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山,叫鍾南山

在千萬網友“雲監工”注視下,2月2日上午,火神山醫院舉行交付儀式,明日即可收治病人;與此同時,雷神山醫院也將於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終齊聚,為共克難關又添了幾分信心——近半個月來,鍾南山院士幾次關鍵現身,很大程度上穩定了“軍心”。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無比特殊且艱難的春節,沒有走親訪友,也沒有外出遊玩,大部分人都很聽勸地“宅著”,因為提建議的,是他。甚至於整個假期,“鍾南山”三個字頻頻登上熱搜,人們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斷,又有何建議。

有一座山,叫鍾南山

17年前“非典”一役,敢醫敢言讓鍾南山家喻戶曉,也贏得了廣泛的公眾信任。而自那以後,但凡有急性傳染病,廣東省公佈的防控組名單大多由他“掛帥”。即使年過八旬,也並不妨礙他走上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這一次,沒有例外。

84歲的“戰士”

眼下這場始於2019年12月的疫情,經過1個月多的“攻防”,形勢依舊嚴峻複雜。截至2月13日14:26,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59885例,疑似病例16067例,累計死亡病例1368例。

連日來,疫情防控工作牽動人心,每個人都拿著“標尺”在測量。有質疑少數領導幹部失職不作為的,有批評捐贈物資發放不及時的,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這天,鍾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當晚,身著格子襯衫的鐘南山出現在央視《新聞1+1》視頻連線中,肯定了“有人傳人”現象,證實有醫務人員感染,坦言現在對它(新型冠狀病毒)的瞭解還很不夠,同時提醒大眾戴口罩有用,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

十多分鐘問答,絲毫不帶虛的。事後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時才意識到疫情已然升級,應該提高警惕,而鍾院士竟然已是84歲高齡,視頻中完全看不出來。

而中國疾控中心日前在回覆相關論文質疑的情況說明中提到: 論文中提及的15名醫務人員感染病例,分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於1月20日晚、武漢市衛健委於1月21日凌晨向社會公佈。

直面疫情、關鍵發聲,17年過去,還得是他。有媒體評價鍾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從公開信息看,自1月18日開始,鍾南山輾轉於武漢、北京、廣州,探實情、提建議、解疑惑:

1月18日,從深圳搶救完相關病例回到廣州,接到通知連忙趕往武漢,買不到機票只能坐在高鐵餐車;

1月19日,實地瞭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從武漢飛往北京,馬不停蹄趕往國家衛建委開會;

1月20日,列席國務院常務會,就如何遏制疫情擴散等提出具體建議。下午開始,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的身份參加媒體通氣會、直播連線,忙到深夜;

1月21日,從北京回到廣州,出席廣東省政府新聞發佈會,為公眾答疑。同一天,受命出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組長;

1月30日晚,剛剛在北京開完會,在趕赴機場準備返回廣州的路上,“插空”接受媒體專訪;

2月2日,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會通過糞口傳播問題,他回應,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通過糞口傳播。因為在糞便裡發現病毒,糞便是否傳染病毒值得高度警惕……

這位84歲的“戰士”真的很拼。

有人把他稱為“逆行者”,可鍾南山說過,他“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不到前線,不看病人,又怎能肯定地說,大家把它和SARS聯繫是很自然的呢?

“我看過病人,發病的情況、白血球的情況、胸片的情況,有近似的地方。”儘管有很多同源性,但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MERS是平行的,這次感染疫情“剛剛開始,正在‘爬坡’”。

哽咽中的鬥志

2月2日,武漢“封城”第11天。

這項史無前例的舉措,來得有些突然,但也在意料之中——早在1月20日下午,鍾南山、李蘭娟等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專家首次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建議,“現在能不到武漢去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

武漢市市長周先旺在1月26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大約有近500多萬人離開了這座城市,還有900多萬人留在武漢。

但無論離開還是留下,似乎都有些五味雜陳。

一位武漢市民在朋友圈感慨,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第一次不見車水馬龍、人群熙攘,只能聽見風聲。

物理隔離之下,醫療物資、生活用品供應能否跟得上,醫務人員、病人、普通人的情緒能否得到有效疏解……種種問題,既棘手,又急需解決。

而那些身在外地的武漢人、湖北人,除了做醫學隔離,還多多少少遭遇了歧視,一些地方“硬核防護”背後流露出的“恐鄂”情緒,也讓這場全民“戰疫”變得更加艱難。

好在,更多人選擇了支持。馳援行動,讓“武漢,加油”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1月28日,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學生傳信息告訴他,現在大家的心情有很大改變,鬥志都上來了。

鍾老哽咽著說,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他眼含淚光。

身在廣州的他,努力“攻堅”的同時,不忘為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戰友們加油鼓勁。

“ 你們是去最艱苦、最前線、最困難、最容易受感染的地方戰鬥,我向你們致敬。

應該相信,情況會慢慢好的。

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鬥志,克服各種困難,要盡我們的責任,更要保護好自己,才能夠救治別人。

我們等你們勝利回家。”

相信會好的,必須有鬥志,言語間充滿了力量,我們很難用“老人”來形容眼前這位目光矍鑠的“戰士”。面對任何一場戰役,心理防線不能垮,而提振士氣,他更身體力行。

1月30日一大早,鍾南山在廣州與“世界上最知名的病毒獵手”、美國教授維爾特·伊恩·利普金進行短暫探討交流後,匆匆登機飛往北京。飛機上,他還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危重病人的治療方案。

這一幕,似曾相識。很多人都還記得,在1月18日前往武漢的高鐵餐車上,他也是如此。

有一座山,叫鍾南山

一句“辛苦了”,道出了普通網友對鍾老的敬重,而他曾說,生活總要有一些挑戰,有挑戰才會有理想。所以,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是,鍾南山喜歡做科研。

