓負擔,導致蜀漢的速亡。

魏延姜維是軍事奇才,毋庸置疑,但如上文所述,魏國將才輩出,足以與他們抗衡,難有好果子吃。加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北伐的運輸成本奇貴,直接的後果就是蜀民面有飢色,一旦黃皓、閻宇輩在後方搞鬼,對蜀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成功二字無從說起。

E、子午谷奇謀只是一廂情願的意淫勝局。

曹魏人才濟濟,魏延的所謂偷襲長安計劃一旦被識破,一萬兵馬必定被殲。即便偷襲成功,曹魏政權也不會灰飛煙滅,最多長安震動而已。你看赤壁大敗、漢中大敗、襄樊大敗,此三敗魏國傷筋動骨,但曹魏很快療好傷,這就像個億萬富翁,在股巿輸掉一千萬,雖是心疼,但只是皮肉之傷而已!


蒼茫大地顧煒斌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糾正一下,魏延並非“篡位”,其之所以反叛,完全是由於和楊儀的私人矛盾激化所致。假如魏延能擊敗楊儀,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即使在姜維的輔佐下,也是無法戰勝魏國的。因為魏延剛傲不羈的性格已經決定了他最終的悲情結局。

三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英雄人物。他們有的屬於統帥型人才,如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等人;有的屬於將領型人才,如關羽、張飛、張遼之流。毫無疑問的是,魏延和姜維都屬於後者。馳騁疆場,衝鋒陷陣,戰勝攻取,殺敵致果是他們的強項,但是和睦上下,團結人心,運籌帷幄,應變將略就是他們的短板了。而魏延正是一個“政治智商”極低的人。

魏延早期就追隨劉備,立過很多戰功。劉備為漢中王的時候,就從眾多將領中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蜀漢北方要地,擔當方面重任。劉備去世後,魏延作為蜀漢武將中的佼佼者,繼續受到丞相諸葛亮的重用。資深位重,自然會產生驕傲情緒。魏延和諸葛亮因為戰略規劃產生了分歧。《三國志》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可見魏延至少是不尊重領導,搞不好上下級關係。不僅如此,魏延和同僚之間的關係也頗為緊張。“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高傲跋扈,大家都忍讓著他,只有丞相長史楊儀不服他,這就為魏延的反叛埋下了禍根。

再來看姜維。姜維本來是曹魏天水郡的參軍,於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時歸降蜀漢。諸葛亮在世時,對姜維十分器重,作為接班人進行培養。姜維也不負眾望,為蜀漢屢立戰功。然而他畢竟屬於外來將領,不容易得到後主劉禪的完全信任,也沒有足夠的資歷和權威來凝聚軍心。最後被排擠出朝廷,不得不屯田沓中以避禍。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遺令退兵回蜀中,命魏延斷後。魏延不服楊儀的調遣,率部截斷了蜀軍歸路。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都站在楊儀一邊。魏延眾叛親離,被馬岱所殺。此時曹魏的軍隊統帥是老謀深算、政治手腕極為高明的司馬懿,即使魏延不死,並且掌握了蜀漢兵權,在姜維的輔佐下,也萬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更不用說戰勝強大的魏國了。


棒槌襖襖


這個問題的立足點在於,魏延和姜維都是後三國時期的名將,兩個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對北伐矢志不渝。而且,魏延的北伐戰術方法受制於諸葛亮,姜維受制於當時的朝庭。言外之意,就是沒有羈絆沒有束縛放手讓他們打。咱們就按照這個思路仔細分析一下可能發生的狀態和結果。


一,魏延一旦篡位,蜀漢政權將會變成軍人政權。

魏延是典型的軍人出身,是一個純粹的軍人。基於他的戰略思想,他會把政權的中心目標確定在北代上。因此,政府的各個層面的任務就是服務北伐。

但是,翻遍史書也沒有發現,魏延在治國上有什麼顯著的經歷和做法。任漢中太守時他的重心在於防卸曹魏的侵略而不是對漢中的治理。所以,他應該還會延用諸葛亮的治理方法,也就是說是曹隨蕭規。

那麼問題來了,魏延和文臣的關係一向不太好,如他和楊儀就勢同水火。還有就是,魏延有一個弊病,唯我獨尊,自以為是。如諸葛亮去世,蜀軍準備回撤時,他說:丞相雖死,我魏延還在,豈有因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魏延的這番話,透露出兩種意思,一,他的才能足以承擔起北伐大業。二,對諸葛亮的做法不滿意。

