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農業農村經濟影響幾何?

高度重視新冠疫情對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

妥善應對 精準施策 千方百計保供增收

文//張紅宇 胡凌嘯 胡振通 王亞華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從現階段看,對城市影響遠大於農村,對社會生活影響遠大於經濟生產,對服務業影響遠大於一二產業,對非農產業影響遠大於農業產業,對畜禽業影響遠大於種植業。但隨著疫情的持續,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的範圍將加大、程度將加深。若在可預期時期內得不到有效控制,對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將是全面的。因此,需要及時對疫情產生的負面影響加以研判,尋求對應之策,確保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一 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經濟影響是全面的

作為突發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現階段在城鄉、產業、區域之間的影響有明顯的輕重之分。為了控制疫情傳播,全國不少城市採取了嚴控交通、延遲企業開工的做法,很多農村也選擇暫時阻斷進出村莊的道路,嚴格控制車輛、人員流動。按照當前形勢,在疫情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各地對交通的管制都難以放鬆,而隨著疫情發展持續,對農業農村經濟影響將呈現全方位態勢。

01

1、從農業來看

——對產業鏈的影響,主要是流通環節。各地實施的嚴格交通封鎖對切斷疫病傳播有重要作用,但也給農產品的運銷帶來巨大挑戰,造成滯銷難題,具體表現為:交易中斷,外銷受阻,產品積壓,儲備困難,經濟損失。山東壽光市、海南海口市等多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經出現蔬菜、水果、水產等農產品價格下跌及滯銷的問題,壽光物流園的白蘿蔔1月28日批發價為1-1.5/斤,1月31日價格已經跌至0.3元/斤。當季果蔬等產品受疫情影響最為突出,由於需求驟減,交易量大幅下降,導致越是豐產的種植戶損失越大。以草莓為例,春節期間本是該產品銷售旺季,但因疫情突襲,集貿市場、超市關停,跨區域產品運輸受阻,入園採摘更不可能,致使線上線下銷售量和入園採摘量都呈現斷崖式下降,加之草莓不耐儲存,不少地區草莓價格從正常年份超過20元/斤降至當下不足3元/斤,損失慘重。由於市場銷售不暢,大量農產品、畜產品、果蔬產品不能及時出售,嚴重積壓,錯過了最佳的上市時間,不僅增加了儲藏成本,而且降低了產品的新鮮度和價值,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深度分析(张红宇等)||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几何?

——對產業的影響,主要是畜禽產業。封村斷路、延遲飼料廠復工、暫停活禽交易、關閉屠宰場等防疫措施導致養殖場和養殖戶的畜禽無飼料可用、仔畜雛禽無處可賣、出欄畜禽無法屠宰,養殖生產活動難以正常開展。對養雞業而言,部分養殖場由於飼料短缺急於出欄,部分養殖場的肉雞已達出欄期限被迫壓欄,肉雞供給數量遠遠大於當前屠宰數量,價格急速下跌;由於交通限制導致孵化場的雞苗無法順利銷售和運輸,部分養殖場被迫對雞苗採取填埋等極端處理措施,損失巨大。此外,2019年的豬價上漲,促使居民增加了家禽消費,雞肉價格一路走高,基於雞肉消費增長預期,很多家禽養殖企業選擇大幅擴產,疫情的不利影響進一步疊加。對養豬業而言,2019年“非洲豬瘟”等問題給我國生豬產業帶來的影響還未散去,突發的疫情讓生豬產業再遭打擊。疫情不僅迫使養豬企業的新建豬場普遍處於停工狀態,還極大影響了生豬養殖的信心,生豬補欄積極性下降,最終將阻礙生豬產能的恢復進程。——對產品的影響,主要是菜籃子產品。流通聯結供需兩端,疫情對流通的影響經過上下傳導,會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菜籃子產品首當其衝。因消費恐慌心理,部分城市地區肉、蛋、奶、菜供應出現緊張,疫情嚴重地區甚至發生了哄搶現象。需求端面臨短期內緊平衡和局部地區結構性短缺,價格一度明顯上漲。農村地區有節前囤貨的習慣,疫情短期內對消費影響不大,但隨時間推移同樣會面臨供給不足。從菜籃子產品供應看,肉、蛋、奶產品受較大影響。地區封鎖道路導致物流受阻,肉蛋奶產銷區供需錯配脫節,價差擴大。由於生豬遠距離調運遭遇困難,致使主產區豬源外調減少、豬價受壓,主銷區豬源供給緊張、豬價易漲,南北方豬肉價差將明顯拉開。同樣,部分產區雞蛋收購價格已跌破成本線,但部分銷區由於供貨不足,雞蛋價格一路走高。

深度分析(张红宇等)||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几何?

