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釋放發展新動能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服務業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既能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又能創造許多新的就業機會,是做好“六穩”工作的重要抓手。

必須強化創新的引領作用,按照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後端轉化的思路,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實現深度融合發展,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深刻認識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是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根本目的是要求進一步發揮廣西的獨特區位優勢,積極擴大高水平開放,努力打造我國面向東盟開放的前沿窗口,更好服務國家周邊外交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但是,由於廣西工業基礎薄弱,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實力不強,在與東盟國家產能合作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短板。推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提高製造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才能全面拓展開放合作廣度和深度,更好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

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促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斷創新組織模式、商業模式和生產模式,能夠帶動產業分工的深化,有利於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增加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進而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客觀要求。廣西製造業具有一定基礎,但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迫切需要在做大總量的基礎上,增強質量優勢、競爭優勢。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傳統制造業,只有把握好這一變革機遇和時間窗口,加快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才能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經濟體系。

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在先進製造業集群內配套發展信息服務、金融、商貿物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服務業,形成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資源共享、共融共生的協同發展格局,有利於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融合發展,形成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混合動能”,這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

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著力點

推動製造環節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要由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兩端延伸。製造環節向前延伸,通過加強創意、工業設計、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提高製造業產業的技術含量;製造環節向後延伸,加強檢測、評估、營銷、服務,提高製造業產品附加值。

著力提升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充分發揮製造業企業的“主角”作用,通過支持引導企業在工藝改進、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品牌運營、精細化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斷降低製造過程中的生產成本,大幅提升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努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全領域滲透。將新理念、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方法廣泛運用到製造業企業的生命週期全過程。這種融合,不僅要滲透到企業發展前期的市場調查、產品設計與研發,以及發展過程中的生產與製造之中,還要滲透到後期的銷售與售後服務全產業鏈,使得製造業企業在每個環節的競爭力都得到明顯提升。

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依託現有產業、行業和企業,大膽探索“服務業+製造業”“服務業+現代農業”、服務業內部融合等發展模式,通過深化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壯大碳酸鈣新材料產業、現代特色農業、大健康產業等一批特色優質產業,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對策

打造行業龍頭企業,帶動服務型製造發展。在重點行業建立服務型製造企業轉型項目庫,依託行業龍頭企業,建設一批業態新、影響力強、帶動效應明顯的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重大項目,重點發展個性化定製服務、在線支持服務、智能化製造。培育創新能力強、知名度高的“產品+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加大示範企業的示範、引領、輻射效應,帶動中小製造企業發展服務型製造。

推進企業聚集區建設,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一方面,依託現有重點產業園區,以集群化、配套化、融合發展為導向,積極打造一批生產服務企業聚集區,不斷增強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服務支撐能力。另一方面,強化集群區域生產性服務企業和生活性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完善產業配套和服務體系,加快現代物流服務、工業研發設計、軟件和信息服務、工業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持續做大面向“兩業”融合的現代服務業。

積極發展新模式,完善全產業鏈佈局。以促融合為方向、以強龍頭為抓手、以補鏈條為重點,延伸產業鏈條、深化產業關聯、加強技術滲透,探索產業融合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推廣普及個性化定製、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外包和創新信息增值服務模式,推進重點行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人才鏈、金融鏈的協同建設,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融合,實現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深化專業性分工,增強制造業企業活力。鼓勵大中型製造業企業主輔分離,“裂變”專業優勢,從原企業剝離研發、設計、物流運輸等服務環節,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集成服務品質高、有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鼓勵中小企業廣泛採用服務外包方式購買服務,向市場釋放生產性服務需求,帶動第三方生產性服務市場的發展。面向重點行業加快“兩業”融合發展的需求,培育一批信息與軟件服務企業,促進外包服務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大力發展軟件外包產業集群。

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加快製造業智能化進程。以信息技術改造企業的生產流程,推動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鼓勵優勢製造型企業,利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成為智能化轉型方案的提供商,專門解決小、微企業的智能化升級問題,拓展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空間。以服務化、網絡化、平臺化為發展方向,以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為重點,提升製造業智能化水平。

本文轉自廣西日報(2月13日發表,作者:歐陽華,單位:廣西財經學院。來源:廣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