但是,魏延沒有想到,他這番話在別人的心中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取得政權後的魏延可能會有所收斂,但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如果真是那樣,這個政權是一個有著巨大隱患的政權。



二,魏延和姜維的強強聯合會濺射出什麼樣的火花。

魏延和姜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又有著同樣的出身,接下來他們一定會劍指曹魏。

他們倆人,會精心策化一場或幾場戰役,應該有幾場小規模的漂亮仗。一方面是給國內看的,另一方面,也是對曹魏方面的震攝。第三,他們也有這種能力,畢競都是沙場老將,在以往的經歷中也有許多不俗的表現。

但是,魏延有一件耿耿於懷的事,就是他的兵出子午谷計劃沒有實踐。依他的性格,在有幾場漂亮仗墊底的情況下,他仍然會想辦法嘗試一下。

有了姜維的配合,這個計劃成行的先決條件就有了,魏延兵出子午谷,姜維負責接應支援,看起來,這也是絕佳的搭擋。

如果,這個計劃真的能實行,魏延的政權真的就走到頭了。因為,它能成功。因為,他們的對手是沉著冷靜,同樣善出奇謀的司馬懿。他們會敗的很慘,魏延不可能回來了。

戰爭的勝利,人的因素最重要,這道理不錯。然而,還有許多其它因素來支撐才行。


一葉小舟168521774


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替諸葛亮指揮繼續北伐,我的認為是他難以戰勝魏國。但是,蜀漢的局面要比姜維的時候好得多。

魏延是蜀漢中後期的第一名將。他的軍事能力是當時蜀漢最強的。他在諸葛亮北伐後,一直和楊儀最為諸葛亮的左右手使用。魏延的官職、爵位在蜀漢是僅次於諸葛亮之下的。諸葛亮在軍事上,一刻也離不開魏延。由於過於依賴魏延,諸葛亮一直不想讓他離開自己的掌控。在多次北伐中,魏延一直作為諸葛亮的前部,浴血奮戰。

但是,魏延在劉備的時候就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是為蜀漢防守北大門的方面大員。在劉備的北伐佈置裡,魏延不僅僅是個地方官員,他是劉備這一支出兵秦川的北伐軍的前鋒。在他的後面,還佈置了張飛、馬超的兵馬作為後援。一旦北伐開始,魏延將是第一個出兵的將領。

可惜,後來因為東吳敗盟,《隆中對》破產。劉備轉變了用兵方向,陸續把兵力調往東方,發動了夷陵之戰。這使得魏延的任務變為了防禦為主。

不過,劉備在生前一定和魏延探討過北伐的方略。那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應該就是劉備和魏延和議的結果。但是,等到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的軍事能力差距太大,而且性格不同,他終於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使得魏延的希望落空。

而且,諸葛亮為了防止魏延獨立行動,破壞自己的方略,很少放魏延獨立行動。唯一一次魏延的獨立行動就是魏延和吳懿一起西入羌中。魏延率領一支輕騎,攜帶大批的蜀錦財物,聲東擊西,調動曹魏郭淮部,趁虛進入羌中。在短短一段時間裡,魏延就建立了一支上萬的騎兵。然後,他在陽溪一戰,大敗曹魏名將郭淮,順利回軍,取得了對曹魏的難得的勝利。

魏延擁有超卓的軍事能力,但是與諸葛亮戰略戰術思想不合。再加上諸葛亮對他的使用也不合他的心意,所以,他一直埋怨諸葛亮膽怯,說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等到諸葛亮死時,魏延認為自己等待多年的機會到了。當費禕來試探他的態度的時候,魏延直接表明要接替諸葛亮指揮,繼續北伐。可惜,他的政治能力太差。最後,他被楊儀所殺,全族被滅。

我們可以從諸葛亮死時到魏延死時這一段時間的蜀漢的情況,可以作出以下的推斷。對魏延如果能夠順利接管諸葛亮的權力後會發生的一些情況。

一、魏延不會撤軍,他會繼續和司馬懿打下去。

我們從魏延和費禕的談話裡看出來,魏延是不贊成撤軍的。他的意思是讓丞相身邊那些文官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川,自己繼續統帥軍隊北伐。

那麼魏延接管軍隊,就會對人員和軍隊部署進行更換。在這一方面,魏延也和費禕說了自己的意見。可惜,費禕已經接受諸葛亮的密計,已經不再聽從於魏延。因此,他嘴上答應魏延,但是找了藉口跑掉,出賣了魏延。

