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用英語


人人都能用英語

人人都能用英語

一看題目就知道這是本關於英語的書,但不是學習,而是使用英語的書籍。

為什麼人人可以使用英語?

高中階段我們要掌握不到6000的詞彙耗時3年,這真的好難嗎?真的要這麼長時間嗎?作者曾經也把出國考試當做很難的事情,和自己沒有關係。直到要入職新東方必須出示高分成績單,作者悶了幾個月考出了自己想要的成績。他才意識到這事情沒那麼困難。他早就可以參加這方面考試。

Edward Taub教授,他的理論帶來了好消息,不再是語言習的關鍵期理論所說那樣,超過10歲第二語言使用者不再適合學英語,6歲到青春期某個時段才是最好的學習第二語言的黃金年齡段。如果我們只使用第二語言,這是有可能掌握第二語言,甚至比母語學的好。用好英文,你自然會有很多好處,除了開闊眼界,豐富經歷。但是隻有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好處才能更好使用英語。

口語問題新認識

為什麼開口說不了話?為什麼買了那麼多本口語書,英語600句,聽了那麼多口語,使用了那麼多口語app,口語能力沒多大提高?一開始許多人包括作者都認為不會說是因為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說話,可是作者在一次飛行中和一位老外交流,他直接把國留學考試的作文題目提出來,然後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由於作者是教作文,他早已把這些題目從不同的角度寫了幾遍,這些內容早都已經在他腦袋中,所以他和這位外國女士講話的話非常順利。從這件事情他意識到大家不會說,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說什麼。因為每個人的閱讀量不一樣,每個人所知道的概念量也不一樣,那麼他的思考方式,思考深度也會不同。而這些內容不是一個大眾口語書所能替代的。

每個人只有做一本適合自己的口語書。把自己平時的講話方式,經常使用的口頭禪都記錄下來,特別是一些不直觀的表達方式。再一個就是轉化翻譯成英文,如果碰到不知道如何翻譯成英文,那就把這句中文轉換成另一個意思,一定要使用簡潔,沒有任何修辭的中文。你表達的越複雜,就很難用對應的英文去翻譯你的話。但是你交流的一個最重要目的就是表達你的意思,你只要是意思一樣的,又為什麼非要用最複雜的語言去表達出來呢? 這個記錄工作是必須自己去做,自己去整理,這樣才有適合自己的口語書,否則別人整理的內容始終都是別人的,自己的口語能力很難有本質上的提高。

語法問題新認識

語法是一定要學的。很多人認為自己不學語法卻又可以把中文說的這麼好?其實那是幻覺,因為那只是在熟練的用中文簡單交流。很多人在做演講寫作的時候,都不能做到順暢的表達。這足以說明其中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語法,一個就是思考能力。作者對語法進行了一個定義,語法不過是“儘量地系統化了的有例外的規則之集合”。語法的學習,不是像初中數學的公式一樣,直接往裡面套。語法書是用來查的,不是用來實際硬背的,所謂的理解其實也是在大量的閱讀中,如果遇到了一些問題,在翻閱閱法書而不是死磕語法題目,難怪我做不下去?這其實也是英語輔導老師,所必做的一項工作,其實家長們上英語輔導課的錢不如多給孩子買幾本英語詞典,原版語法書。然後這就是讓孩子有耐心地去查閱,思考閱讀中的內容。

我建議學生通讀語法書的方法是這樣:逐頁瀏覽;仔細閱讀每一個例句(而那些語法概念能不能完全理解,能不能一次就記住倒在其次);判斷這個例句的英文表達與中文表達是否相當地“非一一對應”?如果是,則做出標記(要是有“呀,讓我用英語表達這個意思,可能說出來的就不是這樣了!”的念頭的話,就應該做標記了);積累到一定數量,就把這類句子摘錄出來,做成替換練習模板,反覆造句並朗讀,直至熟練;繼續瀏覽;通讀一遍之後,如此這般再反覆幾次。

本書創作過程

人人都能用英語

李笑來博客

這本書2010年春於上海完成初稿,2010年冬於北京修改,2015年於北京重新制作網絡開放版。

很多讀者問:“這書是面對哪個群體的?”甚至此書的編輯們也問類似的問題:“這樣大段的英文放在那裡也沒有翻譯,適合初學者麼?”我只好把已經說過的話拿出來重新說一遍:我希望所有的人再也不要把自己當作初學者。掌握一門外語沒什麼了不起的,無非是花點功夫罷了。

希望大家可以更快用上英語,掌握英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