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糧食總是不夠吃,他們為什麼不多開墾荒地?

餘兒談歷史


因為人家糧食夠吃不是徒土地增加面積的結果,而是土地效率增加的結果。

今天,世界上能吃飽的國家也不多。中國能吃飽飯,也是改革開放後的事情。

這是因為,農業能餵飽人類,主要原因是工業反哺,特點是化肥,設施農業和品種改良。歷史上叫做綠色革命,主要的推廣者是美國。技術上,德國人在化肥,日本以色列在設施園藝和中國人在品種改良,都做了巨大貢獻。因此,土地出產糧食效率能翻倍增加,設施園藝也能讓南極這種土地上也有農業產出。

中國農業能讓人吃飽,也是綠色革命的結果。中國有世界最大的化肥市場,化肥用量世界第一。再加上袁隆平老先生的優質品種,中國人才能吃飽飯。

回到問題,糧食增產不是土地面積增加的結果,而且土地效率增加的結果。

中國的化肥用量世界第一


夢香寒冰


現在的土地不是增加,反而減少了,但糧食卻是富是的,何也,科學發展了!

我小時候,秋收割稻穀,一畝能有一石五,二百多斤吧,啊,產量不借了。現在呢,一畝田,商產雜交稻,種單季,畝產一千五百斤,那是平常事。

過去一干旱,顆粒無收,稻苗曬乾,只等下場雨,稻幹再長苗,收它百來斤,不錯啦。種得滿田畈,收不到一米甕,那時靠天吃飯!

現在呢,天早田地不早,溝渠水嗶啦啦,大小水庫皆有水!

過去碰蟲災,水稻倒伏一片,焦苗一片,死苗一片,現在呢,農藥一碰,蟲死一片,稻苗綠油油!

過去水稻種,苗兒長得矮,稻穗短,種得最好,畝產三五百斤,神矣。如今的新品種,高產雜交稻,畝產一千四五百斤,一般矣!肥料事,過去農家肥,現在化肥。種上十畝田,那點農家肥,只夠給田做香料。如今的化肥真見效,苗好杆粗穗長,喜煞人,又是大豐收。

大機器生產,勞力成本也省了,耕田機,播種機,收割機,百人比不了一臺機呵!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水平,確保了糧食的豐收。古人怎能跟今天比,畝產量提高至少十倍了!


江山毛春旺


結論:

糧食的短缺並不僅僅是因為耕地不足一個問題而導致的,之所以會有糧食短缺現象是眾多因素所決定的。

導語: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是百姓們賴以生存的基本。但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百姓們都會面臨糧食問題。饑荒問題時有發生,卻很難得以根本的解決。

分析:

  • 形成饑荒的原因:

饑荒的形成並非僅僅是土地耕種不足所導致的,導致饑荒的原因很複雜

  1. 導致饑荒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戰爭。我國自古以來戰爭不斷,真正和平的時間並不多。而戰爭一旦爆發最受苦的就是老百姓。杜甫的《兵車行》中就為我們清晰的描繪出了這一畫面。戰爭年代,百姓們的負擔要比和平時代重很多。他們既是統治者為了滿足戰爭需要的兵源,同時,統治者為了戰爭還會加重賦稅。這就造成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個是耕種人員減少,另一個自己辛辛苦苦種植的糧食被統治者所剝削。
  2. 戰爭還可以歸結成人為因素所導致的,自然災害就更是無法控制的了。眾所眾知,我國的黃河流域在古代經常會發生水患,除此之外,蝗災、旱災也在不停的傷害著古代的勞動人民。農民們一年下來種植的糧食,如果遇到了自然災害就會顆粒無收。
  3. 因為種植技術的不發達,農民們每年所種的糧食僅僅能夠滿足當年的需要,而無法有更多的儲備。即便偶爾有大豐收的時候,統治者們反而會在豐收年加大賦稅。農民同樣無法有糧食儲存下來。那麼一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就會出現糧食不足的情況。
  • 為什麼不加大開墾荒地:

開墾荒地並非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容易,它本身就會遇到很多的困難

  1. 從種植上面來講,並非所有的荒地都適合開墾。如果想要種植糧食,那麼水源、土地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真正適合種植的土地其實並不多。開墾荒地的本身就存在了諸多的苦難,這些困難說到底還是因為生產力不足而造成的。
  2. 我還是想說一說戰爭因素,之所以要提及戰爭,是希望大家知道和平的可貴。因為戰爭的影響,老百姓們的生活不穩定,或者被強行徵兵,或者為了躲避戰亂而逃亡。總之,百姓們經常會處在流離失所的生活狀態中,哪裡還有心思去考慮開墾荒。
  3. 封建時代一直存在著的土地兼併。這種土地兼併在封建王朝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大地主與大官僚一直在通過土地兼併的方式,剝削著底層的勞動人民。即便有一些被開墾出來的荒地,也會被剝削階級使用巧取豪奪的方式變成自己的土地。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之所以會積極推行變法,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決土地兼併所帶來的弊端。
  • 古人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而做出的努力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一些英明的統治者和擁有無窮智慧的勞動人民都在努力著

  1. 統治者中並非都是殘暴不仁的,那些懂得百姓疾苦的統治者,或是真心關愛自己的臣民,或是為了更好的維護自身的統治,他們會有意識的降低百姓的賦稅,為百姓提供比較安逸的生活環境。比如說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都是通過統治者上層減少老百姓的生存壓力,而使百姓達到安居樂業。
  2. 屯田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百姓的壓力。在屯田制產生之前,基本上都是由國家為軍隊提供糧草,而國家的糧草也是從百姓身上剝削所得。但是屯田制改變了這一點,屯田制是讓士兵和沒有土地的農民來專門為軍隊服務的。士兵沒有戰事的時候通過耕種而自力更生,那些耕種的農民也會免除他們的兵役和徭役。
  3. 在農作物的本身解決糧食問題。在《齊民要術》上有記載,百姓通過嫁接技術而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產量。這些科學技術的提升,都是我國先人智慧的結晶。不僅百姓在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統治者以及有見識的官僚,也在開發新的農業技術,引進可以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用來解決糧食問題。

結語:

糧食問題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只要稍微有見識的人都會重視這一問題。而我國的先人們也在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解決這一問題。回到題目中所說的開墾土地這個問題上。其實歷朝歷代都有過開墾土地的記載,只不過限於生產力的因素,以及封建統治者對百姓的剝削,僅憑著開墾土地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想要解決糧食問題,必須要從生產關係與生產力兩個方面共同進步,才能夠徹底解決。

畫外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是李紳的《憫農》,想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從表面上看,他雖然說得僅僅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但封建時代農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也都是像他所說的這個樣子。在戰亂不斷,科技水平不發達,官僚殘酷剝削的封建統治階段,農民很難有好日子過的。

《中國通史》


再言春秋


秦始皇到道光皇帝,農業勞動生產率2000餘年一個檔次:畜力拉犁杖,施用農家肥,江北旱作江南稻作。

土豆、紅薯引進中國,讓中國人口上億成為常態。這時已是明末。

開闢荒地並不容易,森林不適合、草甸不適合、山地不適合、沙漠戈壁不適合、沒有水源不適合、降雨量不足不適合。

中原灌木地區方便改造成為糧田,樹根好刨出來,土地鬆軟,降雨量適合農作物生長,有河流,氣溫也合適,一年種兩季。

工業革命以後,農具、農業機械、種子研究、化學肥料、農藥、水利工程、塑料大棚、各種儀器儀表、無土栽培、車間農業……美國1%的人力資源從事農業生產就足夠用了,多出來的出口。

古代沒有科學,技術低端,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人,怎麼千秋萬代統治;研究的成果一類被稱作法家(暴力),一類被稱作儒家(等級),然後愚民、辱民、貧民、疲民,使民弱,民弱而國強,令人啼笑皆非!精神殘疾爾。2000多年實驗千秋萬代未果,沒有去實驗科學;一個字,貪。自己愚蠢,希望民更愚蠢。


雲端美


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古代糧食總是不夠吃的結論從哪裡來的?初中歷史也講過西漢文景之治吧。《史記▪平準書》述漢武帝初年情形:“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財貨。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庫裡穿錢的木條都爛了(一千個錢為一貫,用木條穿起來,便於碼放和統計),因為根本不需要用到,國家糧倉裡的米都滿了放不下,溢出堆積到倉外,甚至放腐爛不能吃了。漢景帝時國家賦稅是三十取一,就是老百姓每收穫三十斤糧食上交國家一斤,這個政策直到漢末。沒有戰亂時一石米價值10個五銖錢,足以說明糧食之充足。漢武帝打擊匈奴是基於國力雄厚,物資充裕,不然老百姓都吃不上飯國內早就造反了,軍隊還能常年對外作戰?後面的朝代就不一一說了。

題主自謂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如果能記得初中歷史的知識,也不會有此一問。“優質”二字如此不值錢?