我們從蜀漢軍隊主力的撤退情況可以看出,一是楊儀等人軍事能力太差,而且對魏延極為懼怕,因此撤退得十分匆忙。以至於連糧食和絕密的軍事圖書都丟棄了。二是,魏延更換的將領肯定是大部分的諸葛亮的帶兵將領,這才會引起眾怒,大家一起拋棄了他。在這中間,費禕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魏延會採取積極的行動與司馬懿交鋒。

我們看到,魏延在接管軍隊後,首先要改易軍隊的將領。這意味著魏延會採取和諸葛亮完全不同的軍事行動。

蜀軍中不是沒有人才,將才,但是都被諸葛亮因為不合心意棄置不用。而魏延對軍隊的將領瞭如指掌,何人可用瞭然於胸。為了將來的軍事行動,魏延會提拔任用那些真正的將才。這樣,蜀軍的戰鬥力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魏延在和司馬懿對峙中,一直駐紮在最前線。史書中記載,他的大營突出在蜀漢主力前十里的地方。他對司馬懿的佈陣可以說是十分了解,在他的心中,已經對如何打敗曹魏軍隊有了謀劃。他一旦接管軍隊,就馬上會把計劃付諸實施。

三、魏延會在短時間裡給曹魏以很大的打擊,佔有優勢。

魏延接管軍隊後,他會按照他的方案行事。魏延的軍事能力遠強過郭淮,而郭淮的水平略勝過司馬懿。因此,在短時間裡,魏延將會抓住他發現的司馬懿的漏洞予以沉重打擊。

魏延用兵能用奇。司馬懿在不知道諸葛亮死的情況下,來不及改變防禦部署,再加上長期的對峙,軍心懈怠,會讓魏延一舉擊潰,遭受巨大損失。

但是,我們從司馬懿的用兵來看,司馬懿用兵也是十分謹慎的。他的防禦雖然是以諸葛亮為主,對於諸葛亮有輕慢之心。但是,他不會留下太大的漏洞的。

我們可以看史書上說的,司馬懿的營寨連環佈置,是一個連綿的防禦體系。即便是魏延突破了前面的防線,後面的防線依然可以繼續防禦。

因此,據我的判斷,魏延最可能採取的辦法就是出奇兵穿插包抄,與正面軍隊相配合夾擊魏軍。他企圖在成半圓形包圍防禦蜀軍的曹魏防禦體系中撕開一個缺口,將曹魏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但是 這個軍事行動的難度很大。以諸葛亮訓練的蜀軍是無法達成的。因此,雖然魏延能夠在開始的時候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給司馬懿以打擊,最終也難以打破司馬懿的防線,只能被迫撤軍。

四、姜維在當時資歷太淺,但是能夠成為魏延的得力助手。

魏延撤軍後,將面臨一個很複雜的政治局面。而魏延只是個軍事將領,政治頭腦欠缺。在政治上,諸葛亮的丞相府依然佔有優勢地位。他們依然壓制著劉禪,行使著諸葛亮的權力。

而魏延是忠心於劉氏的,他會和劉禪達成一致,形成政治上的統一戰線。這樣,蜀漢將產生新的格局。

姜維的資歷太淺,在魏延死後,他前面還有吳懿、王平、蔣琬、費禕這些人。所以,他根本就幫不上魏延多少。不過,魏延和姜維兩人都是忠於劉禪的,他們在劉禪的指揮下,會在軍事上達成一致,共同北伐的。

姜維的軍事能力不如魏延,但是他比魏延更喜歡用險用奇。這樣,姜維會是魏延的得力助手。魏延多年的計劃會順利實施。這樣,曹魏方面會永無寧日了。

結語:

如果魏延不是死於內訌,他會接管蜀軍的軍權。在他的支持下,劉禪會拿回本該屬於自己的君權。這樣蜀漢的政局會為之一變。在劉禪的支持下,魏延將成為伐魏的主將。

魏延將按照他的眼光,選拔任用人才,蜀軍將很快擺脫過去那種衰敗頹廢的局面。蜀軍將煥然一新,戰鬥力倍增。加上姜維等一批新起的將領幫助,魏延將會給曹魏帶來極大的麻煩。在他的指揮下,會給曹魏極大的打擊,很可能會拿下關中,和曹魏對峙於潼關,為將來的蜀漢政權打下更好的基礎。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我之前的問答應該分析過魏延是蜀漢的忠臣,其不會篡位,所以這個應該應該是魏延不死,有姜維、魏延能否戰勝曹魏!