——對時節的影響,主要是春耕。立春時節已過,各地將陸續迎來春耕。由於物流受阻,春耕農資供應不足問題成為短期矛盾。據湖南三農網發佈的信息,受2019年底化肥行情下滑影響,農資經銷商、零售商普遍存貨不多,且多處於關門閉市的狀態。如果疫情持續到三月份,農資產品的物流配送不暢,將給春耕肥料供應帶來明顯影響。春耕所需的種子、農藥等農資面臨同樣問題。同時,春耕所需的勞動力、農機作業服務在供應上也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礙,一些種植大戶在春耕時節需大量用工,但受制於疫情遭遇僱工難,農事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從區域看,南方地區農業生產受疫情影響明顯要大於北方。南方地區的糧食、蔬菜、特色產品都將迎來新的生產週期,種養業均因疫情而受到波及。中長期看,疫情引發生產成本上升,後市農資價格有可能出現上漲,對農業生產形成進一步的影響。——對貿易的影響,影響出口。目前疫情對貿易的影響主要發生在國內,表現在市場供給問題上。但如果疫情繼續擴散或者持續發展,導致其他國家採取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方式對中國進出口貿易設限,勢必會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特別是優勢農產品出口產生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已在部分農業企業上顯現,主打獼猴桃產業的陝西齊峰果業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由於疫情原因導致出口渠道被封,獼猴桃出口貿易遭到損失。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國,若農產品貿易受阻也必將影響農業經濟健康運行並波全球農產品貿易格局。

02

2、從農民來看

——影響外出務工是必然的。我國農民工群體基數大並具有明顯的跨區務工特徵。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全國農民工數量接近2.91億人,其中到鄉外就業的外出農民工比例佔60%,大約50%選擇進城工作。全國視域看,農民工以西部地區流出、東部地區流入為主,本次疫情爆發地湖北也是外出務工大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務院及時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各地各級政府紛紛響應,延遲企業開工時間,通過交通管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省域間、市域間、縣域間、鎮域間甚至村域間的人口流動,呼籲市民、村民居家不外出,然而隨時間推移農民外出務工需求愈發強烈,矛盾突出。疫情防控的緊張局勢下,不少農民短期無法實現跨區域外出務工。如果疫情難以儘快得到有效控制,一些中小企業能否存續面臨巨大挑戰,隨之可能會波及農民的外出就業。疫情發生,中小企業最易受到衝擊,而絕大部分的農民工恰好分佈在中小企業。根據相關研究對995家中小企業的調研數據顯示,推遲復工情況下,接近70%的企業賬上現金最多維持2個月,其中一半隻能維持在1個月以內。若中小企業破產倒閉,問題會迅速傳導至就業是否穩定,其中大量的農民工存在失業風險,造成無工可打、無錢可賺的困難局面。

深度分析(张红宇等)||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几何?

——增收目標完成更加困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9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21元,其中工資性收入佔41%,經營性收入佔36%。此次疫情突發,農民收入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都受到衝擊,對農民增收帶來很大壓力。一是非農收入受損。農民務工收入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疫情對外出務工的影響會直接在收入層面顯現。企業開工不足、返程交通受阻、勞務輸入地對外來人口進入設限,都將對以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造成很大影響。對於疫情最為嚴重,同時也是農民外出務工大省的湖北省而言,2020年的農民增收問題將會非常突出。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河南、重慶、四川、湖南、江西、安徽、重慶等省市將面臨同樣的問題。二是農業收入受損。無論是對於畜禽養殖戶、果蔬種植戶還是休閒觀光農業經營戶,疫情都對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障礙,對農業收入造成了很大影響。如遼寧丹東一養雞戶反映,因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達到二三十萬。南方春季旅遊受阻,對經營觀光休閒農業的農戶影響明顯。而疫情對農業經營收入的負面作用勢必會影響增收的整體趨勢。

