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燕青有哪些才能,又有哪些優良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小姐姐愛歷史


浪子燕青是《水滸傳》小說當中的一個人物形象之一。

《水滸傳》中燕青有哪些才能呢?

燕青的才能之一:相撲術天下第一。按《水滸傳》原作小說的描述,燕青曾經依靠天下無雙的相撲術打敗了“擎天柱”任原。

燕青的才能之二:弩(弓)箭述高超。在玉麒麟盧俊義落難的時候,同樣燕青依靠自己練就的射箭術,射殺公差救了盧俊義的性命。

燕青的才能之三:聰明乖巧,有急計。某一次,在盧俊義率領梁山軍隊平定王慶、田虎的時候。燕青獻一計策給盧俊義讓盧俊義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結果,燕青的計策又一次救了盧俊義的性命。

此外,燕青還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就連一代名妓李師師都為燕青的才藝所傾倒。然後央視版《水滸傳》電視劇把此事加以改動渲染,說李師師和燕青最後雙雙私奔了!

《水滸傳》中燕青有哪些優良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呢?筆者個人觀點認為,浪子燕青的下列優良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其一是忠心。按《水滸傳》原作小說的描述,燕青做事有始有終。燕青既忠心於梁山的事業,也忠心於主人盧俊義。

其二是低調。燕青為人處世非常低調。燕青加盟梁山團隊時間不長。但是燕青卻是梁山三十六位天罡之一。另外,燕青能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燕青還能管住脾氣火爆的李逵。

其三是燕青知道急流勇退。在梁山軍隊徵遼平方臘得勝回來之後,燕青沒有跟隨宋江等人進京接受朝廷的封賞,而是選擇了急流勇退歸隱山林。燕青在臨行之前,還特地前去勸喻老主人盧俊義,可惜的是盧俊義不聽勸。結果盧俊義就悲劇了。


騎蝸牛走高速


一,燕青的才能



1、武藝超群:一則,“浪子”燕青,位列天罡星第三十六位——天巧星,可見武功不一般。梁山泊的排位雖然不是絕對按武力值排名,但這個成分較大,就是憑本事吃飯的地方;二則,燕青智撲“擎天柱”任原,弩殺董超,薛霸也是很有力的說明,不必重複。



2、多才多藝:精吹彈唱舞,能拆白道字,懂幾省方言等。這當然和他自幼父母雙亡,浪蕩江湖有關。

總之,燕青就是一個妥妥的全能藝人。而且,相貌俊美,如果當到現在,那肯定是一位明星呢!

二,優良品質



1、忠勇。燕青無論對盧俊義,還是對梁山,都堪稱忠勇——盧俊義對燕青有知遇之恩。無論盧員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燕青都不離不棄,相隨左右,;對梁山一眾,包括宋江,李逵等,他都以誠相待,沒有包藏禍心,沒有隻想自己,而是一心為梁山著想,該出手時就出手。為他點贊!



2、機智。燕青久在江湖流浪,百伶百俐,對人對事看的很透,道頭知尾,頗能急中生智。這一點,從他到梁山泊報信救盧俊義,到東京打探消息等都可看出。



3、豁達。或許這一點在前面的章節裡體現的不明顯。但自從燕青在雙林鎮遇到故交舊友許貫忠後,對那時的時局看的更加透徹。縱然有軍功在身,也毅然全身而退,實在高明!連盧員外都看不透,做不到!

以上三點,就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優秀品質。

或許我說的並不全面,敬請各位老師指正!


登攀


燕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角色,他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學習,還得以《水滸傳》的文本來說話。題主在出題說明中提到,浪子燕青是《水滸傳》中少數有好結局的梁山好漢,這種講法本身就脫離了《水滸傳》,施耐庵筆下的浪子燕青與所有的梁山好漢一樣,到梁山好漢排座次完成大聚義之後便沒了下文,《水滸傳》並沒有寫到燕青的結局。所謂燕青的結局,是續書《徵四寇》寫的,不能做《水滸傳》來讀。

那麼,《水滸傳》中的燕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究竟值不值得我們學習呢?