不可否認魏延是三國後期不可多得的武將之一,這點從魏延鎮守漢中多年沒讓曹魏越過漢中一步。且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便提出“子午谷奇謀”這樣奇略,我們姑且不論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因為在這裡無論像素怎麼說,在大家老多《三國演義》的前提下都會先入為主說不可行。但魏延能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構想,就足見魏延的軍事水平,雖說比不上諸葛亮,但也相差不遠矣。

可以說魏延的死使本就缺兵少將的蜀國更加人才凋零,這也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說完了魏延,我們在來說說諸葛亮的傳人姜維,姜維這個人雖在三國名將裡排名不那麼靠前,但其本身還是繼承了諸葛亮諸多的軍事思想。而且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的多次進行北伐中,並且在和曹魏的多次較量中,姜維勝多敗少。

其實若不是最終劉禪選擇投降,以蜀漢之天險,曹魏是否順利攻下蜀漢尚未可知。


而且在劉禪投降後,蜀漢已亡的前提之下,姜維還能空手套白狼成名策反了鍾會。若不是被人走漏消息,還是有可能復興蜀國。


以上所論,有軍事之才的魏延與繼承諸葛亮衣缽的姜維加持,不敢說能滅了曹魏,但是憑藉二人之能與蜀漢之天險阻擋曹魏還是有可能的。


像素說


不可能的!魏延和姜維靠的是什麼法寶和能力能打敗強大的魏國?支撐點保障的核心力是什麼?把這個弄清楚整明白你就知道能戰勝魏國不能戰勝魏國了!至於其他的任何廢話就不用再多說了!






人間正道陳德立


先順著題主的問題來回答:如果魏延當國君、姜維輔政,蜀漢能否戰勝曹魏?

答案是:顯然不能。以下依據《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資料加以分析。

魏延是武將,不是政治家

魏延是一名靠著戰功升遷到高位的優秀武將,而且還是劉備的親信。

與《三國演義》中的描繪不同,《三國志》中對於魏延的來歷並沒有記載,只是說他

“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牙門將軍”是劉備創立的軍職,個人認為有些類似於如今的警備區司令。這一軍職要常在君主左右,統帥親兵;其他將領出徵時,牙門將軍要留守在君主所在地,穩定後方;君主親自出戰時,牙門將軍則要帶領親兵隨君主出征,不僅要殺敵,還得保護君主的安全。

由此可見,能擔任門牙將軍一職的,光作戰猛還不成,必須得忠心耿耿、頭腦清醒、文武雙全,劉備麾下擔任過此職務的只有趙雲、魏延。

公元219年,劉備奪下漢中後自稱漢中王,將要回成都治國,因此得找一位可靠的大將坐鎮漢中。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一重任非張飛莫屬,然而公佈結果時卻讓人大跌眼鏡:劉備將魏延提拔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這次事件,充分體現出劉備對魏延能力的認可。而最能說明他們君臣關係的,莫過於這次經典對話: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當眾給魏延表現機會,可謂出盡了風頭。劉備稱帝后,魏延升遷為鎮北將軍;其後夷陵之戰時,魏延鎮守漢中,沒有給曹魏可乘之機。

後來諸葛亮北伐,常以魏延為前軍統帥。公元230年,魏延率領偏師西入羌中,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由此升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魏延是一位優秀的將領。

那他是一名讓曹魏懼怕的政治家嗎?

曹魏怕什麼樣的對手?

公元223年,賈詡勸阻曹丕南征孫權時,曾對曹魏的對手進行了精闢的分析:

吳、蜀雖蕞爾小國,依山阻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

蜀漢與東吳佔據偏遠小州,確實稱得上小國,但他們有兩個共同的優勢:

其一,依山阻水,佔據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可謂地利;

其二,劉備雄才大略、孫權善斷虛實,諸葛亮治國奇才、陸遜精通領軍,君臣和諧配合,這稱得上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賈詡認為,曹魏國內沒人是孫、劉二人的對手,即使曹丕親自出馬,估計也沒戲:

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

朋友們,真實的歷史不是演義,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亂局中,劉備出身於底層,卻能戰勝一眾豪強,靠的不是某一個文臣武將,而是他自己的領導能力。對於領導來說什麼最重要?不是衝鋒陷陣,而是要協調各方勢力、團結各路人才為自己賣命,漢高祖劉邦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以“惟賢惟德,可以服人”為立命之本的劉備,在用人方面確實很有一手,甚至比諸葛亮也高明的多:

初,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對此不以為然的諸葛亮,後來在街亭被自己信任的馬謖坑了個半死。

至於魏延,那就更不具備這一領導者的基本素質: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勇猛而為人清高,這顯然是一位有能力卻又性格鮮明的打工仔;若指望他自理門戶當老闆,後果不堪設想:同僚關係都處理不好,能治理好一國?

