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背誦古詩文對高考有好處嗎?

用戶3624768932280


正好是一名高三語文老師,從教十七年整,結合我的教學經歷談談體會吧!積累大量古典詩文對高考主要有兩種作用,一種是顯性的,另一種是隱性的。

先說一下顯性作用。

高考古詩文閱讀分值為35分,權重非常大!從現實教學來看,很多學生在古詩文閱讀方面都存在短板。古詩文考查包括文言文和古代詩歌兩類閱讀考查,學生做古詩文題第一道難關便是——讀不懂!!然而,新高考試題的設計越來越重視考生對文本的理解。舉例說明:

試題1:你如何看待某某人物的任性?

試題2:如何理解尾聯的含義?

如果平時注重對文言文知識(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背誦,考生哪怕面對一篇全新的古詩文,他的閱讀障礙將大大降低,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據我所知,雙一流高校的古代漢語教授能完整背誦《史記》!當然,我們沒必要要求考生這麼做。我只說明一個共識:大量背誦能為閱讀古詩文做好堅實的積累,當然前提是理解性的背誦,死記硬背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

再說一下隱性的作用。

大量背誦古詩文能為考生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對考生的高考作文是非常有幫助的。考生能將古詩文恰當入文,一方面增添了文采,顯得有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作文的開闊視野,古今中外的思考視野是非常難得的!文采和深刻恰恰是作文發展等級中的兩項重要指標!所以,60分的高考作文,一類卷往往53分以上,而普通作文也就是45左右,你看分值相差8分。作文分就拉開8分的差距,實惠也是相當大的!此外,大量背誦古詩文對考生的思想覺悟,人生境界的提升也是潛移默化的,說起來玄乎,但只有做過的人才能有體會。

如“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這樣的句子,會影響考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或價值觀!

總之,將背誦古詩文當做一種學習積累的重要內容,當做一種思考的優良媒介,不要當做一種應付性的死記硬背,學會多運用!其發揮的作用是看得見,也摸得著的!

一孔之見,只為分享!




時光情書02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濃縮的精華。它不僅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啟迪我們的思想、享受藝術的美妙,還可以提升語文的素養。功利一點來說,大量背誦古詩文對高考也是好處多多。

大量背誦古詩文,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語感,形成語言直覺思維能力,讓我們可以更敏捷更準確地理解和判斷語言。語感對於文言文閱讀有著巨大的作用,它可以直接影響文言文的斷句,也可以影響文言文的翻譯。“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沒有語感,就可能有這樣的斷句。沒斷好句子,翻譯也鬧笑話。語文哪裡都需要語感,現代文閱讀、語言運用題也是需要的。

大量背誦古詩文,可以有效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達到有效運用的效果。“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背誦,也應該是理解下的背誦。古詩文背誦多了,你也漸漸地掌握了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認識了文言文句式的特點,懂得了文言文的語言習慣,瞭解了古代的文化知識。單單文言文這一塊,高考就有19分的分值!

大量背誦古詩文,你就知道“清明時節雨紛紛”,那是渲染氣氛;你也明白“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你也懂得“舉頭望明月”的“明月”是思鄉的意象;你也清楚“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對寫法,借兄弟思念自己來含蓄表達自己的強烈思鄉之情;你更能體會“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背誦中,你就掌握了許多詩歌鑑賞的技巧,而高考詩歌鑑賞可是有9分的分值呢!

大量背誦古詩文,可以積累豐富的詞彙、寫作技巧、謀篇佈局策略、思想感情抒發特點,讓你的作文有格局。退一步說,單是積累的名言名句就可以為作文增添許多文采,單是文言故事就可豐富作文素材,讓作文與眾不同。正如古人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啊!

對高考而言,大量背誦古詩文,這是其顯性的好處,而隱性的作用,那是無法估量的呢!還不翻開書本背誦啊!