燕青原本就是“一丈青”

《水滸傳》中的燕青是有藍本故事的,《大宋宣和遺事》中,有“浪子燕青”,《宋江三十六人贊》中也有此人,綽號還是“浪子”。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浪子燕青有四句贊詩,是這樣寫的:“平康巷陌,豈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一丈青”到底是什麼意思,很令人費解,尤其是施耐庵把這三個字當做了扈三孃的綽號。而且,燕青的“一丈青”又與太行春色扯到了一起,就讓人不知何意了。

《大宋宣和遺事》中,燕青的故事其實是參與了石碣村鐵天王晁蓋組織的智取生辰綱行動,這次行動總共九人,其他六人是吳學究、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七,還有一個挑酒擔子的花約,但是,花約並沒有跟隨晁蓋上梁山。晁蓋劫取生辰綱之後,便在宋江的通風報信後上了梁山。這件事做得太大,晁蓋擔心朝廷官軍緝捕,便邀請此前在太行山落草的楊志、林沖、關勝、孫立、王雄、花榮、張青、徐寧、李應、穆橫、李進義這十二人到梁山聚義。

那麼,龔開筆下的燕青卻是與太行山有關,這其中恐怕是晁蓋約集太行山十二兄弟時,燕青做了信使的緣故吧。一丈青其實是一種首飾,古代男子戴首飾很普遍,比如,《水滸傳》中的蔡慶常戴一枝花,所以,他的綽號就是“一枝花”。

但是,《大宋宣和遺事》中也有一個叫張橫的人,他的綽號卻是“一丈青”。以龔開的贊詩看,太行春色,有一丈青,應當講的是一種毒蛇。我想,一丈青大概就應當指的是大約有一丈長的青色毒蛇。而作為首飾,做成了這種蛇的模樣。這種首飾一頭較尖,一頭可做挖耳,豈不是更蛇很相似嗎?

所以說,燕青在原型故事中,大概就是一個有點毒辣的人。不僅毒辣,而且還真是一個“浪子”,否則他怎麼會參與到生辰綱的劫案中呢?同時,龔開以蛇狀之,說明此人很靈巧。這就與《水滸傳》中的燕青對上號了。

施耐庵筆下的燕青,故事做了非常大的改寫,但卻保留了其“一丈青”的特質,說他是一個“百伶百俐”之人,因而,此人上應天巧星。燕青勉強擠進三十六天罡行列,若非續書如此誇大於他,恐怕這樣的排位也給人以仰仗副寨主盧俊義的嫌疑。其實,《水滸傳》排位不存在打壓誰、抬舉誰、拉攏誰的陰謀。燕青的原型故事就是說他如蛇一般靈巧,天巧星非他莫屬。而天巧星在三十六天罡星中本身就排在第三十六位。

因為燕青是《水滸傳》中正牌的“一丈青”,所以,施耐庵便著意把他寫成了“浪子”。

燕青能“浪”到什麼程度

《水滸傳》第六十回書中,燕青出場,本回答結合容與堂本、貫華堂本兩個版本《水滸傳》來分析一番燕青這個人。

卻說盧俊義中了吳用的圈套,準備前往東南巽方燒香避禍,臨行之前交代家中事務,便在解庫廳召集各大管家開會。此時,燕青出場。盧府十分有錢,偌大的家業,手底下的管家竟然要分成兩行站立。燕青站在了大管家李固的右邊,說明他是盧俊義手下第一大管家。然而,書中交代,李固才是主管盧府財富的頭號人物,燕青則是幾乎整天不著家,在郊外落生射殺蟲蟻;或者賽錦標社,出入風月場。那麼,他又為何能夠得到盧俊義的如此信任與重用呢?

盧俊義的一句話暴露了燕青的身份。當時,盧員外召集管家開會,大概人都到得差不多了,盧俊義掃視了一遍,忽然叫了一聲:“怎生不見我那一個人?”

不知列位看官讀到這一句時,是否會小小的起一點點雞皮疙瘩。那麼,盧員外的這句詢問,到底表明燕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書中寫道:

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紀;三牙掩口髭鬚,十分腰細膀闊,戴一頂木瓜心攢頭巾,穿一領銀絲紗團領白衫,系一條蜘蛛斑紅線壓腰,著一雙土黃皮油膀夾靴;腦後一對挨獸金環,鬢畔斜簪四季花朵。這人是北京土居人氏,自小父母雙亡,盧員外家中養得他大。為見他一身雪練也似白肉,盧員外叫一個高手匠人與他卻了這身遍體花繡,卻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

這一段描寫,兩個版本的《水滸傳》是一致的,容與堂本在這段描寫後面,還來了一首沁園春詞,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伊州古調,唱出遶梁聲,果然是藝苑專精,風月叢中第一名。聽鼓板喧雲,笙聲嘹亮,暢敘幽情。”

這些描述,都與盧俊義的那聲叫喚相照應,此人是勾欄瓦舍、風月場上的專精、第一名。這難道不就是“浪子”麼?儘管有讀者想把安在燕青頭上的“浪子”美化、曲解,但“浪子”畢竟就是“浪子”,否則,為何有“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話呢?

