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囧媽》是徐崢“囧系列”的又一喜劇電影,它同樣延續了“囧系列”的“囧”,但是它的內核卻更為感人,包含

愛清、親情、自我與人生等密切相關的話題。雖然它並沒有讓我們有一鳴驚人的感覺,但是卻足夠讓我們細細品味其中的內涵。除此之外,電影通過有些偏離生活的場景,塑造出一系列接近現實生活的故事,而其中透露出來的殘酷愛情觀與人生價值觀,引發我們無盡的思考。除此之外,通過現實生活與藝術氣息兩者之間的碰撞,揭示了現代人逃避現實、逃離婚姻的主題,這種基於現實又吵越現實的主題思想,給人一種穿透靈魂的感人體驗。

這部電影選在大年初一在網絡上播放,本就受人爭議,可是它的故事場景卻更讓人爭議,因為拋開故事內核,《囧媽》才是真的“囧”,引人猜測的、離奇的故事,成為了我們爭議的一點,但是正因為以這種離奇為基礎,所傳達的真實情感,才能夠在現實立得住腳,才更加具有批判性和爭議性。

“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在電影中,徐崢塑造了近乎瘋狂的主角形象,每一個行為都將現實生活、自我感受、家庭生活之間矛盾升級到了白熱化,它通過脫離現實的生命視角,一點一點將皮囊包裹下的人生殘酷地暴露出來,讓人不得不去思考其中的是非對錯。

通過一系列離奇的故事以及殘酷的現實人生,讓我們感受到的是現實生活中堅守自我的不易,更讓人費解的是其中傳達出來的對婚姻愛情、生活、自我與人生等獨特的視角,這些無論是從虛幻還是現實,都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strong>今天,我將從自我救贖、婚姻真諦、溫暖親情這三重關係深度解讀電影《囧媽》,談一談影片中傳達出的人生主題“學會和解”<strong>:學會與“諸多情感”和解,我們的人生才算圓滿:

  • 自我救贖:自我救贖,是成年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 婚姻真諦:被“情感勒索”的婚姻,註定不能長久。
  • 溫暖親情:平凡的“嘮叨”,撐托起愛與自由。
“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1、自我:自我救贖,是成年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電影中,徐伊萬的媽媽盧小花,在很多人眼中,是個悲劇人物:年輕時,婚姻不幸福,年老時,兒子不理解,這些都讓我們覺得她的人生沒有絲毫喜事可言。幸而她用自己的一生讓所有的女人明白一個道理:自我救贖,是成年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按理說,在那個年代能夠說得了一口流利的俄羅斯語言,才藝又多的她,不該是一個為了婚姻和家庭而失去自我的“平凡傳統”的女性,可是她還是活成了大多數的女性,這一點,完全符合現代社會的女性,無論你是高貴優雅還是粗陋不堪,無論你是富裕還是貧窮,只要邁進婚姻和家庭的坎,慢慢地就會失去自我。

盧小花在生活上應該算得上身經百戰、無所不能,但是在自己的婚姻上,她從來都是束手無策,每天安於穩定和諧的婚姻生活,從未想過婚姻有一天會成為她人生中的第一場浪潮,而當這浪潮來臨時,她才突然明白自己活得有多可悲。

“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看到自己的丈夫每次醉酒歸家後,把家裡砸的七零八落,她不是沒想過要離婚,可是看到年幼的徐伊萬,她權衡利弊後,便思考出一條人生之路,那便是為了兒子也要撐下去。她曾渴望從婚姻獲得慰藉,然而命運給了她失敗的婚姻,當她決定從婚姻中走出時,卻又陷入為了兒子而活的深淵,她不斷地從一個坑跳進另一個坑,其實也在不斷地失去自我。

紀伯倫曾說:“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裡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

對於盧小花來說,她的“兩個我”,一個是活在婚姻和家庭中,一個是恍然大悟後的自我救贖,很明顯在婚姻和家庭中的那個“我”,讓她一直在黑暗裡醒著,幸而,在那一場6天6夜的母子旅行後,她內心堅守自我的那個“我”醒了,喚醒了她自我救贖的那顆心,慢慢地使她完成了自我救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堅守自我、完成自我救贖的人都是偉大的,或許盧小花明白的晚了些,但是卻讓她的人生得到了解脫,如此想著一切也算圓滿。

《先知》一書中曾這樣形容“自我”:“自我乃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海。”

