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奪得天下後為何還要用原來的國號“漢”?

把__留給__


簡單來說,宣示正統。

事實上,劉秀不僅繼承了西漢的國號,還給西漢皇帝當了兒子,這位西漢皇帝就是與其生父同輩的漢元帝,在宗法上,劉秀就是以漢朝皇帝繼承人自居。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建武二年正月)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於洛陽,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是月,赤眉焚西京宮室,發掘園陵,寇掠關中。大司徒鄧禹入長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納於高廟。”

在劉秀稱帝的第二年正月,劉秀就在洛陽建立高廟,也正是在這一月,盤踞西漢舊都長安的赤眉軍焚燒宮室、挖掘皇陵而去,劉秀手下大將鄧禹率軍進入長安,將西漢十一位皇帝(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的牌位護送至洛陽高廟。

另一方面,劉秀也尊奉了自己的生父及先祖,《後漢書·光武帝紀》載:“(建武三年正月)辛巳,立皇考南頓君已上四廟。”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始封祖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從劉發跟漢武帝兄弟倆這一代,這兩脈就分開了,武帝為天子,是大宗,劉發為王,是小宗。

劉秀這一支,更是小宗中的小宗,因為他的先祖一直都不是繼承爵位的嫡長子,而是按照爵位逐級降低,劉秀高祖父劉買為舂陵節侯,曾祖父劉外為鬱林太守,祖父劉回為鉅鹿都尉,父親劉欽為南頓令,劉欽早逝,劉秀是由叔父劉良養大的。

劉欽、劉回、劉外和劉買是劉秀直系的四輩祖宗,即四親,皇帝的四親都是要立親廟祭祀的,所以劉秀給他們立了廟,然後遭受儒生的猛烈抨擊,因為此舉有違禮制。

天下大亂時沒空搭理禮制,等到建武十一年(公元36年)東漢統一後,朝臣們有空搭理這事了,大臣張純和朱浮等人向劉秀提出建議。

據《後漢書·張鄭曹列傳》載:“純以宗廟未定,昭穆失序,(建武)十九年,乃與太僕朱浮共奏言:“陛下興於匹庶,盪滌天下,誅鋤暴亂,興繼祖宗。竊以經義所紀,人事眾心,雖實同創革,而名為中興,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來,宗廟奉祠高皇帝為受命祖,孝文皇帝為太宗,孝武皇帝為世宗,皆如舊制。又立親廟四世,推南頓君以上盡於舂陵節侯。禮,為人後者則為之子,既事大宗,則降其私親。今禘祫高廟,陳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並列,以卑廁尊,不合禮意,設不遭王莽,而國嗣無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繼統者,安得復顧私親,違禮制乎?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孫後祖,不敢私親,故為父立廟,獨群臣侍祠。臣愚謂宜除今親廟,以則二帝舊典,願下有司博採其議。”

我們需要注意幾句話,一是“雖實同創革,而名為中興”,二是“禮,為人後者則為之子,既事大宗,則降其私親”,三是“設不遭王莽,而國嗣無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繼統者,安得復顧私親,違禮制乎?”

第一句表明劉秀建國的理論基礎,他以漢室宗親的身份自認為漢朝繼承者,儘管“繼承”的難度達到了建國的級別,可名義上就是繼承。既然是繼承,繼承誰的呢?自然是西漢皇帝的。

西漢末期幾位皇帝都無嗣,如果沒遇到王莽篡漢,無嗣皇帝從宗室尋找嗣子,自然不會找到劉秀這種遠親頭上,可大臣們認為找到皇帝頭上的話,皇帝你敢尊崇私親嗎?當了人家的兒子,繼承了人家的產業(漢朝),就別再想著生父,這是禮制的意見。

在禮制之下,皇帝也得屈服,,劉秀最終認宣、元二帝為祖、父來奉法統,他的宗法父親漢元帝及以上的漢朝皇帝神位供奉於洛陽高廟,與漢光武帝宗法同輩乃至低輩的漢成帝等神位則供奉於長安高廟,四親廟隨所在之處祭祀。

從這次認爹事件可以看出劉秀定國號為“漢”是不假思索的,現實不允許他再定別的國號,別說人心思漢,就是不思,當時的漢朝也不只一家,有更始帝的玄漢,有劉盆子的赤眉漢,如果劉秀不是漢朝,那豈不是以下犯上、侵犯正統的亂臣賊子?名不正言不順,群眾基礎就不廣了,對劉秀有百害而無一利。


平沙趣說歷史


公元25元,漢室宗親劉秀於洛陽稱帝,同時宣佈重建大漢王朝。這便是歷史上的東漢王朝,東漢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四個大一統王朝。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秀實際上在血緣關係上已經與漢高祖劉邦非常疏遠了,基本上屬於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那麼為何劉秀在稱帝建國後仍然使用“漢”作為新王朝的國號呢?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沿用“漢”的國號為了彰顯其正統性:

劉秀在起兵之初便宣稱自己是漢室後裔,這雖然有點拉大旗做虎皮的意思,但是實際上卻也恰如其分,劉秀的漢朝宗室身份總的來說也符合事實,雖然漢武帝的推恩令推到劉秀父親這代時已經將這位漢朝宗室從藩王推成了縣令。而劉秀所建立的東漢政權實際上和西漢王朝也沒有多大關係,就像劉備建立的自稱延續東漢的蜀漢政權與東漢實際上沒多大關係一樣,實事求是的講,劉秀這個所謂的漢室宗親是否是真的漢室宗親都是有待商榷的事情,並且就算劉秀真的是西漢皇室的後裔,那他建立的東漢實際上也與嘻哈寧沒有多大的繼承關係,因為這個新政權的一切,都不是劉秀從先人手中接掌的,而是靠著自己一步一步打拼出來的。

那麼劉秀偉和要繼續使用“漢”作為自己建立的王朝的國號呢?實際上這就是在向天下人宣誓其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在劉秀之前,已經有劉玄和劉盆子兩位漢室宗親宣佈繼承大漢皇統了,這也充分說明了漢朝的正統性仍然存在。劉秀雖然出身好潮皇室,但是實際上卻是遠支宗室,到了他這一點已經非常低微了,劉秀為了使其政權建立後得到昔日支持漢朝的人們的支持,所以繼續舉起了漢朝這面大旗。

二、經歷了王莽改制失敗後人心思漢:

西漢王朝的滅亡實際上與中國歷史上很多王朝的滅亡並不相同,很多王朝的滅亡是因為皇帝失德,暴虐無道,統治階級橫徵暴斂,再或者是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或是接連不斷的天災,但是這些情況似乎都並沒有出現在西漢王朝的最後時期,西漢的最終滅亡實際上是因為王氏一族外戚的篡權所致。基於這種現狀,當時的人們對於漢朝並沒有什麼壞印象,也並沒有什麼仇恨,反而對於這個曾經非常強大的王朝很是懷念。尤其是取代了西漢之後建立的新朝的改革的失敗,導致了當時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接下來的動亂不安,讓當時的人們對曾經漢王朝時期富庶安定的生活充滿了回憶和懷念。以至於在劉秀振臂一呼舉起漢朝這面大旗時能夠應者雲集了。

雖然劉秀建立的東漢從某種程度上將並非繼承西漢的遺產,但是東漢王朝的政治制度,經濟政策以及很多的選官制度實際上都是完全複製了西漢時期的制度,所以歷史上將劉邦建立的西漢與劉秀建立的東漢合稱為兩漢,而這段時期也被中國歷史上成為兩漢時期。


歷史課課代表


這個命題最簡單的答案就是他姓“劉”,劉家老祖宗劉邦叫“漢”所以用“漢”也無可厚非,況且他是劉邦的九世孫。

王莽篡漢,由於新政實施失當,造成一系列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再加上天災,迷信的力量佔據上風,認為是皇帝失德,一些地方諸侯和地方官開始割佔王朝。

劉秀就是在這個時候稱帝,並且定都洛陽,沿用漢的國號,而當時當地,東漢四面全是敵人。所以其實用漢作為國號,很大原因是想標榜自己漢室正統,拉攏一些忠於漢的有才之人效忠。當然過程中艱辛卻是不足外人道,他委曲求全、九死一生成為在各豪強中笑到最後的人。





黃老夫子


東漢建立者光武帝劉秀本為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他是漢室後裔,在政權更迭頻繁的時期,具有很強的合法性,沿用國號“漢”,就是為了宣示正統性。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漢朝統治影響極大,已經深入人心,漢朝在我國有“強漢”的稱呼。於是,起義軍在推翻王莽的新朝時,決定找一個有身份的人來鎮場,他們也有各自想擁立的皇帝人選。如劉玄,還有一個劉盆子,因為他們姓劉,而漢朝皇室也姓劉,這樣看來光武帝劉秀沿用“漢”為國號,正是對大漢王朝的一種延續,表明自身的法統性,其實質是為了鞏固和維護他和子孫的統治。






李子涵一


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字文叔,南陽蔡陽人,他起兵反莽後,隨後立即打出了光復漢業的旗幟,不到三年就當了皇帝,後來被稱為漢世祖,光武皇帝。從他即位以後,先後平定的地方割據勢力,完全佔有了西漢時期統治的地區。而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沿用國號,漢,就是為了宣示正統性。