燕青還不是一般的浪子,從那段描寫來看,此人很女性化,也難怪盧俊義的那聲叫喚能讓人起雞皮疙瘩了——燕青其實就是盧俊義的孌童。

這樣的燕青,能學嗎?

燕青的武藝到底如何

續書《徵四寇》把燕青寫成了相撲高手,拳腳專家,本事一等一的好。遺憾的是,《水滸傳》中可沒這麼寫。

《水滸傳》中燕青的功夫究竟如何,先要釐清一個問題,就是盧俊義是不是他的武功師父。燕青自己曾說:“小人靠主人福廕,學得些個棒法在身。”這句話道明瞭盧俊義並沒有親手教燕青的武功,而且,還說自己只學些個棒法在身。燕青此言是不是謙虛呢?其實沒有,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不是小乙說嘴,幫著主人去走一遭,路上便有些個草寇出來,小人也敢發落的三五十個開去”。燕青果真能夠做到這一點嗎?

且說盧俊義被叛充軍,押解途中,董超薛霸又要害他。一路跟隨的燕青在危急之中,兩支弩箭射殺了這兩個惡差,救下了盧俊義。燕青的弩箭功夫確實算得上梁山第一,但施耐庵卻認為,燕青的弩箭主要是用於郊外落生,射殺蟲蟻的,殺敵還得是花榮的弓箭厲害。所以,燕青只說自己的棒法,沒敢誇口自己弩箭。

救下了盧俊義,燕青揹著主人逃命,到了一個村子裡,燕青為找下飯菜,便拿著弩子去射蟲蟻。沒想到,村裡的社長告密,一兩百個公人又將盧員外搶了去。燕小乙無奈,只得往梁山報信。

途中,燕青為解飢餓,射落了一隻喜鵲。小乙哥前去尋找喜鵲時,卻遇到了石秀、楊雄。燕青一見這兩人揹著包袱,便要搶來做盤纏。於是,便從背後偷襲,一拳將石秀打翻。卻待要襲擊楊雄,反倒被病關索手起棒落打翻在地。

楊雄的棒法很厲害,反應也非常迅速,燕青本來站著上風,卻反被一棒打翻。這其中固然有飢餓的原因,但還是說明,燕小乙對付三五十個以上的強人,恐怕夠嗆。

上了梁山之後,燕小乙再也沒有顯示出高超的武藝。活捉史文恭的時候,書中暗寫一人一杆棒打向史文恭戰馬的馬腳。估計此人應當就是燕小乙,當時只有盧俊義帶著他在此埋伏,盧俊義用的卻是朴刀。

從燕青的表現看,他的武功有兩個強項,一是弓弩,梁山第一,甚至《水滸傳》第一沒有疑問。另外就是棒法,小乙哥的棒法應當也很不錯,但若是與林沖這等使棒高手比,恐怕就遠遠不夠了。最多,小乙哥的棒法可以接近楊雄罷了。

《徵四寇》把燕青武功拔高,評書更加予以渲染,這都沒問題,小說演義而已。不過,若講《水滸傳》,燕青的武功沒有那麼玄乎。因為,他本來就不是以武功見長的,乃勾欄瓦舍風月場上的狀元而已。

燕小乙為何得盧員外如此信任

上文講到,燕青乃盧俊義的孌童,因而得到盧俊義的信任。不過,這種信任並不靠得住,玩物而已。燕小乙之所以在盧俊義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大概與盧俊義的家財有關。

書中說,盧俊義是河北三絕,其中,財富就是一絕,恐怕是大名府首富。奇怪的是,梁山河北籍老鄉並不知道大名府有此財主。每年為生辰綱頭疼的梁中書也不知道他的眼皮下,竟然藏著這樣一個大戶。倘若梁中書知道有這麼個富甲河北的大財主,恐怕早就搜刮上門了。

更為奇怪的是,書中說,盧俊義的家財並非自己打拼而來,是祖上積福,他不過是坐享其成罷了。幾代人如此富有,難道一點名聲都沒有?當然,大名府龍華寺的大圓和尚知道河北有個玉麒麟,但只說他是“玉麒麟”而已。金聖嘆一語道破其中奧秘,“玉麒麟”就是一匹戰馬。因而,大圓和尚的嘴裡,並沒有說此人富甲一方。大圓和尚這麼說,實際上就是《水滸傳》請盧俊義的原因,並非是這個人很厲害,而是“玉麒麟”很厲害,要制服照夜玉獅子,只有請玉麒麟前來。

書中同樣沒有交代清楚盧家做何經營,不像柴進、李應、扈三孃家那樣,財路來得很明白。盧員外的財富來歷大有問題,這才是吳用敢於給他算假八字,然後嚇唬盧俊義,輕易讓他上當的原因。那麼,盧員外的財富到底來自哪裡呢?

