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能阻斷中國式創新

疫情,不能阻斷中國式創新


一、疫情背後的彈性供應鏈

新冠疫情至今,“你看見了什麼,記住了什麼,你為什麼感動,又為什麼徹夜難免?”對於每個人答案可能有所不同,而對於企業各級主體,疫情也是一次巨大考驗和試金石。

今天,我們要從一個很多人忽略的小切面說起:疫情中的商業創新。

疫情,不能阻斷中國式創新

因為醫療防護用品需求暴增,產量嚴重不足,三槍內衣改造生產線,轉產口罩。從生產線、審批資質到培訓員工,78小時就交出第一批防護服,送往一線。在2003年非典期間,三槍就這樣幹過。

富士康也迅速導入口罩生產線,2月5日順利試產。水星家紡不到48小時,把十條被套生產線改為防護服生產線。還有紅豆服飾、爹地寶貝等等紙尿褲和內衣工廠,都用極短時間完成改造,加入口罩的生產大軍。

這些創新背後是什麼?是中國強大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和中國工人的吃苦耐勞,才有彈性去靈活應對暴增或突變的需求。


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還沒有國家能取代的優勢。

再舉例。據美國媒體報道,喬布斯還在世時,奧巴馬希望他能把iPhone工廠遷回美國。喬布斯說:“如果iPhone設計修改了,中國工廠能做到2小時開工,24小時實現交付,美國能做到這點的話,我馬上搬回去。”


我們大眾的感知非常少,但是,中國供應鏈工業門類的完整度,以及企業和工人生產的高效高質,已經成為經濟的增長支柱和創新之源。


今天,可能是疫情以來對於電子供應商士氣大漲的一天。因為小米10發佈會率先吹響了行業進軍的衝鋒號。“純線上直播”,振臂一呼,供應鏈企業紛紛站臺支持小米10發佈,給全產業鏈注入一劑強心針,激活信心。


疫情,不能阻斷中國式創新


疫情之後,遠程辦公、在線教育、遠程醫療……都將隨著5G的逐步商業化,而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背後,不可或缺的是這些終端應用、硬件、雲計算服務器的供應商、每個環節持續的努力。

中國巨量的市場,一旦需求被點燃,必然撬動上游供應的承接能力和技術能力,於是市場端和生產端雙雙結構升級。


無論是否有“新冠肺炎”這隻黑天鵝,宏觀趨勢不會發生大的改變。

站在這個時間點,上十年,智能手機、電商平臺、移動支付、短視頻等等的創新應用已經碩果累累,而下十年的5G商用、人工智能、物聯網,正在拉開序幕,或許是時候,應該去反思和回答,什麼是“中國式創新”?

二、“小米模式”與“積木遊戲”

回望這10年中國生長出的商業創新模式,其實是兩個紅利的疊加:供應鏈升級和互聯網紅利。


當iPhone 4橫空出世,定價4999元和5999元,而小米直接腰斬定價,打回成本價;


當城市化推進,商業地價節節攀升,零售加價率過高,人們轉向價格更親民、更便捷的電商,淘寶、京東等等平臺飛速成長;


當電商平臺流量趨貴,中小品牌、工廠代工廠難以承擔成本,而三四五六線城市縣城的消費還沒得到充分釋放,於是拼多多殺出血路。


中國快速發展了四十年,沉澱了四十年的產業供應鏈。這才能帶來互聯網、新零售到物聯網的“彎道超車”。

而以上案例的“中國式”的商業創新,最早還要追溯到“小米模式”。小米模式的跑通,有三個步驟。

首先,啃下供應鏈的硬骨頭;

很多人只看到小米的互聯網營銷,這其實是片面的。小米做手機首先要解決的,是供應商的問題,尤其是芯片和屏幕。


硬件採購,要從研發、生產、庫存等等方面考量,週期較長。所以手機硬件供應商更喜歡現有的手機廠商,而不是像小米這樣的新廠商,沒有任何銷量可以參考。

幸虧雷軍在金山上市、後來投資的前期經歷中,在互聯網圈、軟件圈、投資圈都積累了資源。在動用了所有能用的關係後,花了整3個月才搞定高通,解決芯片供應。


2011年3月,日本發生了“3.11”超級大地震,而且引發了海嘯和嚴重的核洩漏。但僅僅兩週後,雷軍就帶著團隊飛日本拜訪屏幕供應商夏普。整個航班幾乎就只有他們幾個人。

