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前世今生:宗教和商業的狂歡盛宴,其實和愛情沒有半點關係

關於情人節的起源總是和一位叫“聖瓦倫丁”的基督教聖人有關係,然而,網上流傳的關於情人節的起源幾乎都是後人編造的流言,真實的聖瓦倫丁其實和愛情沒有半毛錢關係,究竟是什麼力量塑造了今天在歐美和中國的情人節,且聽小王慢慢道來。”

情人節大約是基督教在世俗世界當中影響最大的文化現象了,眾所周知的是這個節日在英文當中之所以叫瓦倫丁節(Valentine's Day)是為了紀念一位叫聖瓦倫丁(Saint Valentine)的聖人。基督教的聖人何其多也,為何這樣一個節日最終成為一個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文化現象呢?讓我們從聖人瓦倫丁的故事開始說起。

一、聖瓦倫丁的故事

中世紀在歐洲佔據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在其創建的最初幾個世紀完全是處於當時的統治力量——羅馬帝國的強力鎮壓之下的。在幾個世紀的不斷鎮壓之下,出現了大量的犧牲者。不過對於當時的基督教來說,這些為教義獻身者反而更好的宣傳了基督教的力量,於是著名的犧牲者往往被教會奉為聖徒,一則表現基督徒的精神,一則鼓舞信眾。

供奉了聖瓦倫丁像的教堂

瓦倫丁的經歷和一般殉道者沒什麼區別,他在公元269年當上了意大利東北方的小鎮特爾尼(Terni)的主教,結果四年之後碰到了一位迫害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奧勒良詞條(Aurelian),瓦倫丁主教於是就在273年被人告發,成了一位殉道者。

這位瓦倫丁主教在任期間的作為沒什麼人知道,倒是他為基督教殉道的故事流傳了下來。據中世紀的一則故事說,瓦倫丁是在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位期間被逮捕的,皇帝十分欣賞這位主教的學識,於是想要主教放棄信仰而活命。結果這位瓦倫丁主教反而勸說皇帝皈依基督教,於是最終被打入死牢。臨刑前瓦倫丁施展奇蹟,治好了獄卒的女兒尤利婭的眼睛,獄卒一家於是皈依基督教,殉道者瓦倫丁的故事於是流傳開來。

聖瓦倫丁治癒盲女尤利婭

至於百度百科和各種網站上流傳的諸如“瓦倫丁為戀人主持婚禮而死”,“瓦倫丁與盲女的生死愛戀”,“情人節來自羅馬的情人節牧神節”都不過是後人的想象,無非是想為聖瓦倫丁的死加上點愛情因素。其實很長時間裡基督徒都不覺得這位聖人和愛情有什麼關係,大家關注的是他治好盲女的奇蹟,於是在斯洛文尼亞聖瓦倫丁就是醫療聖人,一些養蜂人特別崇拜他(大約是希望聖瓦倫丁保護他們的眼睛不被蜜蜂蜇傷)。而英國人關注的是瓦倫丁善待了一位女孩兒,於是在中世紀英國人的想象當中,這位聖人會為孩子們送禮物。

二、聖瓦倫丁成為愛情聖人

最早把聖瓦倫丁和愛情聯繫起來的是一位十四世紀的英國詩人,他就是被認為是英國詩人之父的喬叟詞條。1382年,喬叟在一首詩當中寫到:

正是在美好的聖瓦倫丁節,鳥兒們愉快地尋找自己的伴侶。

For this was on St.Valentine's Day, when every bird cometh there to choose his mate.

英國詩人喬叟

不過一些挑刺的人會指出,喬叟這首詩有問題呀,英國的2月14號還很冷,鳥兒怎麼可能在那天挑選伴侶呢?有人就考證說其實在喬叟寫這首詩的1382年,聖瓦倫丁日可能並不是今天的2月14日而是5月2日。事實上在中世紀聖瓦倫丁節的時間確實是不固定的,有些地方還有六月七月的。而喬叟之所以把那一天和愛情聯繫起來也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為在那一年的5月3日英格蘭國王理查二世詞條迎娶了波西米亞公主安妮。喬叟真正想歌頌的其實是國王的大婚,雖然說這類王室婚禮多半是政治聯姻,但是好歹和愛情扯上了邊。

理查二世和安妮公主的婚禮

按說一般的詩人寫首詩也未必能引起一個潮流呀,可偏偏這位喬叟先生不是一般的詩人。他被人為是創造了英國民族文學典範的詩人,後來的詩人都學習他的榜樣,於是乎從此之後就不斷有詩人把愛情和聖瓦倫丁節聯繫到了一起。比如威廉莎士比亞詞條,約翰多恩詞條等知名的詩人,從此這就成了英國文學上的一個傳統。這就好比自屈原之後,後來的詩人都把香花和美人聯繫在一起。如此看來還是咱們的七夕節和愛情的關係更大一些,至少咱們的七夕節傳說一開始就是和愛情有關的。

