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新房,建兔舍,東平黃河灘區殘疾貧困戶要當致富帶頭人

除夕夜,劉運科比往年多喝了兩杯。他說今年家裡有兩大喜事。一是從黃河灘區的破舊房搬進了新樓房;二是6萬隻存欄量大型兔舍即將建成。

搬新房,建兔舍,东平黄河滩区残疾贫困户要当致富带头人

今年49歲的劉運科是東平縣戴廟振西辛村人。劉運科做得一手好菜,2008年闖蕩廣東,做了6年的廚師長。妻子鄭繼紅跟著在飯店打工,那時兩人的收入每月超過一萬元。

天有不測風雲,2013年劉運科因為腦梗落了殘疾,不僅沒有了收入,還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劉運科家因病致了貧。

西辛村距離黃河只有一里路,彎彎曲曲的黃河河道像是把整個村子都包裹了進去。上世紀80年代之前,村裡幾乎每三四年就要遭受一次洪災。“每晚聽著黃河水聲入睡,一到夏天下大雨時就格外緊張。”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黃河灘區的真實寫照。戴廟鎮副鎮長齊道功介紹,黃河灘區沙化地多,農作物比周邊地方少三分之一的產量;墊房臺成本太高,墊房臺的錢甚至超過了蓋新房的錢。房臺高低不平,進地排車都費勁;“東防清(大清河),西防黃,一到汛期兩頭忙”,戴廟鎮成為大清河和黃河的“夾層餅”,嚴峻的防汛形勢也是黃河灘區群眾貧困的原因之一。搬離灘區,安居樂業,成為群眾的期盼和夢想。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債’就是我們艱難生活的寫照,老房子墊了6米多高的房臺,在廣東掙的錢都花在墊臺蓋房上了。”劉運科說。

為了讓群眾徹底告別黃河灘區,2018年4月,東平縣戴廟鎮黃河灘區遷建工程新時代家苑項目建設啟動。歷時一年半,2019年10月26日,戴廟鎮黃河灘區範圍的7個行政村4038人喜遷新居。如今,舊房全部拆除,土地復墾工作正在進行,灘區群眾擺脫水患侵襲,步入康莊大道。

新社區選在鎮政府駐地,距離鎮政府約1000米,緊鄰220國道,交通便利。距離東平縣第三人民醫院約800米,距離鎮中心小學約500米,教育、醫療條件優越,既解決了灘區群眾脫貧遷建的難題又為鄉村振興和小城鎮建設注入了活力。

黨群服務中心、商業樓、充電樁、建身器材等公共設施和良好的居住環境,為群眾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特別是在社區外同步規劃的服裝加工園,為解決群眾就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住上新樓房,花了多少錢?劉運科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劉運科有一兒一女,家裡四口人享受搬遷政策。每個人3.49萬的補貼,老房子評估了11.2萬元,家裡的兔舍評估了10.2萬元。一共享受35.36萬元的政策。劉運科要了兩套房子,一套3樓的80平方米,一套四樓的120平方米,共花了34.64萬元,還餘下了7200元。“我們先住著小房子,大房子準備留給兒子結婚用。”儘管小兒子只有15歲,劉運科還是做起了長遠打算。

落下殘疾後,劉運科不能再外出打工,開始在老家尋找出路。2015年初,劉運科開始在家裡養兔子。從6只兔子起步,養到近千隻兔子。劉運科不但成功脫貧,還有了一定收入。但是灘區路窄走不開卡車,運輸是大問題,很難形成規模。

如今,戴廟鎮幫助劉運科在新區租了34畝地,新建6萬隻存欄量大型兔舍,交通便利,再也不怕運輸難了。“初步和梁山縣的一家企業達成收購協議,走訂單式養殖模式。我還要成立殘疾人就業基地,帶著20名殘疾人大幹一場,帶領他們走上致富路。”劉運科信心滿滿。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姜言明 曹儒峰 通訊員 蘇本善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