長城上的一塊青磚


先科普一下,在隋朝滅亡時,當時國庫存的糧食都能叫唐朝吃五十年,這不是不夠吃吧?應該吃不了。

從秦說起,秦朝通過商鞅變法,糧食上取得了大的豐收,在糧食充足國力增強百姓富裕情況下,對各諸侯國發動戰爭,能取得對六國的勝利就是糧食儲備充足,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情況糧食能不夠吃嗎?沒有充足的戰略儲備糧,他敢對多國發動戰爭嗎?

各朝歷代除非連續災荒的因素, 沒有記載因糧食饑荒餓死了更多國民。古人都是將農業生產放在首位,歷朝始終想法擴大耕種面積增加糧食儲備,都因為缺乏勞動力才導致大片土地荒廢,中華民族在宋之前國力鼎盛,那時西方人也許是因糧食不夠吃,才會天天打仗。

清人入關國民人口首次過億,人口增長快原有土地,已經不能養活更多人口,特別是災年遇乾旱洪水鬧蝗蟲之年,就會產生糧食供應短缺造成了民眾捱餓的問題。人口增長過快缺少更多的慌土開發,這種矛盾延續到了民國甚至新中國建立之初。

其實,清朝之前是沒有更多勞動力去開發荒地種糧,清朝之後變成了沒有更多的荒地叫百姓開荒耕種,古代並不存在糧食不夠吃,還不開荒種地種情況。


破天曉


古代的糧食不夠吃,這是那個時代毋庸置疑的問題,這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產力低下,不能滿足人們的溫飽,所以才很大程度上會爆發饑荒,瘟疫甚至是戰爭。

古代糧食不夠吃,就想題主那就多來墾荒地,來增加耕地,但是要知道,當時的糧食作物產量並不高,並不是耕地的原因,你要更多的耕地,就要更多的人來運作,人多了,糧食不夠吃,這就陷入了死循環。然後就爆發饑荒等等一系列情況。

面對這種情況,最終引入了高產的糧食作物才得以緩解(比如土豆紅薯),糧食作物產量上去了,可還不夠吃,為什麼了,以當時明朝末期進入小冰河時期,環境影響。糧食欠收,導致了糧食又不夠吃。

多開墾土地也是一種辦法,但是當時權貴當道,好的肥沃的土地都被他們佔去,剩下的就不是啥好地了,荒地也得有當地批文才可以吧(這個沒做了解),就算可以開墾,但是土地沒有肥力,種也白種,搞不好還得搭上種子和人力,得不償失!!!






逆生長的向日葵


“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前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為什麼?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人呢?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農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裡共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孔新喜


每次戰爭或大災過後,朝廷都會下詔減免賦稅鼓勵移民甚至強迫移民。移民開荒即擁有土地所有權。這些措施都能有效的恢復生產。但是,靠一家一戶之力畢竟有限。又會有權勢人物來豪取強奪。等到免稅期一過,土地兼併就又開始了……這種怪圈循環往復無藥可救


周方851


在古代,窮人們吃不飽是常有的事,但為什麼就算是經常性的有了上頓沒下頓,卻也沒有人去開墾荒地,而選擇繼續為地主們打工呢?

古代的土地並不歸私人所有,而是屬於國家的

古代的觀念是所有的東西都歸天子所有,而皇帝會將國家的很大一部分土地都分給親王貴族或者朝中的大臣,有時也會將土地獎賞給有功之臣,當然了,這些土地的所有者每年都必須向朝廷上繳一定的錢財,也就是賦稅。

這些地主自然也不會親自打理土地,有的地主會選擇將土地租給老百姓,收取很高的租金,只有那些還不算特別窮苦的老百姓才能租得起,至於家境貧寒的老百姓就只能選擇給地主打工,賺取一點極其微薄的餬口錢了。

國家的每塊土地都是有著對應的主人的,並不是自己隨便指一塊土地說是自己所有就是自己的,農民如果要開墾荒地也是必須要官府批准的,只有得到了國家的批准,才能進行荒地的開墾。

開墾荒地的代價太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