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50萬,名字取“永固之城”之意

河南省,古稱中原,省會鄭州,簡稱“豫”,與河北省相對應,河南省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作為歷史文化大省,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下轄17個省轄市,濟源1個省直管市。其中,就縣級永城市來說,人口超150萬,隸屬於河南省,由商丘市代管。在歷史上,該地區於隋朝時期建縣,名字取“永固之城”之意,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河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50萬,名字取“永固之城”之意


永城,河南省商丘市代管縣級市。在地理位置上,永城位於河南和安徽兩省交界處,經緯度為東經115°58′~116°39′,北緯33°42′~34°18′之間,市境的北、東、南及西南部分別與安徽省的碭山縣、蕭縣、淮北市相山區、濉溪縣、渦陽縣、亳州市譙城區毗鄰,西部和西北部與河南省的夏邑縣緣連,也即該縣級市地處河南、安徽兩省的交界處。縣級永城市長72公里;寬達62.25公里,總面積為2020平方公里。就縣級永城市的歷史來說,早在西周時期,該地區分屬宋國和焦國。春秋時期,今河南省永城市一帶分屬宋國和楚國。到了戰國時期,宋國滅亡後,該地區分屬楚國和魏國。


河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50萬,名字取“永固之城”之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秦朝設立碭縣(今芒山鎮),屬碭郡,芒縣(今陳集鎮劉寨村南)、酇縣(今酇城鎮)屬泗水郡。西漢建立後,今商丘市永城市一帶有芒縣、酇縣、敬丘侯國(今太丘鎮)、建成侯國(今侯嶺鄉二郎廟湖),屬沛國譙郡,而北部碭縣一部(今芒山鎮)歸梁國所有。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永城市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彼時,該地區設立的臨睢、太丘、建平、酇縣屬譙郡,碭縣屬梁國。西晉建立後,臨睢、太丘、建平三縣併入酇縣,屬豫州譙國,碭縣併入下邑(今碭山縣),仍在梁國(亦稱梁郡)境內。南北朝時期,今縣級永城市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河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50萬,名字取“永固之城”之意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再次設立酇縣,屬譙郡。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楊廣這位皇帝在位時,割彭城、睢陽二郡之地設立永城縣,治所在馬甫城(今西城區)東北3裡。芒碭山以北地區屬梁郡碭山縣。對於永城縣來說,名字取“永固之城”之意,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唐朝建立後,永城、酇縣屬河南道譙郡。武德五年(622年),永城縣治所遷於馬甫城。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在位時,酇、永城二縣直接歸亳州管轄,碭山縣屬宋州轄區。後梁,升碭山縣為輝州;後唐,廢輝州設立碭山縣,屬單州,永城、酇兩縣屬亳州。北宋建立後,永城、酇縣屬淮南東路亳州。


河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50萬,名字取“永固之城”之意


最後,南宋時期,升永城縣為永州。元朝建立後,酇縣入永州,降永州為永城縣,屬河南江北行省歸德府。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永城縣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府歸德州。清朝取代明朝後,永城縣屬河南省歸德府。到了1914年,永城縣屬開封道。1928年,永城縣直屬於河南省。1969年,永城縣屬商丘地區。1996年,撤銷永城縣,設立縣級永城市。1997年,縣級永城市直屬於河南省,由地級商丘市代管。截至2018年底,縣級永城市總面積達2020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157萬人,也即為河南省人口較多的一個縣級市。對於永城市,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