盧小花在婚姻和家庭那片“自我之海”中慢慢漂浮著,幸而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她找到了可以靠岸的船,也即完成了自我救贖,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她才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對於成年人來說,自我救贖是磨練也是經歷,當我們完成自我救贖的旅程時,我們的人生才會變得自由起來,那時你才會擁有自我散發出的光芒的資本,你的人生才會更接近內心,你的生命才更完整。

“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2、婚姻:被“情感勒索”的婚姻,註定不能長久

徐崢在《囧媽》中,藉助與媽媽盧小花之間“母與子”的糾葛,映射出自己瀕臨破裂的婚姻,通過一系列與現實相符合的婚姻,我們能看到自我,徐伊萬和張璐之間的婚姻,正如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電影用他們的婚姻給所有的已婚男女敲響了警鐘:被“情感勒索”的婚姻,註定不能長久。

徐伊萬很愛張璐,這一點毋庸置疑,可是他愛的方式不對,以至於讓張璐覺得這種愛不是愛護,而是控制,這種控制雖然不是刻意而為之,卻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例如,影片開場,張璐在離開時,徐伊萬讓她把檯燈帶走,張璐拒絕了,因為張璐覺得自己不喜歡這個檯燈,又為什麼要帶走?因為徐伊萬想要“控制”她,徐伊萬覺得她喜歡那個檯燈,這就好像我悶常說得那句話:“我不喜歡蘋果,你卻送來一車蘋果,逼著我去喜歡蘋果。”

在婚姻最後的一刻,徐伊萬依舊不明白張璐為什麼要離開,他覺得自己非常愛她,張璐沒有理由離開,可他不知道的是,恰恰是這份加了“禁錮”的愛,讓張璐喘不過氣來。

“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所以她在離開時,非常失望地對徐伊萬說了一番話,而這也正是很多女性內心的真實寫照:

“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應該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另一半的控制而想要逃離,儘管有時候覺得另一半的控制是出於愛意,可是婚姻裡的控制,從來都不會讓我們覺得幸福,因為那種控制會讓我們失去自我。而我們也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另一半總是想要控制我們,有時候真得很想說一句:“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

“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這不禁讓我想到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的所表達的那樣:

“對一個人行為的控制,源於情感勒索,而情感勒索讓愛變成了一種負累,陷入情感勒索漩渦的婚姻,常常容易進入相愛相殺的循環裡,繼而使親密關係變得不堪一擊。”

徐伊萬對張璐鍥而不捨地改造,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以愛之名”的情感勒索,他希望張璐按照自己以為的方式活著,希望張璐接受自己所有的愛,卻從未想過張璐是否需要這份愛或者說能否承擔這份愛。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如此對待婚姻,自以為非常完美,其實大錯特錯。任何人都不希望在控制中活著,因為那會讓她們失去自我,讓人無法再獨立。

如果用心理學來解釋這種“情感勒索”,那便是“積極施暴者”與“消極承受者”之間的不平衡,在徐伊萬與張璐的婚姻中,徐伊萬是“積極施暴者”,張璐是“消極承受者”,這種失衡的關係最終導致了婚姻的破裂。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即便是在婚姻裡,也不例外。當一個人在婚姻裡被控制時,為了堅守自我的安全感,她會聽從內心的建議,逃離一段不屬於自己的人生,因為那人生掩藏了她本該擁有的光芒,對徐璐來說,徐伊萬的愛很暖卻也很痛,所以逃離是最能夠讓內心接近自由的選擇。

“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3、親情:平凡的“嘮叨”,撐托起愛與自由

武志紅曾說:“中國人的情感模式是找媽。”

現實確實如此,可看完《囧媽》後,突然覺得這句話並不全面,她只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闡述了一種情感模式,而電影中盧小花用媽媽的角度,給我們闡述了另外一種情感模式,那便是“找孩子”,通過與兒子徐伊萬6天6夜的跨國之旅,她讓我們明白“找孩子”的情感模式背後傳達的是母愛:平凡的“嘮叨”,撐托起愛與自由。

在影片中,盧小花的行為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媽媽,她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自己的孩子,也無時無刻不在嘮叨著自己的孩子,為兒子付出,她心甘情願。然而,徐伊萬卻並不明白盧小花為什麼一直把他當做小孩子?

“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一個不管不顧地“嘮叨”,一個心煩意亂地“拒絕”,“控制和逃離”的關係不斷白熱化:

面對盧小花的控制和嘮叨,徐伊萬非常不解地說:

“我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你為什麼還要管我?”