魏延之死,本質是蜀漢內部勢力傾軋

魏延被殺,直接責任人是楊儀。

魏延性格剛強、清高,而且是劉備時期的重臣,再加上時常被諸葛亮壓制,所以頗有些憤憤不平。其他官員時常對其忍讓,只有楊儀處處針鋒相對,兩人很有些勢同水火的架勢。但諸葛亮並沒有解決這一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隱患:

亮深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廢也

在諸葛亮死後,沒人能壓制這兩人,導致出現大問題:

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前,向楊儀、費禕交代了撤軍方案:魏延斷後、姜維後備;若魏延不聽,大軍自行南下。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不服楊儀;而在得知大軍在楊儀指揮下南歸後,他先發制人率部下南奔,其後扼守南谷口,計劃除掉楊儀、掌握指揮權。後來魏延不服從諸葛遺命的行為被揭穿,手下一鬨而散。他自己逃到漢中後被楊儀派來的馬岱追殺,其後被屠三族。

而在魏延、楊儀南下的途中,都曾派人向成都報告對方謀反。收到這些消息後,劉禪徵詢在朝大員的意見時,幾乎所有要員都偏向楊儀:

漢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而疑延

魏延如此被排斥,自然與他性格清高、不善於搞關係有關,但楊儀本身也有不少毛病。

楊儀是襄陽人,關羽鎮守荊州時,他主動找上門,被任命為功曹,其後被派到成都跟隨劉備。其後由於跟尚書令劉巴關係不和諧,被劉備貶職,掛了個弘農太守的虛名;劉備死後,他作為參軍跟隨諸葛亮。

可見楊儀雖有才華,但也不是個善茬,善於“識虛實“的孫權曾這樣評論魏延、楊儀: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雖然這倆人都不是好惹的,但相對於來自河南義陽的武將魏延,蔣琬、董允、費禕顯然更偏向於同為文人、而且出自荊州文人集團的楊儀。(蔣琬是零陵人,董允南郡枝江人,費禕是江夏人,楊儀是襄陽人)

所以正史中,一致認為魏延不會謀反: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不過楊儀也沒什麼好下場,第二年,他又對曾經的戰友費禕憤憤不平;在被劉禪貶為平民後,他還是很不服氣,繼續上書誹謗;這下劉禪怒了,讓人把他下了大獄,楊儀無奈自殺身亡。

總而言之,魏延不適合當君主,而且他也從沒有奪位篡權之心,頂多只是想統領軍隊實現自己的抱負。然而就算他能夠掌權,也一樣不能拿曹魏怎麼樣,畢竟面對兩國的實力差距,劉備、諸葛亮都沒有辦法填補,魏延更沒戲。


正史漫談


糾正問題裡一個小錯誤,魏延針對的是楊儀,不是想篡位。不過魏延要是真的成功了,那對蜀漢來說絕對是災難。

諸葛亮臨死前,命令楊儀率大軍撤退,魏延斷後。魏延對此安排不服,認為諸葛亮死了應該由自己接管大軍,繼續對魏作戰。然而魏延奪取軍權的圖謀卻遭到了失敗,他一怒之下乾脆起兵攻打楊儀,結果兵敗身亡。結合楊儀和魏延兩個人關係不好看,魏延此舉並非是想篡位,僅僅是針對楊儀個人而已。不過魏延要是真的擊敗楊儀掌握了蜀漢軍權可不是什麼好事。

首先,魏延的能力不夠。

很多人認為魏延提出過“子午谷計劃”,這證明魏延有戰略眼光。然而“子午谷計劃”僅僅是《魏略》上的說法而已,《魏略》關於蜀漢的記載一向以不準出名,《三國志》裡僅僅提到魏延每次北伐都想自己帶兵單獨行動而已。

諸葛亮不願意讓魏延單獨領兵的原因也很簡單,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以“勇猛過人”出名,沒有提到他善於統兵。魏延也極少有單獨統帥大軍作戰的機會,只有建興八年,魏延和吳懿等人率軍入西羌,擊敗了郭淮等人。因此魏延更多是一員猛將,在統帥大軍上並無太多表現。


