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發明國的悲哀:英國坦克發展偏科,二戰實戰中被“吊打”

【話說軍世】相比較於現代坦克輕型、中型、重型的劃分,做為陸戰之王坦克的發明國,英國在坦克發展中,曾作出很特別的“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劃分,結果在二戰實戰中被證明,這條路偏科了。


坦克發明國的悲哀:英國坦克發展偏科,二戰實戰中被“吊打”


坦克發明國的悲哀:英國坦克發展偏科

坦克這種重要的陸戰武器,是英國在一戰時期發明,並首次使用於實戰當中的,其秘密代號“水櫃”(英文名為“Tank”),也就直接成為了坦克的命名。在一戰後的坦克發展中,英國人“創新思維”的發展了坦克的分類,分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


坦克發明國的悲哀:英國坦克發展偏科,二戰實戰中被“吊打”


巡洋坦克的命名借鑑於海軍巡洋艦,主要任務是裝甲機動作戰,“巡航”戰場,殲滅對方裝甲力量。其特點是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一般裝備有機槍和小口徑火炮。

步兵坦克顧名思義,就是用於伴隨和支援步兵作戰的坦克,尤其是一戰時期戰壕站那種利用坦克突破對方防線的作戰方式,其特點是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


坦克發明國的悲哀:英國坦克發展偏科,二戰實戰中被“吊打”


不過就現代眼光來看:這兩種坦克的特點和任務類型似乎正好相反,現代步兵伴隨裝甲力量一般是裝甲較薄的步兵戰車,而與對方裝甲力量正面交戰的,一般是厚重的主戰坦克。

奇葩發展思路:二戰實戰中英國坦克被“吊打”

英國巡洋坦克的代表是“十字軍”坦克、“克倫威爾”坦克,步兵坦克的代表則是“丘吉爾”坦克。“十字軍”坦克早在1941年就開始加入北非戰場,早期型號主炮只有40毫米,後改為57毫米,裝甲厚度為24—49毫米,與二戰同時德國主要裝甲力量相比,四號中型坦克F型擁有75毫米主炮,正面裝甲厚度為50毫米。


坦克發明國的悲哀:英國坦克發展偏科,二戰實戰中被“吊打”


1943年開始應用的克倫威爾坦克,擁有1門57毫米火炮,戰鬥全重約28噸,裝甲厚度76毫米,不過他對面的德國對手已經變成了“虎豹組合”,這樣貧弱的火力和裝甲,差距進一步被拉大,

而丘吉爾步兵坦克雖然支援火力不錯,裝甲也挺厚實,但是機動能力太弱,糟糕的劃分定位,讓其無法適應二戰時代的裝甲獨立作戰形式,最終英國自產的坦克在面對德軍裝甲力量時,多數處於被“吊打”的位置。


坦克發明國的悲哀:英國坦克發展偏科,二戰實戰中被“吊打”


直到美國M4中型坦克援助英國,英國改進處謝爾曼“螢火蟲”中型坦克,17磅炮具有威脅德國虎式坦克的能力,才使得英國陸軍在二戰中的裝甲力量中,佔據一席之地,而“螢火蟲”也成為M4中型坦克最強大的改進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