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講透了階層之間的隔閡與對立

早在去年5月,《寄生蟲》就已經勇奪戛納金棕櫚。從那刻開始,整個影壇都因為這部電影而興奮不已。在韓國,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走進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超過60多萬中國網友打出了豆瓣8.7的超高評分。

而今年的2月10日,大熱的韓國電影《寄生蟲》拿下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四項大獎,成為第92屆奧斯卡最大贏家。

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講透了階層之間的隔閡與對立

《寄生蟲》無論是拍攝運鏡上還是意向的替代上,對於觀眾來說都有很多的挖掘內容,但是對筆者來說,這部電影真正出彩的還是它的題材和內容。《寄生蟲》的口碑如此之好,傳播範圍如此之廣,認可度如此之高,是因為它的確講述了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任何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的人,都會被它接地氣又略帶懸疑、接連反轉的情節深深吸引,並且都能在電影中找到共鳴。

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講透了階層之間的隔閡與對立

貧與富界限分明,善與惡卻沒有清晰邊界

《寄生蟲》是一部喜劇、黑色、暴力元素齊聚的驚悚片。主人公金基泰一家四口都沒有工作,他們同兩個孩子住在簡陋的地下室。一家人窘迫的生活,被兒子意外得來的工作所改變。兒子金基宇的一頓"操作",把全家人變成了樸社長家的服務人員。

電影最明顯的主題就是韓國社會階層固化之後嚴重的貧富分化的問題。但是,它的態度是犀利而清醒的。清醒的把這個社會現狀講的這麼透徹,這麼淒涼,這麼諷刺,這麼讓人絕望。金家住在地下,樸家住在地上,金家電線環繞,髒亂不堪,而樸家整潔龐大,芬芳閃亮。

住豪宅的樸社長算不得是個好人,他是互聯網時代的暴發戶,生活在金錢築成的雲端之上,豪宅之中,是四口之家擁有絕對控制權的男主人。而樸太太呢?顯然是個沒腦子的傻白甜,生怕有一絲錯處被老公拿住,全部的心力都用來巴結伺候好老公。

他們表面上寬容慷慨、客氣有禮,但實際上無情得很,也冷漠的很。對於圍繞在他們身邊為他們工作的人,他們視若無物,反正就是要用最少的錢買最好的服務。

樸社長一家是一群徹頭徹尾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住在半地下的金家也要比他們自己想的壞得多。金家人為了擺脫困窘,撒謊造假,無所不用其極。要論排除異己,手段狠辣,金家這四口人可謂珠聯璧合,而且一切都包裹在貌似天真和隨意的行事風格之下,在他們心裡,他們自己很善良,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被生活逼得沒辦法。

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講透了階層之間的隔閡與對立

社會學畢業的導演,講述關於尊嚴的故事

奉俊昊是國內影迷最熟悉的韓國導演之一,他的電影往往遊離於嚴肅題材和商業化可看性之間,做到了精巧的平衡。昔日的《殺人回憶》更被普遍認為是韓國影史級別的扛鼎之作,至今仍是位列豆瓣上評分最高的韓國電影之一。後來的《漢江怪物》《雪國列車》也都先後在國內上映,得到了不錯評價。

如果說《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獻給八九十年代的社會紀實,那《寄生蟲》就是當代韓國社會的真實寫照。社會學畢業的奉俊昊自己說,"這是一部關於尊嚴的電影,尊德守禮成為一道準繩,讓人思考,是將彼此劃為寄生蟲,抑或是建立良好的共生關係。"從2000年拍攝處女作出道,到2020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奉俊昊用了20年。這20年間,他其實只拍了7部電影。而這些電影中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故事裡的主人公都"不得志"。

而金家,就是"不得志"的典型代表。金家瞞天過海,陷害別人失去工作,自己近水樓臺先得月,最後還釀成大禍。他們可恨嗎?也不是,金家媽媽說,如果我像樸夫人一樣有錢,我會比她更善良。

人的善良是天生的,還是因為經濟寬裕不需要變得窮兇極惡?人的不善良是天生的,還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不得志"的人要不要保持善良,是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尊嚴這一詞,是不是與錢包的厚度有直接關係?

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講透了階層之間的隔閡與對立

階層之間的隔閡與對立,逼迫眾人正視自己的真實處境

在《寄生蟲》中,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富人們照見的是處處險惡的人心

,誰知道為女兒請個家庭教師居然會召來殺身之禍,面目和善的司機居然是引狼入室,這世道,防人之心不可無。中產照見的是自己的生活多麼不堪一擊,原本妻賢子孝,誰知一場意外或者一場失業就可以把多年的辛苦化為烏有,一切原本照著優雅漂亮劇本寫的生活被打翻在地,一旦中年失業你全家就隨著你墜入貧窮的無底深淵。一無所有的赤貧人群則照見了社會極端的不公和貧富分化,你沉在半人高的汙水裡搶救自己那些破家當時,富人們在冷氣裡喝著威士忌賞雨。

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講透了階層之間的隔閡與對立

《危險的階級》一書作者,美國學者莉迪亞·莫里斯在1993-1995年中調查了大量依靠福利救濟生存的失業者。她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英美諸國普遍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以來,失業和失業人口的保障問題逐漸顯現。她的結論言簡意賅:"在我的研究中,沒有任何直接證據來證明存在只吃福利拒絕工作的文化"。她的調研證明,即使是長期失業者也在努力地尋找工作,並沒有滿足於社會救濟,只不過難以找到——因為他們要麼缺乏相應的技能,要麼沒有能讓他們找到工作的社會關係。換句話說,窮人如果能不做"寄生蟲",誰也不想做寄生蟲。但是不做寄生蟲何其之難。看他們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多麼困難,費盡心機、踐踏道德、踩著別人的身體上位……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殘酷的真相,上升渠道過於狹窄,底層人民想要爭取社會資源必定要使出一些"盤外招"。

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講透了階層之間的隔閡與對立

巨大的貧富分化如果不加抑制,就會讓整個社會變成一個互害的社會,不但讓窮人沒有活路,也讓富人損失慘重。《寄生蟲》刺破了所有人的摭羞布,把所有階層的人皮袍子下的蝨子都炸了現來。富人的冷漠,窮人的險惡,每個人心底的殘暴,還有深存於內心的奴性……每一個,都可以在電影裡直面自己在社會中的真實處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