有人說,《水滸傳》中講到的梁中書生辰綱被劫過兩次,第二次是晁蓋他們乾的,第一次有可能是盧俊義做的案。這種講法書中沒有任何依據,但卻很有道理。因為,《大宋宣和遺事》中,燕青的原型人物就是晁蓋劫案中的一員。施耐庵是不是就此暗示了這件事情呢?看來,讀《水滸傳》還不能僅讀《水滸傳》,書中故事人物的來龍去脈似乎也是一種暗示。從吳用算命之後盧俊義的表現來看,第一次生辰綱案疑似與盧俊義有關。

不過,即便是盧員外劫取了生辰綱,也不過十萬貫而已,尚不足以成為河北鉅富。那麼,盧員外還有其他發財的路子嗎?

這就是關係到燕青的事情了。燕小乙學藝,都是盧俊義花的銀子,主要以風月場的本事為培訓重點。燕小乙“亦是說的諸路鄉談,省的諸行百藝的市語”,這是什麼意思呢?燕青原本就是盧員外的孌童,而且,專門負責在大名府幹這個營生,涉嫌孌童買賣,生意做得很大,涉及諸路諸行。北宋時期人口買賣合法,但若是買賣十歲以下的孩童,則是重罪,有殺頭的危險。這也是盧俊義懼怕吳用的算命,懼怕梁山揭了他的老底的原因。

燕青是撈錢的,李固是管錢的,所以,燕小乙便在李固的上首站立了。李固大概為此很有點不滿,盧俊義被梁山軟禁期間,便將燕小乙趕出了盧府。小乙哥不是能打三五十個強人嗎?為何不敢跟李固放對?招呼手下打他丫的,李固肯定不是對手。

小乙哥非但不敢動手,出了盧府之後連城裡都不敢呆,跑到城外做了叫花子。到城外是為了等待盧俊義以便報信。但是,“省得諸路鄉談”的小乙哥難道在城外就沒有朋友嗎?但他不敢露面,幹了違法的買賣,除了躲藏外,還能夠去投奔黑道上的朋友嗎?

燕青就是這樣的“浪子”,能學嗎?同樣,燕青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與梁山好漢一起“還道”了。梁山好漢原本都是妖魔,在宋江從還道村回山前,所作所為都與“妖魔”二字相關。燕青是後來上山的,上山前的行為就是“妖魔”,他的還道,其實就是“浪子回頭”。如果必定要向燕青學習,“知錯即改”倒有可學之處。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書中,燕青一出場,就是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通才”。且看作者是怎麼描繪他的:

但見他一身雪練也似白肉,盧員外叫一個高手匠人與他卻了這身遍體花繡,卻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若賽錦體,由你是誰,都輸與他。不止一身好花繡,更兼吹得彈得,唱得舞得,拆白道字,頂真續麻,無有不能,無有不會;亦是說得諸路鄉談,省得諸行百藝的市語。更且一身本事,無人比得,拿著一張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並不放空,箭到物落;晚間入城,少殺也有百十蟲蟻。若賽錦標社,那裡利物管取都是他的。亦且此人百伶百俐,道頭知尾。


趙王文卓


1、水滸傳對燕青的描寫:唇若塗朱,睛如點漆,面似堆瓊。有出人英武,凌雲志氣,資稟聰明。儀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誇能。益州古調,唱出繞樑聲,果然是藝苑專精,風月叢中第一名。說明燕青面貌出眾而且多才多藝。

2、燕青是個雅人,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與一代名妓李師師琴簫和奏,玉佩齊鳴,黃鶯對囀。師師不住聲喝彩:“哥哥原來恁地吹得好簫!”宋徽宗聽了,青睞有加,“命叫再唱”。燕青以一不速之客,僅憑几分才藝,讓二人喝彩,水平之高,自不待言。