地球9999


有些人說,背了那麼多古詩詞,就為了高考得5分?其實你錯了!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這無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創新”的一條有效便捷的途徑。

1.大量背誦古詩詞,可以順順當當拿下詩歌鑑賞的分數

身邊有個語文138分的同學,她很小就開始背唐詩宋詞,信手拈來。

背誦大量古詩詞的好處是積累豐富,對作者、用詞、其中典故、詩詞主旨等都有較多的積累和理解,這樣對詩歌鑑賞題目來說非常關鍵,拿高分很容易。


2.局部引用古典詩詞,可以讓自己的作文增加很多亮點

局部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詩文名句,如文章的標題、題記、首段和末尾等。這樣容易引發讀者的關注,給他們留下好印象。

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能讓題目顯得典雅蘊藉,富有文學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讀之功。比如下列標題《月是故鄉明》《一蓑風雨任平生》,既簡介明瞭,又昭示文章題旨,“一石雙鳥”。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闢,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澱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


3.全篇引用或整段引用古詩詞可以提升文章底蘊

全篇引用,既指整段之內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於古典詩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澱,大量、多處的引用,將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質和審美趣味,充實文章的底蘊。

如高考優秀作文《寂寞的意韻》有這樣一段——

“寂寞是什麼?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許,寂寞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弔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有李後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也許,寂寞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許,寂寞就是芳草依舊,天涯依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於是,我問月亮,廣寒宮的嫦娥告訴我,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麼?我無法回答。”


一段之內五處引用詩詞名句,以此作為文章情感和義理的載體,讓“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既為文章增添了亮麗的色彩,也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蘊厚實,充滿典雅蘊藉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


所以,大量背誦古詩詞對高考很有幫助,不僅可以讓你拿下詩歌鑑賞的題目,還可以讓你的作文拿到高分,這可能直接會讓你考上名校,所以趁著還沒有高考,多背一些古詩詞,沒錯的!


考研東住佛小仙女


背了那麼多古詩詞,就為了高考得5分?其實你錯了!

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這無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創新”的一條有效便捷的途徑。那麼,怎樣借用古詩文來為你的高考作文增輝添色呢?

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見的方式,可引用分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一)局部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詩文名句,如文章的標題、題記、首段和末尾等。這些地方所處的位置比較突出、醒目,容易引發讀者的關注,給他們留下較好的印象。

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能讓題目顯得典雅蘊藉,富有文學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讀之功。如福建考生的《月是故鄉明》,引用杜甫名句作為標題,不僅緊扣“感情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這一作文話題,而且表達得更有韻味;福建考生的《一蓑風雨任平生》,引用蘇軾《定風波》語句,作為題目,既緊扣所選的歷史人物,貼切凝練,又昭示文章題旨,寫出了蘇軾的豁達與超脫,可謂“一石雙鳥”。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闢,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澱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如陝西考生的《尋找快樂,精彩人生》的開頭:

“漫步於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慨嘆落葉的悲哀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我們應該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

這個開頭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自然引出對落葉的聯想,然後再引用龔自珍的名句,恰當地詮釋了“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一哲理話題的內涵。這樣處理,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從而避免了“開門見山”式說理可能會有的乾巴枯燥。

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如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結尾: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地過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也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處引用貼切自然不顯斧鑿,使文章文采飛揚,情理交輝,意蘊深遠,辨證而深刻地評價了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實在是一記漂亮有力的“豹尾”。

(二)全篇引用。既指整段之內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於古典詩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澱,大量、多處的引用,將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質和審美趣味,充實文章的底蘊。整段引用的如:

“寂寞是什麼?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許,寂寞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弔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有李後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也許,寂寞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許,寂寞就是芳草依舊,天涯依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於是,我問月亮,廣寒宮的嫦娥告訴我,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麼?我無法回答。”

——高考優秀作文《寂寞的意韻》

一段之內五處引用詩詞名句,以此作為文章情感和義理的載體,讓“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既為文章增添了亮麗的色彩,也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蘊厚實,充滿典雅蘊藉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

而全篇引用的,四川省高考優秀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則可稱得上是典範之作了。該文以蘇軾名句作為標題,非常恰切地暗釦作文話題“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緊接著引用崔護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自然引出對“情感與認知”關係的認識,確立文章主旨;然後緊承首段,引用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牧的《赤壁》,從幾個角度來進一步闡述主旨,形象生動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收結全文。綜觀全文,恰到好處的引用、嵌入古典詩詞,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發傳達得深刻而有底蘊,讓文章擁有了較高的文化品位。