——增加脫貧攻堅的實現難度。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是黨中央對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將“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任務加以突出。2019年全國減少貧困人口1109萬人,脫貧形勢良好,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各地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完成剩餘551萬人的脫貧任務將更加艱鉅。一是發展扶貧產業受挫。發展扶貧產業、開展產業扶貧是各地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疫情導致的滯銷和產品價格下降問題在貧困地區同樣突出。產品賣不出去、生產無法保持常態影響產業發展,休閒農業無法吸引遊客,影響貧困戶脫貧進度。二是外出務工受挫。不少貧困地區脫貧的重要手段是協助貧困戶外出務工,增加打工收入,但疫情對外出務工的影響阻斷了很大一部分貧困戶創收的來源。由於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的脆弱性最強,疫情帶來的影響也會放大,如何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推進貧困人口脫貧、防止脫貧人口返貧需要儘早研究對應之策。03

3、從農村來看

——農村將成為防患的重點區域。春節前,500萬人離開疫情始發地武漢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入湖北省內和湖南、河南等主要省份的農村地區,農村防疫工作面臨巨大壓力。受限於知識水平和健康素養,農民的防疫意識普遍不高,疫情防控任務重、難度大、困難多。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對病毒危害與防控瞭解更少,而這個年齡段的人正是易感染、難治療、易致死的人群。儘管村莊已通過多種手段在村民中反覆強調防護常識,但由於農民平時絕少有佩戴口罩的習慣,防護宣傳也並不是所有村民都能立刻接受。同時春節習俗的慣性太大,過年串門聚會的傳統深入民心,有些村民認為“沒啥大不了的事”“這事兒都在城裡,離農村遠著呢”,使得僅僅依靠倡導性的措施仍然效果不明顯。這也迫使不少農村地區在疫情進入嚴峻複雜階段後採取了斷路封村的“強招硬招”。即便如此,不少地方仍可以看到聚集聊天、打牌的“不設防”人群;有些地方的體溫監測也存在走過場現象,看到熟人就放行,沒有真正做到嚴防嚴控;有的農村隔離點對人員管控制度執行不到位,存在自由走動現象等等,任何一個細節的疏漏都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當前,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已呈現從城市向農村蔓延的趨勢,農村地區是後期防患的重點區域。

深度分析(张红宇等)||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几何?

——農村的公共衛生防疫條件滿足不了防患的要求。農村防疫條件有限、防疫能力不足、防疫物資匱乏,加大了防護難度。2018年底,全國3.16萬個鄉鎮共設3.6萬個鄉鎮衛生院,每千農村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只有1.39張,每千農村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只有1.45人。全國54.2萬個行政村共設62.2萬個村衛生室,平均每村村衛生室人員2.32人。農村不僅在衛生資源數量上並不充分,同時在衛生資源配置結構和佈局上也不合理。農村基層公共衛生整體功能較低,從衛生資源、管理體制等與其承擔的任務不相適應,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傾向,很難滿足當前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

——醫療救助條件呈現明顯短板。在醫療資源、醫療技術、醫治傳染病專業人員方面,農村與大中城市相比還有巨大差距。對於一些縣城醫院,醫療救助短板明顯,隔離病房、救護設備、救護物資等捉襟見肘,專業的醫護人員更為緊缺。而到了鄉鎮村社這一層級,醫療資源更加匱乏,行政村中往往只有幾名村醫甚至只有一名村醫,“以一管百”“以一管千”是常態,疫情發生很難做出應對。——恐慌心態對鄉村治理提出挑戰。作為最基層防疫體制動員管理主體的農村幹部,危機管理意識非常薄弱,在沒有上級統一部署的情況下,沒有足夠動力動員轄下村民展開疫情防護工作,也很難應對因斷路封村措施而引發村民對疫情的恐慌。對於已經出現確診病人、疑似病患的農村,如何平復農民群眾的恐慌情緒,遵守居家隔離的規定,對村幹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當然,新冠肺炎疫情還在持續中,由此決定了始發期、發展期和結束期的影響,範圍和嚴重程度需要認真觀察,分析和研判。不過,事態發展並不樂觀,需持續關注,深度反思。

二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出危機管理的極端重要性

進入新世紀以來,除了波及全國的公共衛生事件,比如“非典”以外,在農業農村領域,除了自然災害、動物疫情疫病、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危機等個案性、突發性事件不斷出現,對農業農村經濟有深刻影響,進而波及到經濟社會健康運行的“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在農業農村經濟領域的表現也並不罕見。“三聚氰胺”、禽流感等問題的影響已超越農業農村範圍,一再表現出非常態特徵,進而凸顯農業農村經濟健康運行的危機管理的極端重要性。