這一點也可以從魏延起兵攻打楊儀也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在去世前已經明確對後事做了安排,而他又掌管蜀漢軍政大權多年,在蜀軍中威信很高,蜀軍大部分人都已經接受了諸葛亮的安排。這個時候魏延跳出來蜀軍上下願意跟著他乾的人不多。然而魏延卻一味蠻幹,結果王平在兩軍陣前一喊話,他的手下就都跑散了。很明顯魏延做事根本不深思熟慮,並非一個合格的統帥。

其次魏延脾氣不好,並不適合掌握大權。

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性矜高”,和同僚關係極差。所以在魏延起兵以後,蔣琬、董允等人都支持楊儀而不是魏延,由此可見魏延人際關係之差。此外在諸葛亮活著時,魏延就敢在軍務會議上拔出劍來威脅楊儀。要是由他來掌握軍權,對別人更不會客氣,一言不合就可能殺人。這樣一個人掌握蜀軍軍權,那肯定是人人自危,蜀漢勢必陷入內亂。

所以魏延如果真的掌握了蜀漢的軍權,那麼對於蜀漢來說肯定是一個大災難,估計很快就會陷入內亂而滅亡。


不沉的經遠


魏延並不是想要謀反篡位,魏延想要得到的是軍權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如果魏延要是接替了諸葛亮再有姜維輔佐戰勝魏國也是沒有任何希望。

魏延並沒有謀反的意思

魏延被扣上謀反的帽子完全是楊儀的手筆。魏延只想接手諸葛亮的位置掌握蜀漢的軍權並沒有造反的意思。劉備在世時魏延就已經開始效忠蜀漢了,又跟著諸葛亮熬了十幾年,評資論輩也該到魏延上位了。而且諸葛亮臨終前也沒有說魏延必反,說的只是若是造反,楊儀的諸多舉動都是他們兩人的私人恩怨造成的。



若是魏延成功接管軍權

魏延成功接管了軍權也不會成就大事。五虎上將相繼去世後,魏延就是蜀漢武將的代表人物,而且在軍事上魏延也是有一定的見解的。但是魏延不善於朝廷的事,魏延若是懂得朝廷裡的彎彎繞也不會一直被諸葛亮壓制著。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即使接管的前線的大軍及蜀漢的軍權,回到益州魏延在蜀漢朝廷也鬥不過法正等人一樣會被打回原形。除非姜維總攬大軍在外地駐守且真心的輔助魏延,用武力壓制益州的眾大臣,然後魏延回到益州穩定自己的地位。



魏延和姜維聯手也不不能打敗魏國

蜀漢在劉備死後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諸葛亮苦苦維持十幾年已經算是奇蹟了。魏延和姜維二人即使沒有後顧之憂,想要北伐勝利也是難上加難。

魏延和姜維二人加起來也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常規的排兵佈陣完全沒有打敗或打退司馬懿的機會。大家會說不是有子午谷奇謀的這樣的策略嘛?子午谷奇謀雖然是魏延提出的,但是可行性太小了。率幾萬士兵長驅直入魏國腹地,一旦進入魏國領域那麼這隻軍隊就變成了孤軍。沒有糧食補給、沒有軍需補給一旦不能及時攻陷長安魏國救援到達那麼這隻軍隊必敗。而且這數萬的軍隊肯定會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這會影響行軍速度,一旦被發現就沒有了奇襲的效果。

總結:魏延對於朝廷得掌控不會得心應手,而姜維又太年輕沒有份量,後方都不能穩固又怎麼能出兵北伐。而且魏延和姜維二人即使接替諸葛亮也完全沒有機會打贏魏國,司馬懿也不是那麼簡單就會被打敗的。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不能。

諸葛丞相臨終前安排馬岱殺魏延,其中的用意是,諸葛丞相怕魏延會不服姜維指揮,從而造成蜀軍內亂,不戰自潰。因此設計除了魏延。魏延是蜀軍中的大將,勇將,除之可惜了。

如果魏延不除,姜維和魏延勢必會發生爭吵,姜維年少,才投降蜀軍不久,被諸葛亮重用,軍中老將當然不會服氣,尤其是魏延,官做到漢中太守,諸葛亮去世,領兵抗魏之事,魏延肯定會想由他來指揮,這樣,他就會和姜維的人發生矛盾,乾脆大家各指揮一部作戰,那倒也罷了。如果話語不合,自已內部火拼起來,那等於自已滅了自已,無須敵人來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