在談判的最後階段,從早上8點一直談到晚上11點,對方換了三撥人。用心良苦的雷軍,最終感動了屏幕供應商夏普公司。


這個商業模式的跑通,需要產業和資本的一定積累,而後需要源源不斷的市場正反饋。也就是說,產品更新迭代、營銷銷量一定跟得上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才可能持續維持現金流,去拿到最新、質量最好的零組件供應。

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就能理解,後來入場的互聯網手機、互聯網電視,即便團隊有噱頭、產品有亮點,也難以進入頭部,或者無法維持現金流。


因為像手機這樣的複雜硬件生意,越是長期主義,越能積累勢能,進行創新。

其次,鐵粉+裂變,爆款打開市場;

雖然後來這種開發佈會、放PPT的模式,已經被賈躍亭們用爛了,但回到2011年,雷軍帶給市場的,是驚豔。


從蘋果的4999元到小米的1999元,小米錨定的,是一個人們難以想象的價位。

事實上,從金山到小米,從員工到用戶,雷軍的創業路,一直在用他自己的夢想和自律,吸引著很多的追隨者,從海外放棄高薪工作回國打拼的夥伴,到遍佈全國的“發燒友”和粉絲。

伴隨智能機、互聯網一波一波的紅利,人們的注意力從傳統電視和線下,轉到線上。“雷布斯”也收穫了第1批米粉,成為產品不斷迭代的第一批種子用戶。

甚至,還有意料之外的“驚喜”。2015年,B站上一段雷軍的鬼畜視頻大火,席捲全國。所有人都知道了“are you OK?”的段子。


一個企業家因為鬼畜,變成了互聯網時代的頂級流量,正是智能機與移動互聯網雙爆發的寫照。

次年,小米就登上大陸智能機出貨量第一的寶座。

但是,這一個階段的中國,核心技術是不足的,是“缺芯少屏”的階段。小米利用中國的市場分攤高昂的供應鏈和研發成本,去撬動上游,乘上互聯網的東風,拓荒打造出新的商業模式。


而後華為等先後切入,藍海變紅,卻讓中國大眾以最快速度享受從3G到4G的紅利。

智能手機的平民化,才是後來移動支付、短視頻平臺、新零售、生活服務O2O等等能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第三步,小米模式的自我複製,佈局物聯網生態鏈。

小米一邊推新產品,一邊把自己一套組合拳的經驗,複製到了一百多家小米生態鏈公司上。這裡面,有手環、平衡車等等黑科技,有小米電視、小米盒子、智能音箱、電飯煲、空氣淨化器、空調等等智能家居。


小米不僅成了黑科技的代名詞,也把生態鏈公司送上市。

從缺芯少屏的時代,一步一步建立成熟完整的供應鏈,從OEM(定點生產)到ODM(原始設計製造商),以市場換技術,以資本補貼科技和人才。


中國供應鏈在近10年間,也取得了巨大的升級和成就,不斷往產業價值鏈上移,不斷往自主科技端上游去擴展,不斷從快速模仿到推陳出新產品,然後拿下相關專利和核心技術。

曾任阿里巴巴執行副總裁的曾鳴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中國製造:未來十年新格局》一書中用了一個“積木遊戲”的比喻:

“(中國製造業)就像一個拆積木遊戲,跨國公司不斷往上壘,中國企業卻因為佔據了更為堅實的底部,可以積蓄足夠的力量,一塊塊從容地拆走前者的戰果。”

他也在這本書中提出:價格創新,是中國特有的創新模式。

小米模式跑通的十年,可謂是“價格創新”和“拆積木”的註腳。


在這些小家電、智能硬件上,在許多產業、細分產業,把頭部品牌從外國品牌變成國貨,拆走跨國企業的戰果。“中國製造”也更加被世界市場認可,打上“超級性價比”的標籤。

用互聯網爆款撬動上游供應鏈,在後來異軍突起的拼多多、名創等等新興的消費平臺或零售品牌身上,都能找到影子。他們無一不是在特定市場撬動並升級了中國供應鏈,創新平臺生態。這種協作方式,正在往更高技術含量的產業滲透。

就像王煜全在《全球風口》中總結的:


新興企業的生長方式是‘積木式創新’,外部協作資源像積木一樣即插即用,就好像樂高積木,不管最終的規模有多大,都是由一堆小積木組成的。


當擁有了幾乎是全球工業最完整、靈活的供應鏈,和全世界最大的區域互聯網,如果探索出新的協作道路,最高效地利用分配資源,將激發潛力無窮的創新力量。


接下來,5G和物聯網的來臨,又將是一箇中國供應鏈彎道超車的契機,也是創新升級的兵家必爭之地。

三、下十年的創新:硬件+5G


上十年,是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湧現的十年。那麼,未來十年,創新如何再升級?