古人寫詩做文都很講究章法,每一首(篇)詩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結構與寫作脈絡,再加上古詩文本身言簡意豐、音韻和諧,套用古詩文來鋪設文章的行文結構,不僅能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清晰,而且更能給人以典雅優美的感覺,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打動讀者。這一點,湖南高考優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示範。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貫穿全篇,將樂曲的情調與演奏者、聽者的情緒融為一體,又以琵琶女自敘身世和詩人傾訴鬱悶相映襯,其行文結構與情感抒發融合無間,曲盡長篇歌行體詩歌之妙。《琵琶行之父母有情》這篇作文妙就妙在直接套用白詩的結構形式,將《琵琶行》一詩中有關音樂描寫的詩句,直接抽取出來、編織出全文的行文結構: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間關鶯語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座中泣下誰最多,掌上明珠雙眸溼(原詩為‘江州司馬青衫溼’)”。

這些詩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連詩歌內容、編織抒情脈絡的關鍵詩句,被引用為文章行文轉換的語言標誌,不僅巧妙地串起從小到大父母對“我”的關愛與教育的一些生活細節,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結構放得開又收得攏,讀來自有別樣的韻味。

語言是文章的第--關口,高考作文的語言除了要能夠根據文章需要儘可能得體準確之外,還應該儘量地體現出個性的色彩。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較紮實的話,不妨模仿古典詩文的語言,用文言的筆法來表達現代的感悟,這無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記妙招,歷年高考作文中都有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南京考生蔣昕捷的《赤兔之死》,江蘇考生的《諫屈原書》,四川考生的《愚者傳》和北京考生的《轉折》等。值得一提的還有江蘇考生寫的五言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其語言脫胎於古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以一位才華橫溢有志投身西部大開發的青年作為敘事的中心人物,寫得像模像樣。請看其開頭: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五歲進小學,九歲入省中,十五遊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條件好,工作不愁找。東家婆也誇,西家嬸也贊。姐弟笑盈盈,父母樂呵呵!’好事人相承,傳遍南京城。”

這些高考優秀作文在古典詩文語言的借鑑上,顯示出了作者個性的寫作才華和較為深厚的古文修養,以及較好的駕駛語言的功力。當然,文言文畢竟是舊時代的產物,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本身是不值得提倡和鼓勵,本節內容只是為考生提供一種參考。要知道,這些優秀作文的成功靠得是“故事新奇”、“立意高遠”、“語言老到”、“內容充實”,這些才是它們獲得成功的關鍵,而非僅僅是淺易的文言。

好的古典詩文都是富於啟示性的,言簡而意豐,能夠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富有張力的表達喚起讀者無盡的聯想和想象。通過對古詩文的改寫,來傳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也能讓自己的高考作文呈現出迷人的色彩,平添些許的詩意。當然,改寫不是對古詩文的純機械翻譯,而是對古詩文的一種再創作、再提高和個性化鑑賞。例如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可以聯繫自己對屈原的理解來改寫,表達出自己的個性化感悟。下面是筆者在作文課上為學生所作的示範:

“漫漫長路,我能追尋到什麼呢,我又能拾掇起什麼呢?屈子的腳步聲清晰地在耳畔迴響著,披髮行吟形容枯槁的身影似乎總在眼前晃動,詮釋出了一種精神的內涵。

精神路上的追尋本身就是一種痛苦,也許我們從來就無法擺脫這種宿命的折磨。難以寧靜的汨羅江啊,一朵漣漪撥弄起無盡的思緒,在跋涉的途中牽引著你我的方向。

漫漫長路,終極的目標始於腳下。

生的價值,死的分量,讓腳印去求索,讓過程去評判。”

這種寫法既能忠實於原詩(文)的內涵,也能閃現出個性創造的光輝,不失為作文“出彩”的一種途徑,語文素養較好的學生完全可以做到。例如筆者學生王詩紅所寫的《千古心情》:

