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大潮下,為什麼被裁的是我?痛悟之後,我明白了四點

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返程之路。

然而尚未回到城市,就接到了公司部門經理的電話。

部門經理說:“小林,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已經無法恢復生產,決定收縮業務。迫於形勢,我也不想如此,但是還得通知你,你被解僱了,人事部門會盡快將違約金支付給你,希望你未來更加努力,能在更優秀的企業立足。”

聽完部門經理的話語,我不禁淚流滿面,手足無措,返程前的擔憂已變成了現實。

回想之前,在今日頭條看到《復工第一天,新潮傳媒宣佈減員500人》,“裁員潮”即將到來的報道,我還不以為然。直到同事小王向我透露“公司也要開始裁員了”的消息後,我才惴惴不安。

可惜,所有的擔心都變成了現實,我也成為了“被裁大軍”的一員。


裁員大潮下,為什麼被裁的是我?痛悟之後,我明白了四點

人到三十,已是而立之年。上有日漸衰老的雙親,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兒,更是身背房貸、車貸、信用貸三座大山,正處於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此時被裁,我頓感壓力山大。

<strong>捫心自問,我該如何向妻子交代?如何面對生活?

作為家庭頂樑柱,責任心告訴我:“我不能倒下,我得站起來,重新戰鬥!”既然事情發生了,我就得學會面對現實,學會接納現實。

想想那些新冠肺炎患者,活著,就有希望!天無絕人之路,辦法總比問題多!

短暫平復心情之後,我開始自我反思,為什麼被裁的會是我,而不是別人?

是我能力不夠?

還是態度不夠端正?

還是無法為公司創造價值?

工作六年以來, 我在公司一直都兢兢業業,保質保量及時完成部門經理佈置的各項工作任務,執行力還是比較高效,專業能力在部門也屬上游,態度也很端正,那為何還是被裁呢?

<strong>從部門經理的話裡,我還是聽出了他對我的評價,不夠優秀!

作為基層的我,有一定專業能力,有相對高效的執行力,也踏實肯幹,為何還不夠優秀呢?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開始思考,如何才能算是優秀?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王陽明龍場悟道,提出:“始知聖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通過自省,從內心的自我醒悟,我終於明白了為何我不夠優秀!

<strong>那是因為我在工作中,缺少四點素質:

一、只知低頭做事,不懂做人。

人在職場,如同人在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爭鬥。

所以現在的社會,大力宣傳<strong>“高情商”,認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裁員大潮下,為什麼被裁的是我?痛悟之後,我明白了四點

而我正是嚴重觸犯了這條鐵律。為啥?

我在工作中,只會按部就班地執行部門經理佈置的工作任務。在開展過程中,為了保質保量,為了追求效率,我經常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其他同事,只顧要求其他同事全力配合,沒有換位思考,沒有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立場考慮問題,往往忽視了他人的感受,導致人緣不佳。

此外,在與部門經理溝通過程中,不懂得及時彙報工作進展,不懂得及時彙報存在的問題,不懂得主動提出建議方案,不懂得在彙報結果時,同時提出總結分析報告。導致部門經理認為我只是可用之才,而不是大將之材!

<strong>更為致命的是,我從來不懂得走“上層路線”,不懂得去接觸老闆,不懂得在老闆面前表現。

也許在老闆眼裡,我不是“路人甲”,就是“路人乙”吧。

直到這時候我才深深明白,為何同事小王沒有被裁,他在能力、態度、貢獻方面都遠不如我,但是他卻活得很滋潤,因為他經常走上層路線,在老闆那裡掛號了。

社會就是如此,你認為不公平,其實根本不是,只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不一樣而已。<strong>我們只是缺乏慧眼,缺乏發現別人用心經營的能力而已。

“存在即是合理”。至此深有感觸!

二、缺乏高度責任心,不懂結果導向

雖然在工作中,我一直堅決執行部門經理佈置的各項任務,但是我卻缺乏結果導向,缺乏高度責任心。

我遇到問題,只會簡單反饋,缺乏自己的思考,缺乏一定要完成任務的使命感。如同木偶,部門經理提一下,我才會動一下!

如今,我才懂得,<strong>老闆永遠只看結果,不看過程。


裁員大潮下,為什麼被裁的是我?痛悟之後,我明白了四點

我欠缺的恰恰是結果思維。

王老闆想給女兒買件她鍾愛的首飾,當作生日禮物,而他急著趕飛機出差外地,於是他吩咐公司新員工小林(退伍軍人)去辦理這件事情。


小林到了該首飾店之後,發現門關了。他沒有放棄,而是通過打114電話查詢,及時聯繫了老闆,讓老闆開門,順利買到首飾。


而這時候,老闆通知小林,因為臨時有事,他需要延長出差時間,無法及時拿到首飾。這時候小林是如何處理的呢?他的“結果導向”思維,讓他主動選擇了去購買動車票,前往王老闆出差地,順利完成任務。


如果是我呢,我只會跟王老闆彙報“我去首飾店看了,門關著,無法買到首飾。”

我的“過程思維”,只會表示我曾經做過,但不管結果如何。

這就是優秀員工與普通員工差別所在。

同樣一件事情,優秀員工與普通員工的處理方式肯定不同。

<strong>正是思維不同,才導致結果不同。

三、缺乏核心競爭力,可替代性強

要想在公司有立足之地,就必須擁有一技之長,即是必須擁有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爾兩位教授提出。


通常認為核心競爭力,即個人相較於競爭對手而言,所具備的競爭優勢與核心能力差異。

說白點,就是“<strong>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轉”<strong>。


裁員大潮下,為什麼被裁的是我?痛悟之後,我明白了四點

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是擁有專業能力。

那如何擁有專業能力呢?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這就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只有通過不斷付出,才能擁有專業能力,因此才可能通過考試,獲得職稱及執業資格!

才能具備核心競爭力,才擁有不背替代的可能性!

四、缺乏敢扛事、能扛事,能成事的能力。

我在公司,只會埋頭苦幹,不懂得關心公司發展戰略,不懂得毛遂自薦,不敢於承擔重擔。

導致機會寥寥無幾,只能被視為普通員工。

當前,國家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天津市委組織部2月10日發佈了一則頗為罕見的任前公示:


經市委研究,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現優異,市衛健委副主任張富霞(已近59歲)擬晉升一級巡視員,市發改委經濟貿易處處長郭春輝(已過50歲)擬任副局級領導職務。

那麼為啥提拔這兩位幹部呢?

因為她們在防控疫情時履職盡責,敢扛事,能扛事!

在企業中,對於敢扛事、能扛事、能成事的員工,不重用他們,重用誰?不提拔他們,提拔誰?

結語

反思自己為何不夠優秀,我明白了未來就業,需加強以下內容:

需要加強專業學習;

需要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需要具備高度責任心;

需要擁有結果導向思維;

需要在低頭做事的同時,學會做人;

需要學會敢扛事、能扛事、能成事。

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職場生涯,重新謀得生存之地。


裁員大潮下,為什麼被裁的是我?痛悟之後,我明白了四點

也許,我這是“事後諸葛”,已經於事無補了。

但未來的就業道路,更加任重道遠,我需要收拾行囊,重新出發!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願諸位在職業生涯航行過程中,能時時保持警惕之心,時時反思自己,時時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居安思危,勇往直前!


-End-

逐夢江湖路,十六載職場經歷,用心講職場觀點!


歡迎【關注】、點贊及轉發,與您笑傲“職場”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