3、燕青忠心,義氣,燕青感恩,為了報答盧俊義的養育之恩,當盧俊義被押進牢房之後,本身要靠乞討度日的燕青,要來了參羹冷炙也捨不得自己吃,還想到要給盧俊義留下來。盧俊義被押上路之後,燕青就一直跟定了,最後射死兩個公人,救了盧俊義一命。

4、燕青的理性很強,辦事情條理清楚、處置有度。見李師師是為了通過她見到皇帝,見到皇帝通過給自己求得赦免令而說清楚梁山的情況,讓皇帝心中有數,同時去見宿太尉,把希望宿太尉前去招安的意思傳達給他,是因為招安一定要有一個合適的人去實施這項工作。

5、燕青能夠善用計謀,考慮事情比較周全。當盧俊義等得破奚勝六花陣,王慶差偽都督杜領十二員將佐,兵馬二萬,前來救援的時候,燕青勸盧俊義不要出戰,勸說未果的時候,他要了五百人的隊伍,去給盧俊義的戰鬥不聲不響的作了補救。幸得燕青伐木搭橋,盧俊義的軍士得以渡河,救了二萬人的性命。

6、燕青的見識長遠,征討方臘結束後,燕青勸盧俊義“私去隱跡埋名,尋個僻淨去處,以終天年。”盧俊義仍然聽不進去,沒奈何燕青只能獨自功成身退了。作者末了的感嘆“若燕青,可謂知進退存亡之機矣”,是對燕青最巧妙最中肯的稱讚。


山中雪間一枝梅


老陳來回答:

《水滸傳》書中,燕青一出場,就是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通才”。且看作者是怎麼描繪他的:

但見他一身雪練也似白肉,盧員外叫一個高手匠人與他卻了這身遍體花繡,卻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若賽錦體,由你是誰,都輸與他。不止一身好花繡,更兼吹得彈得,唱得舞得,拆白道字,頂真續麻,無有不能,無有不會;亦是說得諸路鄉談,省得諸行百藝的市語。更且一身本事,無人比得,拿著一張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並不放空,箭到物落;晚間入城,少殺也有百十蟲蟻。若賽錦標社,那裡利物管取都是他的。亦且此人百伶百俐,道頭知尾。

後半部中,最出彩的人物,當屬天巧星浪子燕青燕小乙。特別是那句“吹得彈得,唱得舞得,拆白道字,頂真續麻,無有不能,無有不會”還有那句“百伶百俐,道頭知尾”--這活脫脫就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嘛!

而且,通過讀後邊的故事,我們發現,這小乙哥不僅多才多藝,而且百伶百俐,做事很讓人放心。所以,作為一個身份低微的小跟班,他能那麼快獲得他人的信任,從而成功躋身三十六天罡領導陣營。

這樣的人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書中沒有交代。但我們可以從燕青說話、做事的一些細節中,去揣摩、探討這些優秀品質的養成。


1、仁義和忠誠

讀燕青出場時的那一段讚語,很多人會想起作者在全書開篇時,描寫青年高俅的那句話:

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亦胡亂學詩書詞賦。

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一樣興趣廣泛,一樣多才多藝,可為啥高俅就讓人喜歡不起來?因為作者又說了:

(高俅)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

而燕青則不然。這小乙哥一出場,就讓人看到了他的仁義和忠誠。話說盧俊義被吳用忽悠,執意要去泰安州“避禍”。作為家僕的燕青聽說此事後,上前勸阻道:

“主人在上,須聽小乙愚言:這一條路,去山東泰安州,正打梁山泊邊過。近年泊內是宋江一夥強人在那裡打家劫舍,官兵捕盜,近他不得。主人要去燒香,等太平了去。休言夜來那個算命的胡講。倒敢是梁山泊歹人,假裝陰陽人來煽惑主人。小乙可惜夜來不在家裡;若在家時,三言兩語,盤倒那先生,倒敢有場好笑!”

這是燕青出場後,第一次開口說話。這番話,頗有見識。盧俊義不聽,執意要去。燕青又說了:

“小人靠主人福廕,學得些個棒法在身。不是小乙說嘴,幫著主人去走一遭,路上便有些個草寇出來,小人也敢發落得三五十個開去。留下李都管看家,小人伏侍主人走一遭。”