“千古心情,是慈母手中的針線,是遊子身上的衣裳。夕陽西下,枯藤老樹殘陽斜掛,小橋流水,風兒吹散屋頂的縷縷炊煙。鳥兒都歸了家,而腳下的路卻依舊連著天之涯。無邊無際的遠方呀,今晚我將會魂歸何處?孤獨的旅人,守望著滿月的寧寂與蒼涼:遙遠的家鄉,母親是否依然佇立門前等候,溫馨甜蜜的家是否也已燃起了炊煙?千古心情,是臨行前母親密密麻麻的一針一線,是臨走時念唸叨叨的叮嚀囑託;千古心情,是離別後遊子聲聲深切的呼喚,是內心深處無數次的魂牽夢繞。千古心情,是母親斑白的鬢角,是等待孩兒歸來的瘦小的身影,是遊子留戀的步伐,是頻頻顧首的期盼……

千古的心情啊,這千年不變的永恆。”

這個片段化用了孟郊《遊子吟》和馬致遠《天靜沙·秋思》的意境,將遊子對故土和親情的思念表達得細膩深婉,典雅蘊藉。江蘇考生的《東坡的選擇》也是採用這種寫法獲得成功的。這篇高考作文化用蘇軾《前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意境,將蘇軾一生的遭遇聚焦於一個感傷而又曠達的赤壁之夜,寫出了蘇軾的“心靈的選擇”,既攝取了原作的神韻,又出之以新的情調。

改寫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現古詩文的情景,也可以從古典名篇中尋找“空隙”,對內容加以創造性的改造,例如天津考生的《新六國論》和江蘇考生的《〈孔雀東南飛〉新傳》。《新六國論》從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提出六國破滅是“由於六國國君缺乏誠信”的觀點;然後緊扣“誠信”剖析史實,論證觀點;最後化用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名句,以“前人之鑑,後世之師。後人哀哀而不鑑之豈不更讓人悲哀”收尾;文章立意深刻,分析獨到,閃耀著個性的光芒。而《〈孔雀東南飛〉新傳》則是“活用”古典文學資源,根據話題“山的沉穩,水的靈動”對《孔雀東南飛》大膽改造而成的“故事新編”,在生動而頗具情韻的敘事中,講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中國式離婚”,體現出了考生獨到的創新精神,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洞察。

實際上,以上四法並非是截然分開的,而妙用古詩文“出彩”的方法也不止是這四種。在備考階段,如果能將古詩文的備考和作文備考結合起來,注重積累並將之內化為自己的積澱,也許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寫出一篇“出彩”的高考作文來。


趣味秒懂百科全書


大量背湧古詩對高考有一定的幫助,我對我孫就是要求每天背會一首古詩,他也很樂意背,現在已背二百多首了。


振興中華168192145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魂寶,是語言文字濃縮的精華。大量的背誦古詩文,它不僅能開闊一個人的視野,還能提升語言的素養,增強語言的語感,為語文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對考生來說是有益而無患的!

首先,一張語文高考試卷,光古詩文部分就佔了30多分。而學生做題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能讀懂。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文背得多了,理解起來就不會困難。對於考題中的文言文實詞、虛詞,句式特點,詩詞中的鑑賞技巧,都會迎刃而解。甚至對現代文的閱讀分析,也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其次,對於作文更是得心應手。俗話說:“唐詩會背300首,不會寫來也會謅”。古詩文背得多了,寫作文時便可以隨心所欲的恰當引用,既深化了文章的內涵,又能為文章增光添彩,無形之中就起到了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古人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這個道理!

最後,大量的背誦古詩文,也能塑造一個人的氣質,提升其個人的思想覺悟,提升人生的境界,提升道德的修養,無形之中也就樹立了考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大量的背誦古詩文,對於高考考生來說,它的好處是言之不盡的!





