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家裡還有小麥嗎?農民是否還有存糧食的習慣?

農村老俗話


關於現在農民家庭存不存糧食這個問題,是有兩種人決定的,現在的年輕人,象70後,他們家中一般是不會存放糧食的,因為他們顯放在屋內不美觀和招來老鼠,所以一般糧食收回來以後都全部賣掉,吃時去買麵粉吃。

可是做為經歷過六十年代前後那次自然災害的現在農村老農民,他不旦存的夠吃一年的糧食,什至更多,就象我現在存的小麥三年不收一粒照樣夠吃,怕的是六十年代的自然災害捲土再來,明知不可能,可是還是害怕,因為六十年代那次的自然災害對農民沒有糧食吃傷害太大了。所以現在只要是農村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中都存有最少夠吃兩年的小麥。因為沒有經歷過六十年代自然災害的年輕人,只要糧食收回來後,馬上都會賣掉什至一斤不留,因為他吃麵粉時就去買麵粉。這就是農村家庭存糧食不存糧食的真實情況。


純正農家蜂蜜


我的老家在關中農村,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農作物一年兩熟。夏糧主要是冬小麥,中秋前播種,端午節前後收割;秋糧水田栽植水稻,旱地種植玉米、大豆等。早先,老家人均1.5畝耕地,村中多為土木結構瓦房,村民家家都有大板櫃,用於儲存糧食,以防鼠噬蟲蛀。“家有餘糧,心中不慌。”遭遇過饑荒的農民,知道糧食的珍貴,至少要儲藏能夠維繫兩年的糧食,以防飢謹;而且自家的糧食安全、放心、美味。

孩提時,經常把未完全成熟的水果,如桃子、杏、柿子等埋藏於麥櫃中,三五天之後,就完全成熟可以享用啦!

前些年,修鐵路、建火車站、設物流園佔用了大部分耕地,人均只剩下了0.3畝,村民依靠土地不足以養家餬口,只得走上打工之路。當然,土木結構的瓦房早已被混磚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平房所代替,老鼠失去了藏身之地,不再擔憂其作賤糧食,但農民手中已經沒有了餘糧;況且,為防止糧食回潮生蟲變質,陳糧每年都必須重新晾曬,非常麻煩,留守老人、婦女也難以搬動。

現在,家鄉已無水田,小麥、玉米收穫之後,多數村民將其一次性賣到麵粉廠、飼料廠,自己再出去打工,家中老人、婦女、兒童吃時,直接購買麵粉、大米就得。這樣雖然省事,但由於添加劑的作用,失去了食物的本味,實為一大缺憾。


北大屠夫陸步軒


這個農民工不管到什麼時候都儲存糧食的習慣,每家不管多少都是要存點糧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1d000cc74359780865\


致85後的我們


現在年輕人存糧的一個也沒有,很多都是地頭直接賣了,存糧的都是我們的父輩、爺爺輩,他們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和大饑荒,所以在他們眼裡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即使大豐收他們必須存糧,很多老人一點也捨不得賣,一般都是第二年收穫的時候賣上一年的糧食,只有看到新糧食他們心裡才踏實。

存糧也是我們的傳統,以前家家戶戶都存,很早以前家裡有兩囤糧食都可以找個媳婦,那時候糧食就是尚方寶劍,那個年代糧食就是財富,誰家有糧食誰家就是富裕戶,在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糧食就是寶貝。

現在吃不愁,穿不愁,沒有誰在意糧食了,大家都是花錢買,打面的一個也沒有,糧食收下來就買,很多都是根本不進家直接地頭賣掉,年輕人存糧食的一個也沒有,存糧的都是老人,他們餓怕了。

現在存糧的都是一些老人,我爸爸每年都存,一般都是第二年收穫的時候賣掉前年的,他說這樣心裡踏實,萬一減產怎麼辦,我說現在根本不會出現絕收,現在水利設施這麼齊全,怎麼會絕收呢?爸爸說還是存起來安心,這就是老人的觀點。

現在年輕人一個存糧的也沒有,他們是怎麼省事怎麼來,只要不出力就行,現在的人都懶,會享受,恐怕以後存糧的會越來越少,這就是時代的發展。


大海傳媒


糧食是什麼,糧食就是命,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糧食,全部靠進口,隨時都會完蛋。其他地方可能都不存糧,但是在我們這裡,誰家沒有三二千斤麥子,就是現在不種糧食,最起碼也會保證二到三年有糧吃,不為啥,以前的人都餓怕了,到最後都人吃人了,現在不能說家家都存有那麼多,但是最少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家都有,電視上演的一九四二就最真實,為了不被餓死,兩碗小米就把人賣了。也許有的人會說,那都是老黃曆了,現在肯定不會出現那種情況,但是誰又敢百分百保證不會出現那種情況呢?居安思危,不能說現在剛剛生活好了,就不種地了,如果現在大面積土地撂荒,都不種地,長此以往,中國的農業必受嚴重破壞,我們的周邊國家對中國也是虎視眈眈,萬一哪天擦槍走火發生戰爭,西方各國對我們實施禁運,中國必將發生糧荒,到時就悔之晚矣,所以還是毛主席說過的那句話,家有餘糧心中不慌,不管國家發達到啥時候,都不能丟掉農業,丟掉糧食,否則國家必亂,百姓一定倒黴。