這番話,不僅有見識,而且表明願與主人共擔風險,更顯得有情有義。這與管家李固拒絕隨主人同往的態度相比,更顯得彌足珍貴,令人感動。

難怪金聖嘆剛讀到此處,便感嘆道:絕世妙人,絕世妙語,若真有之,真乃絕世妙事;今即無之,亦是絕世妙文。

2、堅守道德底線

可是,固執的盧俊義最終還是帶走了李固,把燕青留在家裡。之後,盧俊義就入了吳用的圈套。先是自己被虜上梁山,管家李固又下山回家,誣告主人在梁山落草。

等盧俊義下山,回到大名府時,燕青已經被趕出盧家,沿街乞討。他見了主人,詳細稟明瞭家裡的變故,說道:

“因為深知主人必不落草,故此忍這殘喘,在這裡候見主人一面。”

金聖嘆讀書至此,不禁感嘆道:只二十餘字,已抵一篇豫讓列傳矣。讀此語時,正值寒科深更,燈昏酒盡,無可如何,因拍桌起立,浩嘆一聲,開門視天,雲黑如磨也。

用戰國時的死士豫讓來形容燕青,可見其忠義之感人!不僅如此,燕青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若主人果自山泊裡來,可聽小乙言語,再回梁山泊去,別做個商議。若入城中,必中圈套!”

可惜,盧俊義不聽,非要回家,結果被聞訊而來的官兵捉拿。

被誤解的燕青不離不棄,忍著飢寒危險,不斷尋找機會,才有了後邊“放冷箭燕青救主”的精彩故事。燕青的忠義,備受讀者讚賞。

而他的這份忠義,更像是一份對主人的敬畏。同是盧家下人,燕青與李固的區別,就在於有無敬畏。這,也是燕青與高俅的本質區別。

守住敬畏之心,是一個人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課。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畏懼,那他一定會讓他周圍的人感到不安。敬畏父母,敬畏師長,敬畏規則,敬畏法律,才能守住規矩,守住做人的底線。


3、察言觀色

燕青最讓人佩服的一點,是他察言觀色之明慧,應付自如之從容,當機立斷之果斷,操控全局之精準。

一句話,小乙哥溝通能力極強。不管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總能讓人放心。正是憑藉這樣超強的能力,燕青成為梁山招安事業的重要促成者。

你看,招安這件事兒,整個過程,從前期結識李師師,到面見徽宗表明梁山人心跡,再到計劃落成,歸順朝廷,燕青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關鍵性的作用。

能夠和李師師攀上關係,和宋徽宗表述心聲,和宿太尉對接好具體工作,燕青靠的,不光是自己的才藝,更多的是察言觀色、百伶百俐的溝通技巧。

單是在宋徽宗面前演唱的一首《減字木蘭花》,便可見他超凡脫俗的溝通能力:

聽哀告,聽哀告!賤軀流落誰知道,誰知道,極天罔地,罪惡難分顛倒。有人提出火坑中,肝膽常存忠孝,常存忠孝,有朝須把大恩人報!

一曲唱畢,又哭訴衷腸,瞬間拉近了自己和徽宗的關係,從而為梁山的歸順,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這事兒換其他梁山好漢來幹,誰能勝任?沒有。所以說,燕青無可替代。

不僅如此,從燕青和李逵的相處中,也能看出這位小乙哥超乎尋常的人際溝通水平。

李逵是個粗人,梁山上誰也管不住他。哪怕是宋江,要把他管得心服口服,也得是連訓帶罵,簡單粗暴。可燕青馴服李逵,卻顯得輕鬆得多。李逵對燕青,那是一百個服。

不光是服他的相撲實力,更服他的聰明智慧。說到家,還是燕青善解人意,善於溝通。例如,李逵因假宋江搶民女之事,誤會宋江,大鬧忠義堂,砍倒了梁山的杏黃大旗。宋江跟他解釋不通,乾脆和他立下軍令狀,以頸上人頭相賭。結果,李逵輸了,要被砍頭,不知如何是好。燕青耐心相勸,教他去忠義堂上“負荊請罪”:

“自把衣服脫了,將麻繩綁縛了,脊樑上背著一把荊枝,拜伏在忠義堂前,告道:‘由哥哥打多少。’他自然不忍下手。這個喚做負荊請罪。”李逵要面子,怕被人笑話。燕青又說:“山寨裡都是你兄弟,何人笑你?”

