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正推動著跨境出口供應鏈外遷?

【億邦動力訊】疫情給跨境電商帶來的物流不通、斷貨問題,讓不少賣家開始注意到海外倉以及佈局多元供應鏈的重要性。目前,也出現了不少跨境電商企業去越南、柬埔寨等“欠發達”國家開設工廠、進行產能轉移的現象。

那麼,產能外遷、佈局海外供應鏈是否真的是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新趨勢?

本地化經營是必然

受疫情影響,中東服務商Gamer正在中東當地尋找庫存儲備量充足且沒有經營線上的線下經銷商,並將這些產品對接給國內賣家快速上架銷售,以應對目前國內產品無法發出的問題。

在Gamer看來,將產能往境外轉移或者尋找海外供應鏈的情況一直都有,只不過當前還很少。但確實可以看到,很多賣家一直在進行多元化供應鏈的佈局,比如空運不便利的產品,以及一些有本地基礎的賣家,也會在當地尋找相應供應鏈。

“賣家佈局海外供應鏈不一定是趨勢,但本地化經營一定是必然。”Gamer表示,例如有些天然就有限制的產品,從航司時效上根本跟不上。

他認為本地化經營從對當地市場的瞭解、把握消費者需求、運營、倉儲,以及落地派送的供應鏈是一個完整鏈條,賣家若備貨海外倉確實會加重資產,但這可以藉助外流減輕壓力。比如,很多本土線下經銷商在當地有大庫存,不得不進行海外備貨,其主要精力是線下,線上是短板,這種情況下,跨境電商賣家就可以幫助他們做線上增量,同時藉助其庫存優勢。

據其透露,目前中東當地線下經銷商80%的貨都來自中國,這些海外供應鏈實際上還是主要依託於中國製造。而由於當對線下經銷商庫存充足、走海運方式,這就有效解決了賣家發貨時效、海外自己囤貨資產過重,以及空運和小批量拿貨成本偏高的問題。

舉例而言,約有30萬華人的迪拜有2個大批發中心,分別是Deria,Drgon mart,很多華人在這裡做線下實體生意(貨物為成品),這些貨源於中國,或是當地周邊工廠,中國賣家就可以來這裡對接這些商戶,成為自己的供應商。

“另外,去年我們也遇到做瓷器賣家, 開始是發成品貨到當地,後來就把生產設備搬到了當地,將國內半成品發到當地加工成成品再進行銷售。”

Gamer團隊尋找海外供應鏈時,是從華人入手,在當地進行實地走訪,與自己當地開實體店合作伙伴直接對接,同時由Gamer在當地同事對談新商戶,拿到資料後反饋給中國賣家,並幫賣談好價格、起批量等等。

由於現階段真正瞭解自己銷售目的國實際情況的賣家為數不多,在Gamer看來,賣家還缺的是中間信息資源整合提供商,可幫賣家提供當地貨源以及信息資源。

對此,跨境電商供應鏈服務商米倉CEO孫劍巍認為,佈局海外供應鏈,以及供應鏈遷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雖有很多困難,但是今後的趨勢不變,由於如今供應鏈本身確實在向外轉移,跨境賣家也會跟隨趨勢。

海外供應鏈不是必須?

最近,廣州市匯觀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謝明也收到了很多賣家反饋,受疫情影響,賣家一來訂不到海外倉倉位,二來很多倉位出現價格暴漲的情況,同時,很多賣家的一些低附加值產品銷售也處於難以為繼的狀態。

從長遠看,他認為這也是好事,倒逼了賣家轉型升級,但也表示,對於跨境電商行業進行產業轉移,或是佈局海外供應鏈則未見得一定是必須的事情。

謝明稱,目前賣家尋求海外供應鏈,主要是受疫情影響,而在此之前,隨著國內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已經有工廠走出去的趨勢,這次疫情不過是更進一步堅定了他們的信念。但產業轉移是近幾年發生的事情,目前將其提到趨勢的高度還為時尚早,不過是短期行為。

“中國政府在疫情管控能力上,全世界都首屈一指,相同疫情如果爆發在一些沒有那麼發達的國家,可能整個國家都會崩潰。所以,我認為工廠留在中國還是明智的,工廠搬出國外,並不能解決疫情爆發問題。但賣家需多找一兩個供應商分佈在不同區域,以規避疫情影響。”

中國的供應鏈發展最為成熟,而疫情是暫時而非長期,謝明認為賣家就更不需要捨近求遠,那麼,尋找海外供應鏈就既不是趨勢,也不是必須。這可以從幾個維度來分析:

第一,從出去的企業反饋回來的情況看,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其要面對人員素質、政策、稅務、物流、供應鏈不完善、商業服務缺失,以及不健全的金融配套服務等諸多問題。