浴火重生8912


學好古詩文,對高考至關重要。

2017年9月開學後,全國小學和初中語文教材將全國統一,新語文教材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這意味著未來的語文教育將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高考,作為教育體系的指揮棒,提升古詩文在高考中的權重,已成大勢所趨,2018年高考語文必背古詩文,就在近三年64篇的基礎上增加了10篇。

語文教材全國統一,文言比例大幅增加

2017年9月新學期開始後,語文教材“一綱多本”時代正式終結。目前消息是從起始年級開始,全國小學和初中都將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部編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選篇原則回到“守正”立場,大幅減少尚未沉澱的“時文”,文言篇目大幅增加。這是自白話文興起後百餘年來,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所佔比例最高的一次。

據媒體報道:此次“部編本”小學教材,換掉了約40%的課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加了55篇(一年級就有古詩),增幅高達80%;整個小學6年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30%。平均每年20篇左右。

此前就曾有媒體曝出,新版語文教材古詩文內容將有所增加,記者翻閱新版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時發現,除新增的《漢樂府·江南》外,還包括《詠鵝》、《憫農》(節選二)、《古朗月行》以及《風》4首古詩。

也就是說,新版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單古詩就有五首,這也遠遠多於舊版語文教材。

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初中刪1篇換2篇增10篇(刪: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換:《論語十則》換成《論語》12章,《孟子二章》換成《孟子三章》。)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寫作課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簡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兩個學期一共12次寫作課,每個單元1次。分別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揮聯想與想象,寫出人物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每次都突出一點,給予方法,又照顧全般。

不論是新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還是初一年級語文課本,都能夠看出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視。

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增加

不僅是古詩文,傳統優秀文化內容也有所增加,比如民俗或者相應童謠,甚至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我上學了”都有很大變化。

其中第一節課不再是講“我入學了”,而變成“我是中國人”,其中所配圖畫為56個民族的孩子穿著不同的服裝,而此版圖畫也是幾易其稿。

因此,也曾有語文老師表示,單從一年級語文教材上來看,傳統文化的東西可以說是從細微滲入的,絕不是單純地增加了幾篇古詩文那麼簡單。

傳統文化教育勢在必行。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語文教育是國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在一些語文教育工作者看來,古詩文的表述方式和所涉內容大多脫離現實生活,一來實用性不強,二來佶屈聱牙,既不利於老師向低齡段學生的教學傳授,也可能影響學生自如地表達主張。

以教學實用主義而言,這些說法自有道理。然而,實用層面的合情合理不過將語文學習放在了“掌握一門語言”的特定語境之下。

在許多教學者眼裡,語文或許是一門應試課程,在大多日常使用者眼裡,語文或許也可以是一種生存的言語技能,可之於國家,語文教育是國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客觀而言,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語文教材的地方編寫,一定程度地造成了表面上品種多樣,卻難言清晰價值觀、文化觀的教學局面。甚至以地方化、特色化代替了系統而全面的語言文化知識的梳理、整合、教授。

以“部編本”改革為契機,大幅提升文言詩文的佔比,其實是讓語文教育迴歸“中國化”的正途。

知道過去、瞭解現在、正視將來,任何成熟的教育體系,都需要努力引導受教育者,讓其融入自身的文化,找尋自己的文化時間軸。

這不僅是從教學意義上讓學生建立相對完整的文化譜系觀,更是讓一個人真正地認識並熱愛民族、國家乃至世界的開端。

早有去年傳言的高考語文分值增加,現有如今語文課本古詩文比例又再次飆升,教育部似乎在用強硬的手段讓國人正視語文,正視我們的國文。

中華上下五千年,詩詞歌賦浩如煙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腹內草莽,必然不能口吐蓮花。中國詩詞大會舞臺上,選手出口成章的背後,正是打小的閱讀背誦與長年的儲備積累。

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積澱,也是傳統文化內化於心的表現。讓孩子在詩書雅樂的環境中成長,中華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才能更有底氣,才能增加文化節認同與文化自信!