晴空萬里王慶生


“存糧”;

我的家鄉渭北平原,它的農作物主要是:冬小麥、秋玉米,一年兩熟。冬小麥與先年白露節氣前後塬區開始播種。而平原地區與寒露節氣左右播種冬小麥。你不能播種過早,播種過早的話,它很可能會生長過旺。農諺有:“麥無二旺,冬旺春不旺”,它是農人千百年來總結的經驗。當你播種過遲,麥苗生長細弱,不利於越冬。

第二年芒種前後,開鐮收割小麥,緊接著播種秋玉米。好的收成,豐收年份,兩茬莊稼產量基本上,過“噸”。

老百姓在播種冬小麥時:播種兩個品質的小麥,“粉質粒、角質粒”。粉質粒主要留做自己的口糧,它的播種面積在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自留的粉質粒小麥,它面白、麵筋質含量中等,做“拉麵”、做饅頭都合適。最主要的因素:農戶自留小麥加工成麵粉,它沒有任何微量元素添加劑,食用時安全、放心,當你吃到嘴裡時,它有一股原質原味的麥香味。播種佔總面積三分之二的角質小麥,它的產量高,用來當作商品糧投放市場,變成現金。不是說:角質粒的小麥品質不好,它依然是高質量的小麥。因為:鄉下面粉加工,一般都是小作仿的加工經營模式,對角質小麥加工的工藝不到位,導致麵粉質量差。

在我生活的地域:有百分之六七十的農戶,他們都有二至三年的存糧,以防天災。因為:他們手中有存糧,心中不慌。


松鶴延年5016


剛分田到戶那會兒,人都缺糧捱餓害怕了,家家打了糧食都存下來,存幾年以後,大部分家庭存的糧食能吃十多年,這幾年糧食產量高了,不值錢了,光種糧食也不掙錢,日子沒法過,所以,年輕人都出門掙錢,留在家裡的都是老弱病殘,種一點點地,自己夠吃也就行了,慢慢的,家家戶戶也就沒存糧了。


手機用戶51503142924


“為什麼會覺得家裡沒有小麥呢?為什麼何必還要去存糧食呢?”

農村家庭只要還在種植小麥的,肯定或多或少的儲備著一些小麥。



就拿我爺爺奶奶為例吧!

他(她)倆老人家,在老家每年就守著那一畝田,每次到了播種的季節就準時叫來了播種機,收穫的季節呢!也是同樣的。

每年能收穫八九百斤左右的小麥,這裡呢?就要留下幾麻袋的小麥。



農村嘛,難免要養一些雞呀!鴨呀!鵝呀!一般都要留下一些作為它們的口糧,所以考慮到這方面,難免的要在家裡儲備一些。

完全沒必要,儲備糧食。

外邊縣城買的小米它不香嗎?

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到收穫的季節,隨即迎來的是,各個地方收購“果實”的米販,只要價錢合理,一般的人都會賣給的。



因為往往一堆成熟的農作物,沒有一疊一疊的錢來的實惠。

錢可以買到你日常的衣食住行,而儲備的糧食僅僅只能填飽你的肚子。



雖然買到的小米貴是貴了點,但它方便省事呀!不需要你出去進行加工篩選。如果離米廠近的話,還可以買到剛剛加工出來的小米,價格方面也普遍容易接受。



還有再說了,國家實行機械化的今天,各個大平原成千上萬畝的農作物,完全可以保障全國人民一年的需求。

相信,大家應該沒聽過,大米被哄搶一空的新聞吧。

再說了如果國家保證不了國民的溫飽問題,還怎麼大力發展經濟呢?

至此

以上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初白種植農業解答專區


當然有存糧的習慣了,我們現在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經歷過以前缺糧的年代,有糧心裡就安穩,有後盾。

我身邊的每戶家庭都有存糧,包括我家也是。自己種的小麥去打面,這是純天然的原味麵粉,最安全的食品。打面剩餘的麩皮用來喂小雞小鴨,是純天然的飼料,這樣餵養的小雞小鴨就是農村的土雞,比飼養場的雞好吃多了,當然價格也貴多了。

所以民以食為天,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存糧是農民的本能,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鄉村小二黑


誰說農民不存糧。我們哪裡農民家家戶戶都存糧的,但是存的都是口糧。比如我家,每年也就千把斤稻穀,剛剛夠吃到新糧上市。今年存的多點,新舊加起來也不過二千斤。因為我發現家裡的糧食比買的好吃些。所以現在沒有在外面買糧食,都是一兩個月回家一趟帶點糧食出來。隨便也回家看看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