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14nm接下華為海思訂單,中國進軍高端製造業有望?

海思將上馬中芯國際14nm新工藝

最近有消息說,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下班中心國際新出爐的14nm工藝,中芯國際從臺積電南京廠手中搶下訂單,不過還不清楚中心承接的是海思什麼領域的14nm芯片,之前中芯代工的華為28納米驍龍400系列芯片,能承接華為14nm訂單說明中芯國際的新工藝也具備了量產能力。


中芯14nm接下華為海思訂單,中國進軍高端製造業有望?

晶圓代工將圍繞14nm展開競爭

中芯國際從2015年開始研發14nm。去年第三季度臺積電已經完成了14nm量產,臺積電南京廠成為中國內地最先進的集成電路生產基地,建成了兩條月產能3.5萬片的生產線,規劃月產能為2萬片,生產16nm和14nm晶圓,也就是說即便產能全開能夠接下的訂單也是有限。

中芯產品盈利仍需至少兩年

如果華為真的轉移一部分訂單給中芯國際計算,短期內扶持中芯又能達到長遠的戰略意義。

將芯片從臺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流片不是立即就能辦到的,因為兩家的工藝不兼容,否則就侵權了!

要轉移海思芯片與製造工藝相關的部分是要重新設計,新工廠要量產至少1~2年的準備時間,加上中芯國際現在還處於客戶導入階段,掌握的14nm工藝兩日還不如臺積電,仍需要一個過程調整,產線良率才能在性價比、產能、出貨、速度等各方面趕上最終代工平均售價超過成本,轉變為盈利。

在芯片製造領域中國正努力追趕

雖然美國還沒落實新計劃,但提前準備是需要的,這是短期風險控制的必要性。

長期來看海思成為中芯國際的大客戶只是時間問題。中芯國際量產14nm本身就意味著其進入了主流玩家的行業,這是市場空間決定用的。

7nm產能極為有限,而能供應成熟的28nm製程又過剩,14nm是當下的主流,也是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主要的營收來源。中芯國際提前一年量產,啃過這塊硬骨頭闖過了重要一關,接下來就要直接威脅這幾家老牌代工廠的營收了。

去年在美國極限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的背景下,中新國際宣佈從紐交所升級退市,國家賦予的歷史重任中芯國際提前完成!


中芯14nm接下華為海思訂單,中國進軍高端製造業有望?


傳言說,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後高壓管理加班封閉開發,上班先把手機交出來,下班才發回,每週要工作滿60小時。

加班或許是真的,但顯然不會僅僅依靠加班就能解決問題!中芯國際創業至今的曲折,最主要的原因是國際上的技術風格和臺積電的專利訴訟,瓦森納協議確定了中國大陸能夠拿到的技術設備,比如光刻機要落後臺積電兩代,因為出口審批就有“n-2”的原則,中國大陸過去落後三代甚至更長。

美國瘋狂打壓中國芯片製造業


中芯14nm接下華為海思訂單,中國進軍高端製造業有望?

2018年荷蘭ASML出口一臺價值1.5億美元的最先進EUV光科技給中國,美國為了阻止至少在4次會議中向荷蘭官員施壓。

現在中芯國際追上來了,但革命尚未成功。按照工藝路線,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工藝水平還差了至少兩臺。最新的消息說,臺積電5nm製程市場良率已經突破8成。

2004年和2006年臺積電兩次訴訟中芯國際侵權,第1次中芯國際拿出了這幾年收入的一半和解,第2次專利訴訟長達7年,中芯創始人張汝京辭職。

在技術封鎖下,許多問題不是依靠中芯,國際一家企業的努力就能改善的,但至少人才引進、研發、經費、投入這些方面,在國家的支持下,中芯國際可以發力。

退出紐交所後,不受美股限制中芯可以更充分享受國內提供的政策優勢,提前砍下14nm證明放棄幻想,背靠祖國反而走得更遠!

可以預見,當中芯國際追上了臺積電,三星的公益或進一步縮小差距後,美國一定會加強限制ASML向中國出口。除了光刻機,半導體制造中還有很多的前後道工藝,有些設備中國已經突破,比如蝕刻技術中微半導體已經做到了5nm。

展望未來,中國只有以舉國之力,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才能打破美國的封鎖進軍高端製造業。



華為把訂單給中芯國際有戰略意義,但中國企業的聯合還不夠。除了大基金的資金支持,中國半導體企業和科研機構要敢於站到行業的前沿,聯合開啟新的大科研項目,吸引世界人才的加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