01

1、危機可能產生在各領域、各環節

新冠肺炎疫情儘管發生在公共衛生領域,但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農業農村經濟健康運行的角度來看,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怎麼通過公共衛生問題觀察生產安全、社會安全問題,都值得總結思考。

——渠道安全。我國農產品產銷區的生產和購銷功能正在分別強化,雙方的串聯高度依賴通暢的運銷渠道。儘管交通管制和地區封鎖是非常時期採取的非常之策,但“一刀切”的政策對正常的經濟社會運行的確造成了很大“殺傷”,在產銷對接上尤為突出。由於渠道中斷,無法進行及時有效地產品運輸,造成產銷脫節,導致產地農產品囤積滯銷,產品價格暴跌,生產者收入受損;而銷地面臨農產品短缺,物價暴漲,消費者福利下降,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問題十分突出。面對疫情等突發情況,可以進一步細化交通管控和地區封鎖的政策設計,既要有硬度,也要有彈性,要確保農產品流通渠道的通暢安全,實現供需平衡,減少價格異常波動。

——儲備安全。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各地重要物資的儲備不足問題,應對疫情等突發事件必須確保儲備安全。一是農產品儲備。當糧、菜、肉、蛋、奶等農產品的儲備低於安全警戒線,出現產品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就會使人們產生心理恐慌,會出現搶購風、囤積風,最終釀成社會危機。因此,做好重要農產品的儲備工作非常重要。二是農資儲備。農資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尤其是農業的季節性決定了重要生產時節必須要有足夠的農資產品與農事活動相匹配,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裝備要及時在各個生產環節實現供需對接。在遭遇疫情等危機時,農資儲備有利於保障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降低不利影響。三是飼料儲備。此次疫情導致養殖戶損失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難以及時獲得充足飼料,對此同樣要做好儲備工作。——生產安全。確保渠道安全和儲備安全的基礎是生產安全。產品運輸和儲備的前提是要生產得出、生產得好、生產可持續,中央之所以反覆強調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尤其重視糧食安全,原因就在於若生產不出、生產不及時、生產不高效,不僅無法應對全國的常態需要,更難以滿足突發情況的應急需要,出現問題時,進口貿易的時效性不能掌控。牢牢把中國人的飯碗抓在自己手裡,既要碗裡常態有糧,也要碗裡應急有糧,因此必須深入貫徹落實藏糧於技、藏糧於地戰略,在重要農產品的生產上不能有一絲鬆懈。2019年豬瘟引發的豬肉短缺問題還在持續,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要求高度關注農產品的生產安全問題,抓牢、抓實、抓好農業生產,確保生產安全。
——就業安全。就業穩定是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此次疫情發生後,城鄉居民就業都受到了短期衝擊,有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失業問題。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就業安全問題會更加嚴重。集中體現在農村居民更加依賴非農就業,更加依賴在非正規部門就業。而這些非正規部門本身受經濟社會大環境影響更大,抵禦風險的能力也相對更弱,易發生受疫情影響而破產的情況,這無疑會對農民就業構成威脅。由於缺乏具有競爭力的職業技能,同時可供農民選擇的就業渠道不寬,因此一旦失業,農民在城市繼續就業的難度將會提高。在經濟社會正常運行狀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危機狀態下提供合理就業保障,雙管齊下才能確保就業安全。

深度分析(张红宇等)||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几何?

——收入安全。疫情引發的產業波動傳導到就業波動,最終轉化為收入問題。同就業類似,城鄉居民的收入都會受到疫情影響,但相對於工作類型更為穩定和社會保障更為健全的城市居民而言,農村居民收入問題顯然更突出、福利損失也更大。雖然目前尚不能準確估算此次疫情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但毫無疑問,不少養殖戶、時令農產品種植戶、休閒農業經營戶等都遭受重創,經濟損失十分慘重,而以外出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家庭也面臨著失去經濟來源的風險,其背後折射出農民的收入不穩定問題以及保障不健全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保障農民收入以及全民收入處在安全水準,仍是需要迫切解決的重大問題。——社會安全。疫情危機短期內主要是流通問題,中期看是生產問題,再往長期發展將演變為社會問題。我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基層治理能力相對落後:硬件看,醫療衛生、公共設施、道路交通等與城市有較大差距;軟件看,村兩委的社會治理能力並不能適應日益變化的農村社會需要,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農村應對危機的能力還十分薄弱,一旦危機蔓延鄉村將形成巨大的社會負面影響。特別是由於公共衛生事業建設滯後造成的危機,持續或通過網絡平臺上的輿情傳播加以放大,將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重大的破壞作用,後果不堪設想。因此農村社會危機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否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將無法實現。