高考必背篇目新增10篇

2018年高考語文必背古詩文,在近三年64篇的基礎上增加10篇,增加後的篇目如下:

初中五十篇

1.《論語》(共十則)、2.《孟子·魚我所欲也》

3.《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4.《左傳·曹劌論戰》

5.《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6.《前出師表》諸葛亮

7.《桃花源記》陶淵明、8.《三峽》酈道元

9.《馬說》韓愈、10.《陋室銘》劉禹錫

11.《小石潭記》柳宗元、12.《岳陽樓記》范仲淹

13.《醉翁亭記》歐陽修、14.《愛蓮說》周敦頤

15.《記承天寺夜遊》蘇軾、16.《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17.《詩經·關睢》、18.《詩經·蒹葭》

19.《觀滄海》曹操、20.《飲酒》陶淵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灣

23.《使至塞上》王維、2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難》李白、26.《望嶽》杜甫

27.《春望》杜甫、2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3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3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32.《觀刈麥》白居易

33.《錢塘湖春行》白居易、34.《雁門太守行》 李賀

35.《赤壁》杜牧、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隱、38.《無題》李商隱

39.《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李煜、40.《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42.《登飛來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4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45.《遊山西村》陸游 、46.《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辛棄疾

47.《過零丁洋》文天祥、48.《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49.《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50.《己亥雜詩》 龔自珍。

高中十四篇

51.《荀子·勸學》、52.《莊子·逍遙遊》

53.《師說》韓愈、54.《阿房宮賦》杜牧

55.《前赤壁賦》蘇軾;56.《詩經·氓》

57.《離騷》屈原;58.《蜀道難》李白

59.《登高》杜甫、60.《琵琶行》白居易

61.《錦瑟》李商隱;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63.《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6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初中新增十篇

1.《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列子·伯牙善鼓琴》

3.《答謝中書書》陶弘景、4.《湖心亭看雪》張岱

5.《河中石獸》紀昀、6.《樂府詩集.木蘭詩》

7.《登幽州臺歌》陳子昂、8.《賣炭翁》白居易

9.《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10.《滿江紅(小住京華)》秋瑾。

教育部高度評價2017高考語文試題

日前,《人民日報》記者專訪了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從這篇專訪中,我們可以看到考試中心對今年高考試題評價頗高。這些評價就是導向,說明這樣的命題思路是符合為國選人育人要求的,是會堅持下去的。這對2018年乃至今後的高考複習備考,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以下是問答節選)

問:2017年高考試題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文化味道濃厚。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姜鋼: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出發,提出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必須世代傳承的文化根脈、文化基因,也是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無論是服務選才,還是引導教學,高考都應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問:2017年高考充分體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昇華,覆蓋各個學科。具體來說,試題呈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哪些方面?

姜鋼:2017年高考試題精心萃取思想精華,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展現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體悟跨越時空的獨特魅力。語文著重於展示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德情操。全國卷名篇默寫中,莊子《逍遙遊》、荀子《勸學》、曹操《觀滄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劉禹錫《陋室銘》、杜牧《阿房宮賦》呈現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學、樂觀進取、推己及人、潔身自好、責任擔當等優良品質。

全國I卷古代詩歌閱讀選取歐陽修的《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藉以強調中國選拔人才歷來德行為先的傳統,試題要求考生賞析詩中“下筆春蠶食葉聲”的精妙之處,也表達出對他們“如春蠶食葉而不斷成長”的殷切期望與美好祝福。

問:2017年高考是如何利用考試這一特殊方式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提升考試育人效果的?

姜鋼:2017年高考命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架起試題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滲透學科思想方法,學生有興趣、感受深、易接受,有利於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契合學生的成長髮展需求,整體提升了考試的育人效果。

語文注重“以文載道”,如文言文試題引導學生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浙江卷引用《論語》中孔子與子貢、顏淵的兩段對話,測試考生文言閱讀能力的同時,引導品評古人平等善誘、好學勤勉、謙虛恭順等良好品質;山東卷謝貞聰敏好學、孝敬父母、忠誠正直;江蘇卷汪中專心學術、正直友善、篤於親情;上海卷李大亮寬厚仁愛、智勇雙全、忠於職守;天津卷王充恭順仁愛、好學深思、廉潔清高…

