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家村印象

李高豔

那天去韓塬看朋友,談起當地的風土文化民俗,他力薦我去一趟黨家村,說所有去過的人都會喜歡上那裡,沒有去過黨家村,就不算真正來過韓塬。

黨家村印象

出於好奇隨他前往,黨家村離韓城市區不遠,不一會兒就到了。首先闖入眼簾的是一座牌坊,巍峨靜穆地聳立在黃土平原上,進寨路極窄,蜿蜒迂迴,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拐過彎,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驚呆了我,青灰色四合院錯落而有序,像從古中國畫裡走來,麻石砌的巷道年代久遠,踩的人多了,石頭表面光滑透亮,泛著清幽的光,院牆上青苔層層疊疊,新生的蒼苔長在枯黃的舊苔上,生死枯榮間,見證著這座古寨的興旺盛衰。

斜陽的餘暉染黃了高大的門樓,朋友一邊走,一邊娓娓講述著上馬石、祠堂、文星閣、避塵珠、節孝碑的故事,恍惚間一個遠去的時代展現在眼前。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在暮色裡靜謐華美,屋頂的瓦松在一片片青苔中搖曳著,整個村落像一個沒落的貴族,即便頹敗,氣勢依然。幾乎每一戶的牆門都是黑色,配以紅綠色門框,窄小樸素。木質門匾雕刻著諸如“耕讀世家”“安樂居”“忠厚”“文魁”“登科”“太史弟”之類,白底黑字或藍底金字,書法刻工十分講究。

走進一戶人家,一座標準的四合院呈現在眼前。整個村落的房子格局大致如此,上首的廳房和下首門房將地基的橫向基本佔盡,兩側廂房嵌在二者之間,圍在中間的院落比較狹窄。朋友說大門兩邊的石頭是“門墩石”,分方形、鼓形、獸形幾類,方形、鼓形上雕有人物、禽獸、花卉等,形態逼真。臨街的“上馬石”就近牆上安有“拴馬環”,有的豎著“拴馬樁”,主人出入賓客來往上爬乘騎馬是非常方便的,有這幾樣標誌的門樓被稱作“走馬門”。門房側的偏門,內門道迎著的山牆上是上了年代的青磚浮雕,有字亦有景。“福”“壽”為多,“福”字活潑開放,“壽”字平和厚重。景多以喜鵲,梅花及青松,仙鶴為題材,構圖雕琢絕無雷同,意喻福慶長壽。

信步走到“分銀院”門口,導遊正繪聲繪色講述著這間院子的過往。這裡曾經是韓塬乃至渭北某一時期財富最為集中的地方,年關歲末,賬房先生會根據各家出勤出力情況,算好工錢,集中某天統一在此發放。想象當年分銀的場面,那該是怎樣的安居樂業,歲月安好!然而錢多的地方總容易招來戰爭,幾處宅院被戰火毀過。黨家村只有黨賈兩姓,他們所擁有的財富令官匪眼紅,最終引來匪患。經歷過數次劫難,黨賈兩家深知他們的命運已連在一起,之間幾乎沒有內鬥的傳聞。

如今這些故事已成傳說,這裡的住戶早已隨著時代融入城市,然而他們無論走到哪,始終記得根在這裡。每每祭祖或者其他大型活動,都會趕回來,聽一口鄉音,敘一段舊情,傳承一段文化。戰火與時間劃傷的舊宅被細心修葺,乍一看渾然一體,細看總是有一些瘢痕使它越發古老大氣。

一個女人讓人喜歡,未必是多麼漂亮,一個能讓人記住的地方,不一定多麼奢華。經過數度風雨,依然令看到的人歡喜,才是靈魂之美。回首最後一抹紅霞墜向山後,整個黨家村被薄暮蒙上一層奇異的黛青色,靜謐安詳,腦海裡忽然冒出地老天荒,亙古不變這兩個詞語。

我能想象的最美最有中國傳統文化風情的古村落,應該就是這裡。多麼希望以後的以後,它會一直保持今天的模樣,從戰爭的炮火與人們厭舊的夾縫裡逃出,像一顆落在塵埃裡的明珠,驚豔著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