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2020年2月9日,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美國工廠》獲得了最佳紀錄片獎。作為該紀錄片的主角,曹德旺先生髮表視頻對製片方表示祝賀。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中國企業進入了美國本土

《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講述中國最大的玻璃生產製造商,福耀集團在美國投資建廠的事情。其實,熟悉相關企業的人都知道,早在2015年的時候,曹德旺在美國建廠的新聞就已經在國內傳得沸沸揚揚,有支持者,也有懷疑者,五年過去了,這個第一個在美國設廠的中國大陸企業,現在怎麼樣了呢?

影片開始,就是一段講話,在俄亥俄該州有一個代頓的地方,一個通用汽車廠的負責人宣佈倒閉了,從此這裡的近萬名美國工人失業了。他們沒有了經濟來源,生活上也變得困頓。2015年,曹德旺的福耀集團愛原址上宣佈建立新廠,重新招納了原來的工人。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本片是通過兩部分來講述的,全程採用跟拍的方式,並沒有進行解說,只是默默地將工人們的生活與言語進行了記錄。它分別跟拍了兩個部分,一個是中國方面企業的管理人員與普通職工,另一個就是美國方面的企業工人。

這部紀錄片最大的亮點,是沒有主客觀的判斷分析,只是給人們呈現出眼前這樣一個事實。當然了,從沒有主題的判斷,其實人們也會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這大概就是製片方的初衷吧。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兩種文化的衝突

在影片裡我們瞭解到了,中國的工人是一天兩班倒,工作時間很長,跟隨著中國工人和管理層的鏡頭,讓我們瞭解到了福耀集團的底層工人生活。吃苦耐勞是常事,偶爾一些人員,尤其是基層管理者對美國工人的無奈與憤怒。這大概是兩種不同文化的隔閡吧,髒話是直接的,憤怒是明顯的,本片毫不隱晦。

而美國方面的工人,對於這個中國企業,更多的是憤怒,是指責。他們是一天工作三班倒,相比於中國工人幸福多了。他們依舊嫌工資低,是的在通用的時候,他們一小時能拿到20多美元,而在這裡卻只能拿到十二美元。他們想要工會,想通過工會的力量拿到更多的福利。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工會的力量

眾所周知,美國的工會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它為企業的職工提供了大量的福利,令人們依賴。然而,由於工會太過於強大,所以也就導致了美國本土企業的發展滯緩,甚至形成惡循環。著名的底特律工廠破產事件,也是由於工會的插入,使得這個強大的汽車城市陷入財務困頓,生產緩慢,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效率。可以說,工會把工人慣壞了。代頓的通用汽車,也是由於此類事件陷入了破產。

福耀集團在美國建廠的慶典中,俄亥俄該州的一位議員發表了講話,建議將福耀集團美國工廠成立工會組織。這引來了企業管理,在私下的謾罵。當然,它只是存在於紀錄片中,並沒有直接攻擊議員先生本人。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一個企業將兩個國家的勞動群眾,結合在了一起。他們有隔閡,但是有友情。片裡的跟拍鏡頭,少不了美國工人與中國工人的日常生活,許多工人去美國同事家裡做客,嘗著他們的美食,理解著他們的風俗。但是,這也無法改變他們兩種觀念的不同。

一位美國大媽,曾經在通用工廠裡工作,屬於中產階級,但是到了中國工廠,剛開始的時候是興奮,畢竟有了工作,不用再寄人籬下。然而,時間久了,她發覺這個中國工廠比較坑人,自己國家工廠裡司空見慣的員工待遇,在這個中國企業裡沒有。在一些人的鼓動下,她也加入了抗議的浪潮。是的,他們要求組建工會,要求獲得更多的福利。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影片裡,曹德旺先生曾經在會議上說了,如果要在廠裡組建工會,那麼他就不再這裡辦廠那個了。一個剛剛開設的新廠,沒有獲得利潤,還在投入大量資金的情況下,就來了掣肘,這是無法忍受的。

議員先生建議在組建工會,他是想贏得更多普通民眾的選票。而在福耀工廠裡的美國工人,想組建工會,是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管理者在中國方面。面對著他們的抗議,中國方面,一邊辭退了一些美國工人和管理者,另一邊請來了更多的美國管理者,想讓讓美國人直接對話,進而遏制局面。當然,他們還是提高了美國工人的待遇,每小時的工作酬勞,加了兩美元。不過,要求他們更加努力去做好工作。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兩位員工的對話

影片中,有兩個基層領導討論,美國方面的這位領導,表達了自己對本國工人的看法,或許他真的認為自己的員工很“爛”,來到車間工作貌似是在磨洋工,並不是真正的想把事情幹好。而中國的這位,卻直言不諱的表達了自己的認為,大概美國人本性如此。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或許這位中國人表達的太過直接,但是也確實說明了一些問題,那就是美國工人在工會的慣養下,已經懶散慣了,若按他的話,那變成了民族性的問題。上升到一個民族性的問題來討論,這不是普通人能夠解釋的了的,這應該交給社會學家們去做。但是,我們自己也可以思考一下,從全世界範圍來看,東亞的這個民族圈子,應該是最勤勞和有智慧的群體吧。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美國人應該生來就是演說家,富有著激情。在組建工會的動員大會上,一個黑人的發言,熱血澎湃,令人鼓舞,從美國的立國開始,到美國今天的輝煌,無一不和普通的勞工大眾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掙扎過,拼搏過,才有了今天的美國和他幸福的人民,這是個偉大的美國夢。然而,一箇中國企業的到來,卻又倒退到70年前,這是作為美國人民是不能容忍的。人人生而自由!工會,YES or NO!權力在自己手上。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最終,工會在全廠人的投票下,沒有組建成功,六成人表示不願意組成工會。

發展是一把雙刃劍

一些人下崗了,在這場權益和發展的鬥爭中,他們成為了失敗者。但是,中國的管理者和他的美國同仁們繼續前行,描繪著一個新的“美國夢”。鏡頭切換,曹德旺先生來到了一家寺廟,焚香祭爐。無論企業如何的發展,這份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依然沉甸甸的壓在身上。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血汗工廠的勞動者權益,社會發展中的必要犧牲,養尊處優的環境突然失勢,抑或是任勞任怨不知反抗的麻木勞工?我們在這裡面都找不到答案。

影片最後,表明了生產自動化的前景,預示著未來,將會有 的工人被自動化取代。在這場科技與人們權益的較量中,該如何發展?這留給了人們一個疑問。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對美國工會說NO的紀錄片,獲奧斯卡獎了

在工會庇護下的工人們,談的更多的怕是自己的權益是否受到損害。而對中國的勞動者呢,這又將是一個什麼問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