02

2、出現危機的原因和環境

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經濟更加開放,農業的功能、農村的改革、農業的增長方式、農業與外界的聯繫以及政府對農業的管理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影響農業農村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也不斷增多,由於人們對誘發農業農村危機的各種不確定因素認知的侷限,農業農村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發展階段。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根據世界發展進程的規律,這個時期在社會發展序列譜上正對應著“非穩定狀態”的頻發階段,是人口、資源、環境、效率、公平等社會矛盾的瓶頸約束最嚴重的時期,也往往是農村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各種矛盾同時存在,交織在一起,如果處理不當,將使農業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城鄉互動。城鄉關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重點關注的一條主線。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我國已進入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城鄉二元結構下的種種問題正在逐漸被破解。更加頻繁的城鄉互動,一方面加快了要素流動和資源交換,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了農村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農村受城市的影響越來越深,城市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在農村掀起波瀾。危機的爆發已經很難再有城鄉的差別,公共領域的危機傳遞將更加迅速,更加全面。

——產業聯動。產業的深度融合既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強化了產業聯動,各生產環節、產業類型、行業主體環環相扣,緊密相連,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將影響後端非農產業,非農產業也會波及前端農業產業,任何一個產業出現問題都將引發連鎖反應。這種緊密的融合提高了產業運行的複雜性,從而給風險識別和危機防控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道德風險。我國長時期注重經濟發展速度的政策導向雖然極大推動了國家發展,但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某些不道德的行為,比如以劣充優、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無良行為乃至違法犯罪行為,都可能是危機產生的導火索,甚至成為助推危機爆發和蔓延的黑手。儘管我國近年來的發展理念正在從重視數量向重視質量轉變,但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前期階段,道德風險依然是需要面對和應對的問題。當然,這種道德風險並不僅僅體現在生產廠商和生產環節,也存在於消費群體和消費環節,甚至隱藏於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方方面面。有些已經成為顯性風險,但也有一些隱性風險尚未被發現。03

3、簡短的結論

——非常態事件可能常態出現。事實上,無論是從農業產業運行來觀察,抑或是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來思考,非常態問題越來越表現出常態化特徵。最近幾年,農業農村領域的非常態事件越來越呈頻發態勢。——危機對產業影響有多元性。新冠肺炎疫情對一二三產業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疫情對三產的影響正在持續;二產可在疫情過後延長工時工期最大限度恢復產能,彌補損失;而於一產,畜禽業有生命週期,一旦中斷引發連環反應,產業受損不可彌補,種植業有季節性,農時延誤,影響全年。——危機問題能夠相互傳導演變。任何一個領域出現危機問題,不及時應對或應對不當都會向外蔓延擴散,造成全面影響。公共衛生安全問題處理不好,可演變為經濟問題;經濟問題處理不好,可演變為社會問題。——非常態要求強化危機管理。非常態問題常態化出現,凸顯出危機管理的極端重要性。要著手構建和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機制,提升相關職能部門的危機管理能力。

三 努力確保農業農村經濟健康運行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是必然的。對此,不僅要有短期的應對之策,更要強化有利於農業農村經濟健康運行的危機管理體制和機制。

01

1、從近期來看

——強化流通管理。當前首要任務是保障貨暢其流,暢通綠色通道,實現供需對接,並嚴控打擊哄抬菜價、肉價行為,保障市場供給。嚴格貫徹農業農村部三個“不得”要求:不得攔截仔畜雛禽及種畜禽運輸車輛,滿足養殖場補欄等生產需求;不得攔截飼料運輸車輛,滿足畜禽養殖的飼料需求;不得攔截畜產品運輸車輛,防止出現“賣難”和“斷供”現象。推動將商品畜禽、禽蛋、生鮮乳等運輸車輛納入重要物資供應綠色通道,協調辦理交通通行證,解決運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畜產品運得出生產一線、運得到消費一線。同時,建立防疫時期的應時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解決滯銷問題。——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