這才幫李逵,也幫宋江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個情節看似簡單,卻能從中看出燕青對李逵、宋江性格的精準把握,以及對人際關係的精確把控。

這樣的能力如何培養?最重要的一點,當然是多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當交往的機會到來時,要學會藏在孩子的身後,而不是衝在孩子的前頭,讓孩子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

另外,還要引導孩子在與人交往中積極地輸出自己的能量,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自身價值,優化人際關係。


4、站得高,看得遠

梁山好漢中,見識最長遠的人,也是燕青。正是因為他站得高,看得遠,才得全身而退,遠走江湖。如此高遠的眼界和見識,讓人佩服。

話說,被招安後的梁山軍馬,奉旨剿滅了方臘。回京途中,燕青來見主人盧俊義,勸他道:

“小乙自幼隨侍主人,蒙恩感德,一言難盡。今既大事已畢,欲同主人納還原受官誥,私去隱跡埋名,尋個僻淨去處,以終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

功成名就後的燕青,此時萌生了退意。但沒想到,盧俊義卻說:

“自從梁山泊歸順宋朝已來,俺弟兄們身經百戰,勤勞不易,邊塞苦楚,弟兄損折,倖存我一家二人性命。正要衣錦還鄉,圖個封妻廕子,你如何卻尋這等沒結果?”燕青笑著說:“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結果,只恐主人此去無結果耳。”盧俊義還不明白,問道:“燕青,我不曾存半點異心,朝廷如何負我?”

於是,燕青便舉了漢朝初年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例子,提醒主人,小心當權者“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無奈,盧俊義不聽。燕青只好留下一句:“既然主公不聽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又給宋江留了一封信:

“辱弟燕青百拜懇告先鋒主將麾下:自蒙收錄,多感厚恩。效死幹功,補報難盡。今自思命薄身微,不堪國家任用,情願退居山野,為一閒人。本待拜辭,恐主將義氣深重,不肯輕放,連夜潛去。今留口號四句拜辭,望乞主帥恕罪:雁序分飛自可驚,納還官誥不求榮。身邊自有君王赦,脫卻風塵過此生。”

燕青當天晚上就走了,“竟不知投何處去了”。而留下來的梁山好漢,結局大都很慘。只有離開的人,才獲得了圓滿的人生結局。

燕青,便是其中之一。功成者易,全身而退者則難。自古如此。燕青的開闊眼界、長遠見識,讓他近乎完美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作為一個出身低微的人,做到這一點,著實不易。


結語:

不但讀者愛燕京,就連施耐庵亦愛極燕青,他在書中寫道:

他雖是三十六星之末,卻機巧心靈,多見廣識,了身達命,都強似那三十五個。

這一評價,極其到位。一個人的見識、眼界,比知識更重要。

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擁有開闊眼界和廣闊見識的孩子,往往比同齡孩子更優秀。讀萬卷書,可以提升思想的深度;行萬里路,可以開闊視野的廣度。

多去經歷,多去感受,多去思考,多去體驗,永遠是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必要途徑。另外,父母的眼界、高度和思維,也決定著孩子的見識、視野和胸懷。這與物質條件無關。

燕青走了,從此隱身於江湖。隨他而去的,是梁山好漢的光輝歲月。留下的,是水滸英雄的人生智慧。


老陳談趣史


知道嗎,燕青有個比盧俊義對他還好的高人罩著……

——分享有趣和觀點 散打三國與水滸(70)

浪子燕青,在水滸傳中是個機巧機靈、文武雙全的主,從書中說他這句“百伶百俐,道頭知尾”就可得知。

武藝更不消說,曾在泰安州擂臺智撲擎天柱,手中那張弩弓更是屢建奇功。

其他那些赤膽忠心,感恩報主的事就不多說了,大家耳熟能詳。

他的人生有個轉折點,轉折點就在盧俊義出門到在梁山被擒、放回這段日子。

之前,他是個整日晃盪遊玩、連盧俊義臨出門都要特別叮囑“小乙在家,凡事向前,不可出去三瓦兩舍打鬨”的人——之前他真的是個浪子啊!

是盧俊義的受困,李固鵲巢鳩佔後把他逐出家門的那段經歷教訓了他。“將一應衣服盡行奪了,趕出城外。更兼分付一應親戚相識:但有人安著燕青在家歇的,他便舍半個傢俬,和他打官司,因此無人敢著小乙。在城中安不得身,只得來城外求乞度日”

家生變故,從人人尊寵的帥哥,淪變為野外安身的乞丐,這個落差太大了,聰明的燕小乙肯定此後是有反思的——所以之後從他的言行,我們根本看不出有哪點浪子浪行!

