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者,天地之心也


人者,天地之心也


儒學對心的認識是從一開始就注重的,“禮記”上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之後,大儒們都是遵從這個說法。如果說“禮記”的話是本體論,宋代張載的這句話就是實踐論,它同時也指出人類的意義:“為天地立心。”在張載之後,大儒們都重新:“天地無心,人即其心。”心,其實有兩重意思:一,是本體的心,是人類生來所具有的心——初心,是天理在最高級的物質系統的表達;二,實踐的心,心是未完成的,正如世界也是天理自我發展的一個過程,心也是隨著個人乃至人類的發展而一直在完成中的。立也好,致也好,體認也好,都無非是心的實踐或去完成心。

“易經”最後兩卦分別是“既濟”和“未濟”。“既濟”的是本體的心,是已完成;“未濟”是實踐的心,是未完成,甚至是永遠的未完成。既濟和未濟是不可分割的一陰一陽。止於至善,是可以完成也是永遠的未完成。

天地萬物只是按其內在規律而運行。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原本沒有那些事。好壞、善惡只在於我們,我們是怎樣想怎樣做的。為何我們喜歡好、善,是我們的天性所向。我們要做的,只是隨處想:“當下我們要做的正事是什麼?”

初心或者說本體的心,它是生來具有的,卻是未完成的。只有通過實踐的心,本體的心才能表達出來,才能得以完成。實踐的心,是表達本體的心、完成本體的心的途徑;本體的心,是實踐的心的基礎與目標。實是一心。

出世是既然,入世是未濟。未濟比出世更艱鉅更偉大,這是儒家勝於佛老的一點。


人者,天地之心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