根據農業農村部官方信息,2019年秋冬季以來,各地按照穩產保供的要求,積極發展南方露地蔬菜和北方設施蔬菜。從目前生產看,預計全國冬春蔬菜在田面積8400多萬畝,產量1.7億噸,均比上年同期增長2%左右,當前防控疫情保障“菜籃子”供應有堅實保障。在此基礎上,要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民合作社和企業的作用,通過及時瞭解主要農產品供求信息,合理安排蔬菜、畜禽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持正常生產秩序,確保“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當地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對生產計劃的指導,提供技術服務,及時解決瓶頸問題。——抓好春耕春播工作。做好春耕備耕,不誤農時,強化田間管理,確保全年農業再奪豐收的好基礎。重點保障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物資供應運輸,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相關農業企業的復工對接工作,確保春耕備耕期間農資質量可靠、市場穩定、運輸順暢。加強柴油調配儲備,全力做好農機備耕,做好人員準備和物資儲備。鼓勵各村統籌安排,可採用人員分散的方式展開春耕種植。同時,為減少疫病傳染可能,應儘量避免人員聚集,因此要減少面對面的農技培訓,從線下培訓轉為線上培訓。藉助網絡授課平臺、微信、QQ、短信等方式,實行線上輔導,強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線上培訓,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能。

深度分析(张红宇等)||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几何?

——穩妥有序推動農民工返程務工。外出務工事關農民生計生活,各地企業復工復產的同時,要做好農民工返程的防疫工作。加強農民工防疫宣傳,發揮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等作用,廣泛開展應對疫情政策措施宣傳講解,引導農民工科學防控,降低感染和傳播風險。引導農民工合理安排返城返崗時間,避免節後盲目外出。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有效對接。農民工輸出地及時跟蹤主要輸入地疫情變化,做好主要輸入地企業用工、復工、交通、疫情等信息的集中發佈。農民工輸入地要加強企業用工情況監測,加強有組織對接服務。充分利用交通運輸部提出的“疫情防控期間地方政府組織的農民工返崗包車可免費通行高速公路”舉措,條件允許的地區可由相關部門為農民工群體提供包車服務。

——支持企業按時發放農民工工資。通過減免企業房租、降低擔保費率、延期繳納稅款、返還失業保險費、增加就業補貼等方式幫扶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渡過難關。按照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的要求,加強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的勞動用工指導和服務,促進企業保持正常生產經營秩序,依法依規處理農民工因疫情不能提供正常勞動情況下勞動關係問題。對於因隔離、留觀、治療或政府採取緊急措施導致農民工暫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不得解除勞動合同或退回勞務派遣工。02

2、從遠期來看

——強化農產品生產保障能力建設。農業各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是防範和應對農業危機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加快發展和提高農業各產業是農業危機管理的首要任務。種植業要重點要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嚴守耕地紅線,加快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農產品優進優出、引進來走出去齊頭並進。畜牧業要進一步加大生豬生產力度,推進新建豬場建設,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和積極帶動中小養豬場(戶)並重發展,增加豬肉供應。支持畜禽養殖企業與屠宰加工企業按訂單收購加工,及時有效補足市場供需缺口。

——強化農產品供給鏈建設。加強信息溝通,積極協調產區和銷區構建穩定的對接關係。加強主體建設,重點支持三類主體:一是簽訂長期農產品採購協議、發展訂單農業的農產品流通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向生產環節、銷售環節延伸產業鏈條,實現“銷+產”或“產+銷”一體化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是農產品流通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參股控股、兼併收購等多種方式形成產銷優勢互補、風險利益共擔共享的股權投資合作企業。加強農產品流通應急綠色通道建設,減少重大危機發生對農產品產地和銷地相互銜接的影響。進一步強化農業保險及風險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彌補生產者的各種風險損失。——強化重要農產品儲備能力。做好基本農產品儲備工作,在數量上要有保障。同時,重要農產品的儲備能力建設要和生產能力、產品供應、消費需求相適應,不能簡單理解為增加儲備量,要綜合考慮儲存成本、管理成本和社會效益等因素,進行合理地儲備機制設計,能夠滿足出現突發情況時的產品需要。

深度分析(张红宇等)||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几何?