劉秀建立了一個比西漢還要專制的政權。他給功臣們以爵位和封地,但不給他們政治友力,他把原來在內廷處理文書的機構提高為皇帝直接指揮下的決策和發號施令的機構。撤銷西漢設立的丞相,而代之以沒有多大實權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但他又提高了刺史的地位,使刺史對郡國的參劾,可以隨時派人員入奏,不經由三公的案驗而直接由皇帝作出決定。另外,他又利用當時流行的,圖讖,給自己的統治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飛天ZY漫雪


要說劉秀和劉邦的關係,關係還真有點遠,但是劉秀還是擔著劉邦七世孫的名聲,所以說劉秀新建立的王朝繼續沿用“漢”也是情有可原。

劉秀怎麼著也算是個皇親國戚,祖先劉發和漢武帝都是共承一脈漢景帝劉啟。但是歷來王朝的覆滅,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地方上的諸侯勢力太大,野心膨脹進而威脅到朝堂。所以劉秀在漢朝皇室裡默默無聞,還得最終歸功於漢武帝的推恩令,最後將劉秀悄無聲息的貶為一介平民。

但是不管怎麼說,劉秀也算是漢朝皇室中承襲一點血脈之人,將自己歸為劉家正統倒是也不為過,所以說使用國號為“漢”也是情有可原。

當然,劉秀也有著自己的想法。的的確確他自己承認乃是劉家人,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劉秀選擇國號為“漢”更加有利於天下的統一。

西漢的覆滅,與其他王朝不一樣。其他王朝或多或少是因為帝王的不作為,昏庸無能奸邪當道導致民不聊生。而西漢卻是因為外戚干政,逐漸耗盡國力。外戚干政從漢朝一建立便存在,卻始終沒能解決。既然西漢並未做過對不起百姓之事,所以在民間威望還是存在的。

劉秀以“漢”為國號,利用的恰恰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家國情懷。當時東漢還未統一,但是已經打出了“漢”的旗幟,結果自然是顯而易見。所以,這麼一招固然有血緣關係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認這其中也有著劉秀的小算計。

當然,天下歷來承認的皆是正統。劉秀若是打著其他旗號起義,天下各路英雄自然是瞧不起的。但是一旦標榜出自己乃是漢朝的正統,這待遇立馬就不一樣了。而且得民心者得天下,劉秀已經利用“漢”得到了民心,也滅了地方上的其他勢力的野心,這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其他各路起義之人,很難說出是自己從哪個犄角旮旯出來的!即使是打著為天下謀幸福,也不如劉秀的一個“漢”!自古以來嫡庶差別,總被人另眼相看,而這時劉秀利用的便是老百姓心裡這種亙古不變的觀念!

東漢的旗幟也並不是馬上就打出來的。中間其實還經歷了一個王莽政權,雖然說王莽的新政本意為從百姓出發,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並不適用。反而是因為物極必反,最終慘敗下臺。這個時候就更加需要新的政權的出現,漢朝的種種政策有利於民生,這不正是劉秀想要的嗎?

漢武帝的推恩令早已經將劉秀這種旁枝末節的宗親逐出了總譜,就那麼點僅存的血緣關係,劉秀怎麼可能捨棄家族,將漢武帝一脈供養在高堂之上從而進入西漢正統之位,說到底還是為了更好的一統天下。所以但凡是有作為的帝王,必定為之計深遠。在皇家眼裡,從而沒有白得或者是拱手讓人的利益,後人所看到的表面結果,背地裡早已經經過了多次加工與藏汙納垢。


小鎮月明


劉秀得天下後仍沿用“漢”的國號,一笑認為主要出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劉秀認同自己與劉邦之劉姓本是一族,自己身體內淌著漢高祖的血

其實劉秀是根紅苗正的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只是他不是嫡系子孫,乃是旁系子孫。

事情是這樣的,漢景帝有一晚去自己寵妃那裡過夜。結果當天寵妃可能處於生理週期,但是又不想弄得皇帝不高興,就派了一個年輕美貌的貼身婢姬唐笑兒冒充自己伺候皇上。黑燈瞎火的,漢景帝不明所以,加上喝了點酒,就和唐笑兒翻雲覆雨了一番。

結果唐笑兒一炮打響,珠胎暗結,生下來後來的長沙定王劉發(劉秀五世祖)。

二、劉秀為重視劉姓、讓劉姓重放光彩,認同自己與王莽所篡的劉漢本是一家

儘管劉秀的身世是正統的皇室血脈,但畢竟是比較偏遠的一支,延續到了他父親劉欽這一輩,早已無爵可襲;再加上王莽篡漢,劉姓宗室的榮耀也消失殆盡。所以他劉秀為重視劉姓、讓劉姓重放光彩,認同自己與王莽所篡的劉漢本是一家,承襲“漢”的國號,可以讓二劉同放光彩。