全國Ⅱ卷作文“中華名句用用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材料,突出了語文學科育人的鮮明特點和獨特優勢。該作文將六句分別來自不同時期的中華名句並列齊觀,包含自強奮發、家國之愛、豁達自信、敢於擔當等豐富內涵,涉及個人、社會與家國等不同層面,既各自獨立、言簡意賅,又彼此關聯、聲氣相通。試題明確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引導考生在親身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體悟轉化發展傳統的可能性。試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激活名句的內在生命力,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

日前,《人民日報》記者專訪了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從這篇專訪中,我們可以看到考試中心對今年高考試題評價頗高。這些評價就是導向,說明這樣的命題思路是符合為國選人育人要求的,是會堅持下去的。這對2018年乃至今後的高考複習備考,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以下是問答節選)

問:2017年高考試題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文化味道濃厚。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姜鋼: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出發,提出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必須世代傳承的文化根脈、文化基因,也是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無論是服務選才,還是引導教學,高考都應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問:2017年高考充分體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昇華,覆蓋各個學科。具體來說,試題呈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哪些方面?

姜鋼:2017年高考試題精心萃取思想精華,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展現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體悟跨越時空的獨特魅力。語文著重於展示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德情操。全國卷名篇默寫中,莊子《逍遙遊》、荀子《勸學》、曹操《觀滄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劉禹錫《陋室銘》、杜牧《阿房宮賦》呈現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學、樂觀進取、推己及人、潔身自好、責任擔當等優良品質。

全國I卷古代詩歌閱讀選取歐陽修的《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藉以強調中國選拔人才歷來德行為先的傳統,試題要求考生賞析詩中“下筆春蠶食葉聲”的精妙之處,也表達出對他們“如春蠶食葉而不斷成長”的殷切期望與美好祝福。

問:2017年高考是如何利用考試這一特殊方式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提升考試育人效果的?

姜鋼:2017年高考命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架起試題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滲透學科思想方法,學生有興趣、感受深、易接受,有利於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契合學生的成長髮展需求,整體提升了考試的育人效果。

語文注重“以文載道”,如文言文試題引導學生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浙江卷引用《論語》中孔子與子貢、顏淵的兩段對話,測試考生文言閱讀能力的同時,引導品評古人平等善誘、好學勤勉、謙虛恭順等良好品質;山東卷謝貞聰敏好學、孝敬父母、忠誠正直;江蘇卷汪中專心學術、正直友善、篤於親情;上海卷李大亮寬厚仁愛、智勇雙全、忠於職守;天津卷王充恭順仁愛、好學深思、廉潔清高…

全國Ⅱ卷作文“中華名句用用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材料,突出了語文學科育人的鮮明特點和獨特優勢。該作文將六句分別來自不同時期的中華名句並列齊觀,包含自強奮發、家國之愛、豁達自信、敢於擔當等豐富內涵,涉及個人、社會與家國等不同層面,既各自獨立、言簡意賅,又彼此關聯、聲氣相通。試題明確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引導考生在親身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體悟轉化發展傳統的可能性。試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激活名句的內在生命力,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

高考,

作為教育體系的指揮棒,

提升古詩文在高考中的權重,

已成大勢所趨。

攻克古詩文堡壘,

才能拿下高考根據地。

古詩文的學習重在積累





精英數學物理


1- 不光是背,同時還要理解古詩文含義。不然背多快忘得就有多快。

2- 對高考來說肯定是有幫助的:

①訓練了閱讀理解古詩文的能力。

②可以在作文中運用,借用經典古詩文比用白話說明闡述自己觀點要強得多。

③加強了自己的讀背能力,高考要背的東西不少,不僅是語文,有好的方法或者習慣很多科目都會收益!

3- 跳出高考來說,對人的影響也是一生的!網上常有玩笑,看到美景,有些人能賦詩一首,有的只能感嘆一句,哇,好漂亮!

比如,我!😂


會拉琴的懶爸爸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大量背誦古詩文對高考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有利於提高推測詞意的能力,有利於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有利於提高寫作能力,對我們的語文學習大有裨益。對高考成績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眼睛小知識


如果能在背誦中深入理解古詩文的內涵,例如背誦時同步瞭解作者寫文章時的心情,時代和事件背景等等,並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那麼不但對高考有好處,也會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