——下決心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制定農民收入增長計劃和實施方案,將提高農民收入作為約束性指標並確定時間表。充分發揮農業的多重功能,充分挖掘鄉村的多元價值,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總結推廣地方發展農村電商、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方面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出臺相關激勵政策,擴大農民就業門路,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在全國形成勞動力自由流動、自由就業、全面保障的就業制度。制定時間表,杜絕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儘快實現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目標。——提升農村公共衛生防疫條件。推動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和設備提擋升級,加強對鄉村醫生隊伍的人才培養和人才輸入,支持鄉村醫生申請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制定更優惠的政策引導並鼓勵本專科及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和城市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到農村服務,或通過城鄉醫院對口幫扶,輪流下派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到邊遠山區衛生院工作,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公共衛生防疫知識和防疫能力。同時,堅定不移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抓緊完成鄉村生活垃圾、汙水集中治理和農村“廁所革命”三項“硬任務”,全面整治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為提升農村公共衛生條件奠定堅實基礎。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建設。鄉村治理事關農村的穩定與發展,要加強鄉村治理能力建設。充分調動發揮黨員幹部在村莊治理過程中的帶頭作用,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利用多種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調動農戶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實現治理主體多元化,進而提高治理績效。充分依託網絡信息技術,建立更加有效、充滿活力的現代化鄉村治理新機制。可通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打造“雲黨建”平臺,將黨建工作、經濟工作、村政建設等全部納入信息平臺,並賦予村民線上參與和監督權利,實現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

03

3、從管理來看

危機不是通過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就能自行解決的,而是需要政府部門協調各方力量才能消除。因此要強化危機管理意識,構建危機管理機制,提升危機管理能力。

——強化危機管理意識。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各種風險挑戰交織在一起,制定農業政策,需要事先考慮可預期、不可預期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經濟社會發展風險、社會風險問題,防範於未然的危機管理意識不可或缺。農業重大突發事件和危機的爆發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管理不僅體現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等常態管理上,還要體現在對農業危機和重大突發事件的非常態管理上。既要考慮中長期重大政策,也要思考短期應對之策,確保危機顯現時,能有足夠迅速的反應機制。

——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危機管理重在預防,作為控制潛在危機花費最少、最簡便的辦法,避免危機顯然是最好的危機管理。加強預防的關鍵在於做好對危機的監測。如一些重大自然災害,甚至重大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等,都可以進行有效的監測。如果發現有發生危機的跡象,應立即採取措施,如一些社會危機和經濟危機可以有效化解;不能制止的,要儘量把損失降到最小。因此,預防是應對危機最有效的辦法。——建立危機管理機制。有些危機的發生難以避免,具有突發性,要想有效地應對危機,就必須建立完備的危機管理機制。一個完備的危機管理機制大體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統一的協調指揮機構,及時有效的反應機制,暢通的信息輸送網絡,充足的物資儲備體系,成熟的科技研發支撐,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這六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在建設時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在危機管理機制運作時又缺一不可。只有有了完備的危機管理機制,應對危機就有了強有力的保障。——建立危機發布機制。在危機發生時向社會提供真實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體的社會責任,也是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發佈準確和及時的信息,確保公民的知情權,可以有效防止社會恐慌,是戰勝危機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危機管理很重要的方面。危機發布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信息的收集、分析、發佈、反饋。從層次上講,應建立中央、省、地、縣、鄉鎮五級信息網絡體系,以保證信息的全面、暢通。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建立強制性的信息報告制度,確保有效地發佈信息。
——建立危機管理基金。危機管理事關重大,應對危機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一方面,在處理危機時要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還要根據農業的特點對受損行業給予必要的補助。如染疫動物捕殺後,要給予農牧民以合理的經濟補償;農業環境受到嚴重汙染,給農民生命、農業生產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和損失時也要給予必要的經濟補助。為了保證應對危機時有充足的經費開支,應建立危機管理基金。危機管理基金主要靠國家財政撥款,納入財政預算,滾動使用,同時也通過民間捐贈來籌集。基金的管理應公開透明,定期接受審計監督,同時可以把基金中的部分資金用於無風險的投資,以擴大基金的規模。另外,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也要同農業危機相結合。——強化危機人才儲備。人是應對危機最核心、最關鍵的因素。任何危機發生的時候,也是各方面條件比較艱苦的時候。這時需要業務熟悉,能夠迅速有效處理各種複雜情況的專職隊伍和專業人才,同時要求這些專職人員勇於奉獻、敢於負責、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在危機沒有發生的時候,就要著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重點抓好專職隊伍的培訓、演習,要為專業技術人員和指揮管理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同時還要加強這支隊伍和人才的裝備建設,如配備必要的裝備、應對危機的工具等。在此基礎上,要加強社會公眾特別是農民應對農業危機的宣傳和訓練,以提高他們的危機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