泰安州打擂,從開頭到結尾,都顯得有勇有謀,機智無比。

東京城勾兌李師師,更是把所有機智體現的淋漓盡致,生把個風月場中見多識廣的李花魁迷得動了凡心。但他毫不動心,有人說“這是不迷女色”的英雄行為。其實也不是。


他是個乖覺而識得利害、懂得安分的人。

從小寄人籬下的人往往都這樣,懂得看臉色和安本分。他雖然物質上不缺,但心理上還是處於卑微狀態的。

他在盧俊義面前就是。而盧俊義骨子裡也只是把他作為一個心腹下人,不是親人來對待的。從他向盧俊義報案示警,盧對他的粗暴呵斥、一腳踢翻可以看出。即使後來上了梁山、號稱是108兄弟了,他們之間這種各自為主僕的心裡定位依然存在——直到最後幾大寇打完,燕青再次忠心勸誡盧俊義見好就收、該隱退了,盧才第一次叫了他的名字,算是比較正式把他做平輩朋友看了。但他仍口口聲聲稱盧為“主人”。

這就是他的識厲害、懂安分啊!


前不久悟空上還有人提問“假如燕青和李師師私奔……如何如何”嘞。

其實提這問的人是隻顧了騷情,卻根本不瞭解燕青的為人——他永遠不會被色迷心竅,更不會去和李師師產生啥“緋聞”。

因為他識厲害、懂安分啊!李師師是當今皇帝的禁臠,若這點厲害關係他都拎不清、都敢去渾水摸魚的話,那也妄稱“百伶百俐,道頭知尾”了!試問,在職場中,你敢如此去大BOSS頭上“動土”、飛綠麼?

所以在大宋頭牌的李師師面前不動聲色,到不是他不食人間煙火,而是:第一,懂得職責;其二曉得厲害;其三他本就是個安分的人啊!

明智,就是他的優良品質嘛。


這種明智引發開來,就是施大爺說的——了身達命,都強似那三十五個。

他懂這個道理是因為有高人指點。


《水滸傳》中,劫劫奪奪、打打殺殺,一環扣一環,卻有個非常有詩意的閒章,就在第九十回徵遼歸途中,“雙林鎮燕青遇故”這一節。

這一節他遇到一位好友,一位高人……然後這位高人許貫忠就引他去了山中的家。

這真是段飄飄有仙氣的文字和環境:

貫忠攜著燕青,同到靠東向西的草廬內。推開後窗,卻臨著一溪清水,兩人就倚著窗檻坐地……童子點上燈來,閉了窗格,掇張桌子, 鋪下五六碟菜蔬,又搬出一盤雞,一盤魚,及家中藏下的兩樣山果,旋了一壺熱酒。 貫忠篩了一杯,遞與燕青道:“特地邀兄到此,村醪野菜,豈堪待客?”燕青稱謝道:“相擾卻是不當。”數杯酒後,窗外月光如晝。燕青推窗看時,又是一般情致: 雲輕風靜,月白溪清,水影山光,相映一室。燕青誇獎不已。

而且還有一番醍醐灌頂的開示,為燕青的往後指明瞭方向、埋下去了伏筆:

貫忠嘆口氣說道:“今奸邪當道,妒賢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博帶;忠良正直的,盡被牢籠陷害。小弟的念頭久灰。兄長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尋個退步。自古道:‘雕鳥盡,良弓藏。’”燕青點頭嗟嘆。 兩個說至半夜,方才歇息。

——從善如流,燕青顯然記住了許貫忠的高人點撥。為自己謀劃了一個好退路、好結局。


“了身達命,都強似那三十五個”,這才是關鍵!

然而滾滾紅塵,這世上又有幾人懂得“了身達命”、懂進知退的呢?




林武師de文散打


唇若塗朱,睛如點漆,面似堆瓊。有出人英武,凌雲志氣,資稟聰明。儀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誇能。益州古調,唱出繞樑聲,果然是藝苑專精,風月叢中第一名。聽鼓板喧雲,笙聲嘹亮,暢敘幽情。棍棒參差,揎拳飛腳,四百軍州到處驚。人都羨 英雄領袖, 浪子燕青。他拳腳相撲了得,又擅音律,吹拉彈唱無所不能,打探敵情,傳情報也是一把好手,風月叢裡,遊刃有餘。江湖路數,爛熟於心。弓箭刀槍無所不會,甚為出彩。



陸青青4


燕青吹拉彈唱,是一個時髦的文藝青年,又會相撲打彈弓,屬於能文能武,為人乖巧,能言會道,善於捕捉別人心理,他的對人忠心,和軟中有剛,為人平易沉穩不傲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歸家的綿羊


燕青是一個悟性非常高的武林大俠,他獨創的燕青拳流傳至今,多才多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