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国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时代周刊》

199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阳光灿烂的日子》以高票当选年度“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并给出上面的一段高度评价。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华语电影史上称得上“经典”的电影有很多,但能够称得上划时代的并不多,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便是其一。之所以跨时代,是因为姜文用看似闲聊的手法,对曾经一个特殊的年代青春的追忆甚至讥讽。

姜文的电影多的是对时代的讽刺,也让许多人愿意去追究每个细节分析其背后的含义,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真正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这些所谓的“隐喻”,而是那些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故事。

电影后半段,主人公马小军表白之后,面对米兰的“无情”,气急败坏马小军采取了强硬措施。

最终,生气的米兰质问马小军,“你觉得这样有劲吗?”

马小军怒吼,“有劲”!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好像是姜文对自己作品的信心,有劲。

的确,这个故事很有劲。

上世纪70年代,人们被激昂的各种运动所支配,但这并没有影响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只是一群生理和心理年龄都即将成熟的十五六岁少年成了社会的“边缘人物”。

70年代初期,部队大院的一群孩子,在没有父亲的约束下,整日无所事事,以逃学、打架、拍婆子(追女孩)为主要生活内容,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马小军的很多行为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浓缩。

他沉浸在虚无的自我英雄主义中,他会戴着老爸的军功章想象自己为战斗英雄,也会在镜子面前耀武扬威试图找回丢失的面子。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由此带来的生活中的幻想,让他在男孩的青春期时的情感更加飘忽不定。

这是一群人的“通病”。

于是,在片中,姜文数次用旁白,自问:“这是真的吗?它真的发生过吗?”

这是姜文独到的地方,他把针对的问题放在自己身上,用自我的青春情怀去完成对一个时代的追忆或者批判。

所以他不断自问,也不断自我反驳。

马小军第一次在米兰的房间里看到米兰的照片时,那是一张拥有灿烂笑容的彩色照片;而这一切在一次米兰面对面的交谈中,彩色照片变成了黑白照片,更不是马小军口中和脑海中穿着游泳衣的照片。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当我们还在为此时的剧情一脸茫然时,姜文马上用旁白解释了一切。

“……有时候,说着说着,她就睡着了,而我则尽力不去看她那无意中裸露出来的身体,可脑子里却在胡思乱想……”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描述着两人的“美好”时光,这种“美好”在于男女之间甚至有些亲密。

但就在此时,姜文却说:“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起……”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样的真假交错,贯穿整个故事,配合着暖色光影效果,编织出了一场如梦如幻的青春记忆。

到了马小军和刘忆苦的生日宴会上,两人撕破脸皮大打出手。马小军摔破酒瓶,冲过众人的阻拦向刘忆苦腹部扎去,一下、两下、三下……刘忆苦的表情从痛苦到错愕,马小军却从最开始的愤怒开始变得迷茫起来。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时候,姜文的画外音响起:

“哈哈哈,千万别相信这个,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勇敢过、这样壮烈过。”

随后的独白不仅否定了生日聚会上的窘境,还顺便质疑了自己与米兰初次见面的事情。

这样的迷惑还没结束。

大雨夜,马小军骑车掉进沟里,连滚带爬到米兰楼下,大声呼喊着米兰的名字,随后便是大胆也扭捏的表白,最后留下两人紧紧相拥的一幕留在夜雨。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而雨过天晴,米兰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姜文再次否定了自己。

姜文说:“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

,可不是嘛,他竭力想讲述一个最真实的故事,却无法控制自己代入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让本来真实的故事编的虚幻起来。

这不正是那个时代下那群少年的心理处境吗!

青春的记忆在姜文眼中就如同电影的色调一样温暖,充满阳光,即使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也要将它称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而每一个少年都止不住成长的脚步,止不住去面对成年人社会的现实。

大雨夜的表白,是马小军的成长,而这之后是成年人的世界。本来温暖的色调在马小军一跃而下从高台跳入游泳池中而瞬间化为冷色。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他拼命地想爬上岸,却不断地被岸上的伙伴踹下水,如此反复挣扎都无济于事。

就像姜文的画外音,他努力地想要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却始终无法还原一样无奈,最终不得不面对既定的事实!

而到了最后,成年的马小军出现在黑白画面中,尽管一群人西装革履在加长林肯中喝着XO,却再也没有那么温暖色彩。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后,“傻逼”两个字结束了整部电影,留下被嘲笑的真实。

不少影片人都评《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像一个新导演的处女作。

但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这就是导演姜文的处女作。

不仅成为轰动一时的国际知名作品,更是将18岁的夏雨送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帝的位置,成为这一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当然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的价值绝对不止于那些奖项,更多地在于它给予观众的精神认知。

《阳光灿烂的日子》从一开始就在“抱怨”快速发展的时代,破坏了记忆中的曾经。才使得马小军“分不清幻觉和真实”。

真实的青春是一个小男孩爱慕一位大姐姐的故事,努力地“付出”,却在大姐姐眼里始终是个小男孩,更可悲的是大姐姐喜欢的是比小男孩年龄大、更成熟稳重的刘忆苦。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于是小男孩为大姐姐表演《列宁在一九一八》、甚至为了展现男子气爬上烟囱等等一切都只是“一厢情愿”。

但真真假假的来回切换中,似乎这一切又都是青春期懵懂少年对爱情甚至性的渴望和冲动下,幻想的一切。

真实的小男孩或许真的就是“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勇敢过、这样壮烈过。”

上世纪70年代的青春,当然不奢求每一代观众都有共鸣,但起码在故事的背后能让我们有类似的感受也就够了。十五六岁的我们,都曾会对恶语相向的老师“嫉恶如仇”,都会再情窦初开的青春对“梦中情人”充满向往。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但现实不会让你在不该的年纪肆无忌惮,我们所幻想的一切温暖如夏日的阳光滋润着我们,却也会因为太过刺眼的阳光而照的两眼发黑,不得不在冷色世界寻找冷静,再当我们想要回到温暖的夏天时,却只是一次次徒劳的努力。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成年人的世界是黑白的真实,连曾经的啥子都不会再配合“古伦木——欧巴”,反而是对“正经生活”人骂出“傻逼”的嘲笑。

这意料之外的结尾,肯定会逗笑很多人,但笑过之后呢?

我想大多数人都顾不上去分析哪些所谓的细节“隐喻”,电影留给我们的只是更多地应该是时代的缩影和对青春懵懂的向往。

那时候,是回不去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就如同,明明要讲一个特殊年代的故事,明明在很多人看来在批判,姜文却偏偏选择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片名,我想这里头“讽刺”之外,更多的应该还是姜文自己对那个时候,那些夏天的追忆。

而恰好,这些追忆在特殊的年代表现出了特殊的梦幻,却失不去所有人夏天的纯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