三、現代情人節的產生

此後很長時間,人們才把聖瓦倫丁節和愛情聯繫到了一起,至於說要過節什麼的到是沒有影的。這就好比我國的詩人很早就寫詩歌頌牛郎和織女的愛情了,但是也沒什麼人想把七夕節過成情人節。把聖瓦倫丁節搞成情侶們的節日可以說完全是西方商人們的炒作。而把七夕節打扮成中國情人節當然也是國內商人們的創舉。

最早炒作情人節的其實是郵票和賀卡商人。精明的商人發現不少文藝青年會在聖瓦倫丁節給自己的愛人寫情詩,這可是個很好的商業機會,於是他們開始推廣情人節賀卡和情人節郵票。當然,這隻流行於給聖瓦倫丁節賦予愛情含義的英國。很快,不少非文藝青年也開始買這種賀卡送給自己的愛人,但是他們苦於不會寫情詩。於是商人們就順水推舟,開始在賀卡上印刷一些愛情詩,這下就對了廣大學渣們的胃口——誰說非得文采好才能泡妞?買買買也是可以的。就這樣,聖瓦倫丁節開始和買買買掛上了鉤。很快,這種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情人節賀卡就流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然後伴隨著歐洲的移民漂洋過海到了美國。1835年,單單是在英國,情人節賀卡就賣出了近四十萬張之多。伴隨著情人節賀卡的流行,過情人節也逐漸在青年情侶們當中流行開來。

維多利亞時代的情人節賀卡

情人節賀卡的流行也和當時的時代有關,維多利亞詞條時代的英國社會保守,人們羞於公開表達自己的愛戀,傳遞賀卡就成了好辦法。貼心的商人們還發明瞭匿名情人節賀卡,專為不好意思表達心意的暗戀者設計。一直到今天,英國人還是流行在情人節那天送賀卡,不過今天的英國人比當年要開放多了,大約也沒有那麼多匿名賀卡了。

而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把賀卡製作的更加精緻了,賀卡上雕刻了頗具立體感的浮雕,顯得更加精美和栩栩如生,這使得這門生意更加有利可圖,也更受商人們的青睞。情人節也逐漸成為大眾情侶們的節日。再到後來,賀卡上畫上了與基督教完全沒有關係的丘比特,情人節也就完全世俗化了。

情人節賀卡

情人節的最後一個關鍵性因素——巧克力,出現的時間就更晚了。1868年,一家巧克力廠家的產品過剩,為了推廣產品,他們把巧克力做成愛心的形狀,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巧克力生產商吉百利(Cadbury)。沒想到此舉頓時成為了風氣,於是情人節送愛心巧克力也就成為情人節的“傳統習俗”之一,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如今,情人節禮物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了,送什麼貴重禮物的都有,甚至還有直接送錢的,但是巧克力依然是情人節雷打不動的標配。

情人節巧克力

情人節在我國就完全是個新現象了,伴隨著鴉片戰爭以來的歐風美雨,情人節才開始走入千家萬戶,並且一開始就集中在沿海尤其是諸如上海,香港這樣受到外界影響比較大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再度進入我們的國門。1989年的《民俗研究》上有一篇文章開始介紹“聖瓦倫丁節”,當時中國人對這個節日還知道的不多,但是到了1992年就開始出現中國人過情人節的報道了。1995年的《新民晚報》上,有一篇關於情人節的報道:《美國人過瓦倫丁節》,只是大略介紹了這個節日的習俗,甚至還不叫情人節這個名稱。然而僅僅過了三年,情人節的影響力就大大提升,情人節的日期常常和我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重合,但是卻有百分六十八的人表示更願意過情人節,商業文化的滲透力之強可見一斑。

文史君說

本質上來說,情人節是現代商業文明的產物。聖瓦倫丁本人,無論是他的事蹟還是死後的象徵意義都和愛情沒什麼關係。喬叟和其他詩人將聖瓦倫丁和愛情聯繫到了一起,但是這只是個偶然,對於詩人們來說他們也只是在詩歌當中使用這種聯繫而已,並沒有任何在這一天慶祝的打算。真正發現了情人節的潛力的首先是賀卡商人,隨後是巧克力商人的推波助瀾。到如今,則是各種商業力量無孔不入的宣傳。不過,把一個不太出名的宗教節日變成一個浪漫的節日,也算是商業文明給人類的一個禮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