答案是:商業創新疊加技術創新,尤其是商業模式疊加5G創新。


就像上十年從2G到4G,敢為天下先者,將拔得頭籌。十年前iPhone 4一經問世,在全球掀起一場巨浪,緊隨其後三星小米進擊。下一個10年,先行者亦將成為引領者。


就在節前節後,一波5G創新者已經紛至沓來。小米,面對線下場景基本阻斷,還是決定於2月13日首創“純在線直播”新品發佈會,推出小米10 5G手機,希望能振奮產業界和經濟界,同時要以不斷升級的產品力和技術力,把小米10旗艦機推向高端市場。


疫情,不能阻斷中國式創新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黑天鵝事件並不會阻擋宏觀大勢的走向,但很可能影響全國、全產業上下的信心。


是短期的負面影響?或加速在線醫療、辦公、教育或無人零售的爆發?或長期來看,推動醫療體系的改革?影響的複雜性就在於不可預知,而重要的正是全民一致攜手同心,產業上下共克時艱的信念。


“我們要有信念,生活可以被肺炎影響,但絕不會被肺炎打敗。”在接受雷建平採訪時,雷軍說,上游和渠道都希望小米通過一場成功的旗艦產品發佈能提振行業信心,開個好頭,帶動需求把上下游整體良性運動帶動起來。


對於整個行業的信心,從電子到大消費,都需要振奮人心的正能量信息。

史上第一場“純網上直播的新品發佈會”對於任何手機廠商都是一次未知的挑戰。雷軍戴著口罩開場,給數百萬守在屏幕前的觀眾,帶來諸多“驚喜”。


疫情,不能阻斷中國式創新


首先,近年來小米在戰略上讓紅米接過“性價比”的大旗,所以能不再受以往的定位限制去選擇組件。跳脫出以往的身份,小米10成為市面上高端硬件的“集大成者”。


無論是在視覺、觸覺、聽覺等核心體驗上,還是在攝影、屏幕、芯片再到揚聲器等質感和品質上,小米10都超越了自己,樹立起2020年高端旗艦的新標準。這裡不做贅述,有興趣可以戳Bilibili的硬核測評。


疫情,不能阻斷中國式創新


除了小米10、小米10 Pro兩款新品,一同亮相的還有專為5G時代AIoT設備互聯打造的小米首款WiFi6路由器,小米AIoT路由器AX3600和小米無線充藍牙音箱、小米GaN充電器65W等多款新品。


十年全方位、多維度地立體佈局,就是為了5G物聯網時代。


疫情,不能阻斷中國式創新


技術立業,是流淌在小米血液裡的基因。2019年小米集團研發投入約70億元,預計2020年研發投入將接近100億元。持續的投入,穩中上升的市場定位,加之全方位鏈接的小米生態鏈佈局,讓小米在創新上始終處於行業前列。


5G時代對於科技的要求,對比前一個互聯網時代也在“升維”。小米的硬件佈局,以及小米10的定位升維,都是中國企業在面對競爭加劇的市場,不斷打破邊界,進行創新的寫照。


轉眼小米就10歲了,很多人看著它長大。但回到最初,我們都剛剛啟程的時候,小米始終有個夢想:讓高精尖科技最快普及大眾市場。看著它長大的人,無論是不是米粉,或許都抱著“最初的夢想”。


在走過十年無數個十字路口後,你還記得嗎?


四、創新的路口:

華強北向左,小米向右


2010年,華強北向左,小米向右。可謂電子產業的兩個縮影。


十年間,深圳的華強北見風口就上,從手機元器件到VR、AR設備,再到比特幣挖礦礦機,再到電子煙,去年又入駐了一大批美妝……

華強北,曾經的中國電子第一街,在風口下飄搖不定。而小米模式,正在堅定地去構建自主創新的生態系統。

曾幾何時,華強北寄快遞縮寫“SZ”,逐漸就被人叫成“山寨”而傳開了,至今始終未能擺脫這兩個字。


同時雷軍選了“MI”作為logo名字,因為“Mobile Internet”。到現在,我們或許還可以叫它“Mobile Innovation”。


中國市場特有的商業模式、供應鏈優勢,正在撬動尖端科技創新。


“中國式創新”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它時刻演進、隨時代而變化,它要求我們每個人在十字路口做出選擇,需要一代又一代去給出自己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