第二,從歷史上看,製造業從發達國家到亞洲四小龍,再發展到中國製造花了很長時間,也不是短期之內能夠完成轉移的。

第三,從商業氛圍上看,很多人力資源成本低的地方商業氛圍也是缺失的,而這對於企業發展都是致命的。

四、目前疫情是系統性風險,國際化佈局也並不能解決賣家等工廠開工的問題,比如很多中高端產品的某些零部件一定是中國製造,如果只是把工廠搬到國外,其實還要等在中國的零部件開工才能夠製造出來。

所以,跨境賣家尋找的海外供應鏈更準確的來說,是更低成本的海外供應鏈,因此目標國家基本是欠發達或者發展中國家,通常產品是可在海外獨立加工完成的產品。比如服飾、鞋類箱包、家裝家紡、日用家居、母嬰品類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但3C類,目前已很難找到沒有中國零件的產品了。

但即便是這種產品,謝明認為賣家也需要意識到可能遇到品控問題難以解決的難題。以蘋果為例,在非洲人工、場地成本低的情況下,考慮良品率問題,蘋果也依然將主要加工廠放在了中國。“良品率是成本的重要構成,生產的產品良品率低,即使被安排的人手檢測出來,也會有返工成本,且影響交貨時間。”

謝明稱,雖然國內也會有問題,但相對欠發達地區好很多,比如口罩,中國一定比東南亞質量要好,在疫情爆發之前,中國口罩成本其實比東南亞還低。

國際貿易向碎片化轉型

蘇州夢工廠早就開始了海外供應鏈佈局,其常務副總裁張天然告訴億邦動力,通過這次突發事件可以看到,供應鏈多元化佈局一定是必然,也是必須。

其認為,供應鏈多元化分幾個維度:

一是區域維度,即除了中國,要考慮海外需要增加供應鏈,來抵抗區域風險,並降低運費;

二是產品維度,除了能走量的產品外,需增加具備創新力的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和議價權。

而供應鏈區域多元化的前提是先要找出海外的優勢供應鏈。“做跨境電商70%以上靠選品,而選品也就是選對供應鏈,多個市場優勢供應鏈的配合,會讓企業更健康的發展,當然這也是有難度的,不可能所有企業都有資源有能力做到。”

所以,跨境電商從同質化競爭應該進入到長板疊加時代,張天然認為這就是供應鏈能力強的公司來與營銷能力強的公司戰略合作,從而把自己擅長的板塊做到極致。

基於18年跨境電商領域海外資源的積累,夢工廠在探索這種模式時,首先是確保供應鏈的品質,然後將產品運到各個國家,給到營銷能力強的公司銷售,不僅能確保營銷公司的低風險高回報率,也能讓自身更專注供應鏈創新和多元化。

至於如何落地海外供應鏈,“一是要分析出海外有優勢的供應鏈,即產品暢銷供應商,並且使海外採購綜合成本要低於中國;二是思考如何對接到海外供應鏈;三是要了解海外法律政策。”

儘管如此,謝明表示,通過這次疫情,其得出的結論是跨境電商全球化其實也有弊端,因為在出現如今這種突發事件後,全球供應鏈會陷入一個非常混亂的局面。

“打個比方,富士康如果開始生產口罩,會導致他們一些元器件可能無法按期交貨,他的下一個加工商就沒有原材料加工,也要跟著停工,整個供應鏈就會處於停頓狀態,大量違約就產生了,最終體現在C端是沒有新產品出來,到企業端就是成本的不斷擠壓和加大。”

而成本問題,正是行業長期粗放式發展留下的後遺症。但通過信息化、智能化設備的引入,是可以降低成本的,他認為這才是中國跨境賣家應該思考的方向。“如果只簡單考慮當地人力資源成本低,那麼相應的管理成本可能會很快上升,而這也是之所以很多工廠搬去東南亞後又回來的原因。”

所以,謝明認為,新業態跨境電商出口和市場採購貿易的完整貿易服務體系將是今年行業需要關注的重點,也是其重點佈局的地方:

第一,這兩種貿易方式符合當前市場需求——生命力強,且義烏和杭州執行至今已經超過10年,發展態勢良好。

第二,傳統大貨貿易方式受到疫情影響,促使更多賣家開始多元化銷售渠道的轉型,也會轉型線上銷售,這會導致貿易的進一步碎片化,而這兩種貿易方式能夠很好適應B2小B、B2C兩種不同程度的碎片化國際貿易。

第三,圍繞碎片化國際貿易的商業服務體系目前還十分不完善,例如,目前還沒有這兩種貿易方式的信用證開出,市場空間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