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美國一枚洲際導彈升空,飛行數千公里後,命中太平洋上目標

自從核武器誕生後,全球安全局勢就出現了明顯的相對緩和,因為核武器毀滅性的破壞力與危害甚大的核輻射問題,讓各國不得不考慮,核戰爭帶來的嚴重後果,甚至形成常規戰爭不使用核武器的默契。

不過,核武器也並未成為無用之物,各國開始著手發展更強大的核打擊能力,提升自身的核威懾力,進而對他國形成戰略優勢。典型案例就是俄羅斯,其在經濟發展困境的情況下,無法與美國進行全面對抗,轉而發展更致命的核打擊能力,如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高超音速武器等。

凌晨,美國一枚洲際導彈升空,飛行數千公里後,命中太平洋上目標

為了展示自身的核打擊能力,核武器的試射也漸漸成為一種常規威懾方式。就在2月13日,也就是昨日凌晨時分,停靠在加州聖迭戈基地的美國海軍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USS Maine (SSBN 741),發射了不帶核彈頭的“三叉戟II”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飛行數千裡後,準確命中位於太平洋中部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的導彈靶場。

這也是美國2020年首次進行“三叉戟II”型(D5LE)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向全球展示了強大的水下核打擊能力,而在7天之前的2月5日凌晨4點33分,美軍也進行了一次民兵-3洲際導彈的測試,隨後命中了誇賈林導彈靶場目標。

凌晨,美國一枚洲際導彈升空,飛行數千公里後,命中太平洋上目標

在全球局勢並不穩定的情況下,美國多次進行洲際導彈的試驗,顯然不但是為了檢驗自身的核打擊能力,更是為了向外展示美國的實力,對一些美國的潛在對手發出警告。

凌晨,美國一枚洲際導彈升空,飛行數千公里後,命中太平洋上目標

如今,核武器用於實戰的風險正在提高,因為過去多年來,美國一直致力於研究低當量的核武器,顯然是為了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門檻,從而對他國形成一定核威懾。比如美國國防部就公然對外放話,已經在潛艇上部署了低當量核導彈,以“遏制”如俄羅斯這樣的強大潛在對手。

凌晨,美國一枚洲際導彈升空,飛行數千公里後,命中太平洋上目標

結合以上可以看到,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潮流後,除了熱點地區常年的衝突外,美國在核武器領域的各種動向,可能會加劇全球安全局勢,如何化解這種威脅,還需要各國提升自身的實力,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這樣才能阻止美國核冒險。

而且,科學技術的進步正在降低戰爭門檻,如無人機作戰正成為戰場上新的威脅,如若不加以控制,不排除世界局勢會更加惡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