三、劉秀為安撫天下臣民

劉秀能耐再大,天下不是他一個人打來的。在他起事之初,就打著大“漢”血脈的旗號反對王莽,人心思定,人心思漢,所以有很多人才投奔而來,因此,劉秀沿用“漢”的國號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安撫天下那些臣民和為和平犧牲的亡靈。

總之,一個國家的國號肯定是經過激烈商議才定下來的,不管是出於血脈還是國家的太平,事實證明光武帝劉秀的選擇是正確的。

一笑就說到這裡,歡迎大家評論留言一起討論。





一笑春風萬兩金


其實我們都知道,西漢末年,皇位被王莽所竊,改國號為“新”,在推行新政之後,不僅不能緩解末年的社會矛盾,反而更加激烈化。

到了新朝末年,天下大亂,引得各路人士紛紛起義,按理說劉秀奪得大權之後應該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為何還要用回“漢”作為國號呢?

禮樂制度的影響下,正統才是民心所向

中原王朝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

早在西周時期,便出現了一整套嚴謹的禮樂制度,將尊卑貴賤區分開來,憑著出生決定著以後擔任的位置。

在這套制度的統治下,大家都能認識到,自己的命運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好了,而這一整套制度下的最高領導者就是周天子。

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即使各諸侯在爭霸戰爭中表現得再出色,也只能稱作“王”,周天子的身份還是無法被僭越。

說了這麼多,跟題目有何關係呢?

因為禮樂制度這種理念在古人心中根深蒂固,當漢王朝統治了兩百多年之後,突然出現了一個王莽,奪了皇位建立新政,這在當時百姓地心目中就算是竊國,他這個皇位坐得名不正言不順。

再加之新政失敗,百姓們便更加地想念漢王室統治下的安定生活,所以劉氏收回政權才是民心所向。

“漢”繼承的不是財產,而是民心

劉秀並不是第一個打著恢復漢王室口號的人,在王莽新朝覆滅之後,出現了綠林軍擁戴的更始帝劉玄,還有一支擁戴劉盆的起義軍——赤眉軍,更有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八世孫劉永自立為王。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漢王室統治下的生活才是百姓們想要的生活,所以每一支擁兵起義的軍隊都有一位自稱為漢室皇族的人物,以彰顯正統身份。

也就是說無論最後奪回政權的是哪一支軍隊,都會以“漢”作為國號,而不是因為奪回政權的是劉秀,才以“漢”作為國號,這是歷史的必然性。


結語

劉秀以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的身份參與王莽新朝末期的政權當中,憑著自身的才華與謀略在眾多起義隊伍中勝出,奪得大權,建立東漢。

在當時的局勢下,百姓希望漢王朝重新統治大權,所以競爭著不能是張三李四,因為他們不姓劉,所以劉秀在戰爭中勝利時,也不應該忘記自己為何有資格參與皇位的爭奪,所以用回原國號也是合情合理的。


正一品貴妃


我是阿彬,我來回答

原因就在於劉秀本就是劉漢後裔,不可能斷送大漢。

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祖上一支乃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人。而東漢末年的劉備也出自漢景帝一脈,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做為劉漢子孫自然不願意看到漢朝斷送,倘若是更改名字更是會遭到別人的口誅筆伐。

劉秀與劉備相似,雖為漢室後裔但又都是平民出身。他們白手起家雖然都是能力出眾卻還是面臨一個問題,如何駕馭群臣百姓?



故而劉秀是中興建立東漢,劉備匡扶漢室建立蜀漢,就是要籠絡人心。

人心思漢,並非是懷念漢朝本身,而是迷戀這樣富強大一統的王朝盛世,而漢本身早已深入人心。

劉秀早年只想著在家中種地,倒是他的哥哥劉縯有俠士之風,天下大亂劉縯想要起事用到的南陽子弟大多出於劉姓宗族,劉秀最後也是避無可避才隨劉縯起事。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劉秀等人從宛城起兵,打的就是“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這與劉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更始元年(23年)由綠林軍所擁立的劉玄做為西漢宗室也依然沿用西漢的旗幟,可想而知西漢雖亡但仍有強大的號召力。

等到了劉秀奪得天下為了鞏固政權自然要延用漢的稱號,身為劉姓子孫又是以劉姓宗族為主體組建聯軍並且打著漢的旗號才奪得天下,這時候劉秀要是不延稀漢等於親手葬送掉了祖宗的基業,這個鍋劉秀背不起。



他如果這樣做等於打了全天下義軍的臉,不要所宗族中不能容下他,就是全天下也容不下他,到了這個時候復漢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劉秀不可能不用漢,這樣做是百利而無一害,劉秀何樂不為呢?


阿彬說歷史


因為劉秀早年參加起義軍時,打的就是‘招攬英雄,務悅民心,以立高祖之業’的旗號,所以起義成功後為表興復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東漢(唐末五代之後也根據都城洛陽位於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就是東漢世祖光武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