對此,身為媽媽的盧小花我給出了致命一擊:

“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

簡短的對話,暴露了他們這段瀕臨破裂的母子關係,6天6夜的朝夕相處,讓我們看到了問題的核心,那便是所有的媽媽都會嘮叨,這是中國人母子關係中嘴普遍的現象,也是愛與自由失衡的源頭。

徐伊萬一直嫌棄媽媽的嘮叨,想要逃離這種嘮叨,卻不知這種嘮叨早已經融入他的生命裡,儘管他覺得媽媽的嘮叨讓人心煩意亂,可是一旦失去這種嘮叨,他便心慌不已。對於他來說,逃離盧小花的嘮叨,只是想要獲得片刻的自由,然而失去了這種嘮叨,他便失去了母愛。

盧小花一直嘮叨徐伊萬,其實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媽媽,她們的嘮叨源於對孩子的愛,也是與孩子們唯一的交流、溝通方式,這種嘮叨早已經與她們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也因此會讓徐伊萬覺得失去了自由。

其實,這種嘮叨之所以會導致母子關係白熱化,源於“找媽”與“找孩子”兩種情感模式的“愛與自由”的失衡。要知道,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生於自己而言,是自主更是自由,當“母與子”在感情上進行較量時,無關乎輸贏,而是“溫暖與愛”的惺惺相惜。

“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4、人生:學會與“諸多情感”和解,我們的人生才算圓滿

人生的圓滿,不在乎事業是否成功、家庭是否美滿,婚姻是否幸福、親情是否溫暖,而是當他願意與自己的“諸多情感”和解是,才是真得圓滿了。要知道,“生命和愛的條件是勇敢地承擔和接受,也是人生得以圓滿的真諦。”

01.盧小花“與自我的和解”

影片的最後,盧小花對著鏡子摘掉自己的假髮,露出白髮蒼蒼,那一刻她開始正視自己的老去,並感慨:“電影裡的伊萬是個小男孩,我的伊萬卻長大了。”

這一幕觸碰了很多人的淚點,因為多年來,她一直把伊萬當做孩子,以至於把愛套上了“枷鎖”,而這種“套了枷鎖的愛”,讓母子關係漸漸白熱化,當她放手後,一切的枷鎖都不存在了,留下的是純粹的愛和自由,這是盧小花“與自我的和解”。

02.張璐“與婚姻的和解”

張璐在離開徐伊萬後,內心一直對徐伊萬曾經“愛的控制”耿耿於懷,雖然她從不將此宣之於口,但是有些感情根本藏不住,有些痛苦即便不說也依舊存在,所以她用盡全力對徐伊萬說:“你為什麼總是鍥而不捨地改造我?”

這句話讓我們感同身受,同樣也說盡了她內心的苦,可是當徐伊萬打電話給她時,她突然覺得一切都不重要了,婚姻本就是一場旅程,走完了就隨風,她在他國的人行道上大步向前走,留下的是曾經的美好和對未來的期盼,這是張璐“與婚姻的和解”。

03.徐伊萬“與親情的和解”

影片讓人淚目的地方有很多,可是徐伊萬和盧小花面對來勢洶洶的熊時,讓我感動不已。徐伊萬看到熊衝向盧小花的那一刻,他毫不猶豫地撲過去並大喊:“不要吃我媽媽,快來吃我!”

那一刻,他真得長大了,愛與不愛,無需多言,此刻的他心裡唯一的念頭就是,誰都不能傷害媽媽,他抱著盧小花時,想到的不是所謂的犧牲,而是一種守護,只有親人才擁有的守護,這是徐伊萬“與親情的和解”。

“電影《囧媽》的幾點人生感悟”

毫無疑問,電影中的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過去和行動去改寫自己的人生,他們在自己的人生中,遇到過爭執、體驗過幸福、感受過溫暖,可是最後他們都選擇了遵從自己的內心,與命運和解,這種和解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溫暖的守護。

人生匆匆,如白煦過隙,轉眼間便是滄桑,幸而我們的命運總能在人生的某一個時刻,學會和解,也因此才能在有限的人生路中,散發著越來越純粹的光,因為那是內心折射出來的獨一無二的光。

或許,《囧媽》作為一部喜劇電影,依舊不合很多人的心意,但是這才是人生的不圓滿,而當我們學會與人生的“諸多情感”和解後,我們了人生才算真正詮釋了“圓滿”一詞。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