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拿“武汉加油”跟“风月同天”死磕,往哪头使劲都荒诞

在今天的舆论场上,任何时候都要清醒,既不能被带节奏,也不能看着带节奏的就冲上去死磕,结果很可能也掉进陷阱里。

胡锡进:拿“武汉加油”跟“风月同天”死磕,往哪头使劲都荒诞

胡锡进微博截图

这两天网上流传了一个帖子,展示了日本人给中国捐助时在箱子上贴的各种诗文,然后对比中国人常说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笑话中国的官方媒体“没文化”。其实那就是一个带节奏的帖子,给一些网友的不满制造又一个发泄的噱头。

胡锡进:拿“武汉加油”跟“风月同天”死磕,往哪头使劲都荒诞

10日,日本富山县向辽宁省捐赠了1万枚口罩,箱子上印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这个帖子的对比方式当然是荒谬的,但个别评论文章选择了跟那个噱头迎头相撞,“凡是他们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于是论证起“武汉加油”比含有“风月同天”的诗文如何如何好,而且不恰当地扯上了“奥斯维辛”,结果是批判得铿锵有力,但却让很多人读起来很不对劲,产生自黑的效果。

胡锡进:拿“武汉加油”跟“风月同天”死磕,往哪头使劲都荒诞

其实那些诗文挺好的,日本人把它们贴到捐助箱上肯定也是善意的。但把它们与“武汉加油”对比是荒谬的。批判者要得出一个相反的谁好谁坏结论,还是掉进了原帖的逻辑里扑腾,这注定了批判文章同样会走向荒诞。

这是一个教训。现在网上就是有一些不满,这些情绪是有实际源头的,对它们总体上需要尊重、安抚。而不是一见到被这种情绪顶上去的帖子就立刻引经据典地与之论战。其实帖子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尖尖,水面下究竟是什么,可能完全不是帖子字面关系显示的那么回事。有些不中听的话,情绪层面的根源真实而复杂,带动的分歧盘根错节,因而对它们不能简单处之。

坚持实事求是,意味着既要尊重微观真实,也要探寻宏观的客观,还要有对人心的真实把握。要避免以一种主观性对怼另一种主观性。这挺难的,但在今天非常复杂的舆论场上,一旦失去了这个锚,就说不好会被风浪冲到哪里。

番外

长江日报评风月同天与武汉加油: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湖北省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2月12日晚发布了一篇题为《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的评论文章: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火了。…...有些人的“文艺心”激动了起来,他们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向我们普及唐朝高僧鉴真东渡的典故,还有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普及就普及吧,只是和疫情的情绪不搭罢了。但有人发出疑问:“为什么别人会写‘风月同天’,而你只会喊‘武汉加油’”,说“风月同天”有厚重文化底蕴,而“武汉加油”没有文化,修辞贫瘠,是粗浅的口号。

“武汉加油” “湖北加油” “中国加油”,这12个字里面,我听到14亿颗心灵碰撞的声音,这让我瞬间感受到,我是置身在一个宏伟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一颗强大的灵魂。抗日战争的年代,多少诗人、诗句,抵不过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论持久战》,这是一篇用亿万万中华同胞都能“秒懂”的词句组成的雄浑辞章,里面没有四六句,没有王维、王昌龄,没有佛语偈子,却有着让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醍醐灌顶的力量。

语言的根脉不是在“艺术史”里头,而是在中国老百姓利益攸关、生死攸关之时,都会脱口而出的那些词汇——现在, 它就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并不是诗歌本身是残忍的,而是一个写诗的灵魂,要经历他们所曾经历的磨难,去感受那些磨难,让语言经历洗礼。( 长江融媒评论员/肖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