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德戰爭蘇聯紅軍這麼弱?

小龍蝦148499353


蘇聯的武器裝備不比德國的差,投放的兵力和裝備都遠遠大於德國,但是被德國的這把鋒利的刀刺的蘇聯差點沒緩過勁來,一大半的領土被德軍奪走了,到中後期才慢慢搬回來,才緩過勁逐漸強大起來。

當時的蘇聯紅軍確實龐大,並且有些臃腫不堪,外面看去龐大堅硬,被德軍一拳打去立刻粉碎,因此德國就採取閃電戰,幾拳揍的的蘇聯差點被打趴下起不來。

蘇德兩國曾經簽過《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還是抱著夢想,友好盟邦不會輕易去侵略蘇聯。剛開始斯大林還是蒙著頭調整蘇聯紅軍內部基層,不管外面打的多狠,希特勒把歐洲多數國家都佔領了,蘇聯還是抱著你打你的,不關我的事,這種態度最終把災源引到自己頭上。

德國打敗歐洲多個國家,全部的戰略資源搜刮過來,還把號稱歐洲第一路軍稱號的法國裝備也繳械了。這麼多的資源整合在德國軍中,德軍的武器裝備可是精良又是多種類型,有效地控制了裝備缺乏。德軍在攻打歐洲國家時總結了一個新的戰術“閃電戰”,這種戰術在歐洲戰爭中已磨鍊的更醇熟。

有點讓希特勒鬱悶的英國戰場,丘吉爾率領的軍隊是多次攻打,快要打下來又被反攻過去,直接成了打不死的小強。希特勒不想在英國身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就反過身來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從三個方向猛烈攻擊蘇聯防線。戰爭初期蘇聯紅軍被打的的一潰千里,根本就沒有辦法阻止德軍的快速推進。

到這裡有人就會問了,蘇聯官被那麼精良先進尤其是坎坷要多於德國,為什麼就攔不住?打的到處跑。其實這有根源的,斯大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紅軍內部進行大清洗,更換四萬多名軍官,大多數軍官是沒有實戰經驗,都是從底層提拔起來的年輕軍官,軍隊又沒有經過訓練磨合,在戰場中產生混亂的局面,像一盤散沙被德軍打的找不見北。

蘇聯軍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損失了上百萬,在激烈的交戰中,戰場傾向一面倒,德軍越衝越勇,蘇聯紅軍卻敗得一塌糊塗。

德軍雖然開始攻擊迅猛,但是戰線拉的太長,越深入兵源不足,又進入到寒冬時節,給德軍的進攻帶來了難度。剛開始計劃是速戰速決,沒想到天氣越來越冷,德軍坦克裝甲車被凍住不能正常的使用,戰爭陷入泥潭成了膠裹狀態。

進入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給了蘇聯紅軍喘氣的機會,經過調整和新式坦克的推出給了蘇聯重生,一舉反攻打敗了德軍。


斌哥居丹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紅軍的總體戰鬥力不算弱,因此德軍最遠只是打到了莫斯科,蘇聯也沒有亡國。

但不可否認,蘇聯的單兵戰鬥力不強。

在同等數量的德軍和法軍作戰,蘇軍往往都是慘敗。

即便蘇軍有著巨大的兵力和火力優勢,往往也不能獲得決定性勝利。

比如庫爾斯克會戰,蘇軍實力如下:

1,910,361名作戰人員

5,128輛坦克

25,013門火炮和迫擊炮

3,549架飛機


而德軍實力為:

780,900 名作戰人員

2,928輛坦克

9,966門火炮和迫擊炮

2,110架飛機

可見,蘇軍兵力有兩倍以上的優勢,坦克差不多二倍,火炮兩倍,戰機也多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傷亡率如何?

蘇聯傷亡估計:

一共863,303人陣亡、受傷、被俘以及患病(庫爾斯克防禦戰177,847人奧廖爾進攻戰役429,890人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255,566人)

6,799輛坦克和各式火炮被擊毀

2,200架飛機被擊傷或擊落


德軍傷亡:

一共360,000人陣亡、受傷、失蹤或被俘

1,500輛坦克和火炮被擊毀

1,030架飛機被擊毀


可見,蘇軍在兵力火力絕對優勢下,損失仍然是德軍一倍以上,武器損失更是驚人。

蘇軍的單兵戰鬥力並不高,甚至諾門坎戰役的日軍也是這麼認為。

日軍認為蘇軍士兵單兵作戰能力低下,主要依靠坦克裝甲車和火炮的火力優勢。

而蘇軍坦克裝甲車的戰術也呆板,曾經被日軍步兵滲透炸燬不少。

如此主要是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蘇軍的訓練水平不高。

尤其是戰爭期間,蘇軍兵員匱乏,前線急需要補充。

新兵被徵召以後,草草訓練就投入戰場,讓他們在戰爭中成長。

自然,一部分士兵經過戰爭考驗會養成不錯的作戰能力,但更多倒黴蛋很容易就死去了。

二是蘇軍的戰術存在一定的問題。

因為單兵素質和戰術素養較差,蘇軍指揮官往往不能像德軍一樣採用各種戰術以比較小的傷亡獲勝。


相反,包括朱可夫在內,多采用簡單粗暴的實力碾壓方式。

具體攻擊時,對於德軍某個防禦支點採用數倍兵力火力,不惜代價的猛攻。哪怕蘇軍付出較大的傷亡,也要在短時間內吃掉它。

所以,蘇軍很多作戰中,步炮、步坦協同都非常差,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協同,步兵往往容易遭受很大傷亡。

不過,蘇軍指揮官也並不太在乎,因為後方有著源源不斷的補充兵,死傷的士兵可以迅速補上。

其實,倒也不是蘇軍軍官不在乎自己人的性命,只是兵員素質實在不高。

如果採用德軍的那種打法,試圖依靠戰術配合獲勝,往往付出更大傷亡,曠日持久,還最終失敗。


薩沙


題主說的是蘇德戰爭初期吧,戰爭初期蘇聯紅軍確實一潰千里,中後期才慢慢扳回來。說到底蘇聯紅軍前期那麼弱雞,多數還是自己作的,老話說的好“趁他病,要他命”,德國就在病怏怏的蘇聯帝國身上射了三支要命的箭。



在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時,德軍基本統治了西歐,搜刮了大半個歐洲的戰略資源,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稱號的法軍裝備也都被繳械了,這些國家的裝備都被德國整合到了自己的軍隊中;而且此時德軍的新戰術“閃電戰”也在爭霸西歐的時候磨鋒利了。此時的德軍就像磨的鋒利的箭,希特勒突然性的轉身彎弓將它射向了北方臃腫的紅色帝國。



為什麼說突然性呢?因為之前蘇德兩國曾簽署過《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讓斯大林迷惑了一下,而且斯大林相信希特勒會先把丘吉爾幹服了才會調頭幹他,結果丘吉爾這個打不死的小強讓希特勒損失慘重,希特勒不想在丘吉爾身上浪費太多的精華,就把箭頭對準了斯大林…。



而這時候的蘇聯紅軍看起來龐大,實際上就像一大坨豆腐,臃腫不堪!想象一支鋒利的箭射向豆腐是何種場景!這麼一坨豆腐,又遭到了斯大林的大清洗,使得四萬多名蘇聯軍官被清理,而後又拔苗助長式的提拔了大量的底層軍官,這些軍官身居高位卻沒有高位的能力,因此當德軍打過來的時候蘇聯紅軍呈現一片混亂的狀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損失了上百萬人,這使得德軍欲衝欲勇,而蘇聯紅軍則更加崩潰。



好在蘇聯這塊豆腐足夠大,德軍這支鋒利的箭射的越遠,後勁越不足,“閃電戰”在漫長的戰線上越來越乏力。恰好此時寒冬來臨,德軍攻擊的勢頭為之一緩,而豆腐遇到了嚴寒變成了硬邦邦的凍豆腐,這硬度不比石頭差,銳利的箭射向堅硬的石頭會迸發出一大團火花。希特勒射出的兩支箭就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迸發出耀眼的火花,終於蘇聯紅軍遇寒重生,而德軍則折戟!

我是鐵血戰史1927,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鐵血戰史1927


簡單地說,戰前相對應於德法營等歐洲強國而言,蘇聯存在以下幾個弱項:

工業化程度低,時間短,技術與能力都相差較大。同時工業佈局也一廂情願,缺乏長遠和戰爭的考慮。

社會發展也比不上西歐。體現在各階層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工業與軍隊更是缺乏知識和技術性人員。

政治上不穩定,內耗嚴重,血腥味瀰漫,嚴重削弱了軍隊穩定與發展。

決策指揮缺乏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嚴重依賴單一部門甚至於某個個人。

在外交與國家政策上也過於激進與野心,從而產生了實力與能力的巨大反差,導致孤立和猜忌。

這些都是個人想法,歡迎指正與探討。


探測衛星A


先了解,蘇一九三三年發生什麼事?


用戶4315185313643


蘇聯的優秀指揮官在(大清洗

)中,被幹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