“一個人不能老是躺在12年前的事情(注:2003年的“非典”)上,得做點事,而且希望做的事有點亮點,有點貢獻。所以現在科研又做了幾個項目,現在帶有方向性的,我希望能夠做出來一些。”他在2015年的一次採訪中提到。

被信任的“大山”

與時間賽跑的兩座武漢版“小湯山”醫院交付使用後,預計能為武漢增加2600張床位,用於定點診療。

2003年4月,在“非典”疫情集中爆發期,中央軍委批准軍隊緊急支援北京,在距離北京昌平區中心10公里外的小湯山鎮東北部,原小湯山療養院東北邊圍牆外的一片空地上搭建簡易病房,用時7天建成。

其後兩個月,該醫療點收治680名患者,佔全國非典患者的1/7。經過救治,最終有672名患者康復出院,全部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感染。

火神山、雷神山,武漢希望複製“奇蹟”。而北京市衛健委主任雷海潮日前表示,小湯山醫院已啟動修繕工程,以提供更好的就診條件,將視疫情變化啟用作為補充。

在鍾南山看來,做任何大規模的急性傳染病防控,都情願估計得壞一點,比到時候被動好得多。所以,他是贊成武漢搞“小湯山”型醫院的。

這段時間,微博上還出現一個話題,叫做#火神山雷神山鍾南山#,閱讀量目前已超過1.4億。所謂“三山齊聚克難關”,則寄託著一種樸素又真摯的期待。

和現實中的風塵僕僕相映襯,鍾老在網絡世界裡也很“忙”,他的名字反覆出現在各種“提醒”“呼籲”中,大到“目前不要出行”,小到摘口罩的方式,彷彿都要聽他一言、看他一行,才作數。

有一座山,叫鍾南山

一位朋友感慨,家中四位老人已然把鍾南山的話奉為“鐵律”,必須照章辦。要知道,對長輩們而言,放下春節走親訪友的習慣,比年輕人要困難許多,但既然鍾院士都說了,“就要聽(話)”!

“春節前我說過,請大家目前不要到處跑。現在我還是強調不要出行,特別是武漢一帶的,這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是全社會的事情。”鍾南山在1月28日受訪時再次強調。

這是信任的力量,沒有人會對此感到奇怪。

不過,也有人藉機編造出用鹽水漱口、吸菸、飲高度酒等預防感染的低劣“謠言”,擾亂視聽,“逼”得鍾南山團隊幾次三番下場澄清。

令人記憶深刻的是,1月26日,大年初二,一則“今晚9時30分,央視新聞頻道白巖松主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現場直播,邀請鍾南山院士介紹疫情,請家長朋友們屆時觀看”的消息不脛而走,後被節目組闢謠,星期天沒有這檔節目。

事實上,這則假消息在1月23日就曾出現,三天後再次現身並引發刷屏之勢,折射的恰恰是公眾對鍾南山的期待。

“有一座山叫鍾南山。”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教授劉境奇夫婦把對鍾老的敬重放進了一副素描肖像中,並以之命名,廣為流傳。

有一座山,叫鍾南山

劉境奇說,眼下正是疫情控制關鍵時期,誰也不能打擾鍾院士,但希望他能看到這幅畫,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我想,也一定能代表很多中國人此時此刻對鍾南山院士的情感。”

不只是“治病”

生於醫學世家,鍾南山從小耳濡目染,也立下做醫生的志願。“那時就覺得,當醫生能給別人解決問題,會得到社會的尊重。”

1996年,60歲的鐘南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官網對他的介紹是——呼吸病學學家。現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華醫學會第23任會長。

而2003年一場特殊“戰疫”,讓鍾南山不再只是醫學界的權威,更“出圈”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那年早春,廣州迎春花還未及綻放,一種被稱為“非典”的疾病就撲面而來。

“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在廣東累計報告非典病例突破1000例這天,鍾南山喊出了這句著名的“豪言壯語”,把自己和他所帶領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注:2017年更名為“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推到了抗擊疫情最前沿。

他後來坦言,自己是經過一段實踐後有了信心才這麼說的,“要是我完全沒有依據,沒有任何把握,我是根本不會這樣做”。

與此同時,要控制疫情,就必須查清病原體——當時的權威觀點認為“非典”是由衣原體細菌導致的,而鍾南山和同事們則認為是一種病毒性疾病。事實證明,此次疫情正是由SARS冠狀病毒引發。

所以這一次,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白巖松向他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正是它與SARS有何區別,因為他“最有經驗了”。

除了專業本身,鍾南山實事求是的“話風”,也成為大眾總是願意聽他講、媒體總是追著他問的一個重要原因。

“病源不知道,怎麼預防不清楚,怎麼治療也還沒有很好的辦法,病情還在傳染,怎麼能說是控制了?我們頂多叫遏制,不叫控制!連醫護人員的防護都還沒有到位。”2003年4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發佈會上,鍾南山被問到“是不是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時,忍不住道出了真相。

父親鍾世蕃曾告誡他,無論何種境遇,都要誠實、鮮明地亮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對鍾南山影響深遠。“ 真話不是真理,它不一定是對的,但能啟發大家思考就很好。當然,講真話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

鑑於呼吸系統疾病是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需要應對的最主要疾病,“非典”過後,鍾南山主動承擔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在他看來,當代呼吸科醫務工作者的使命已不只是“治病”,更重要的是引導社會重視呼吸健康。

2013年全國“兩會”,他以人大代表身份提出“到底是GDP第一,還是健康第一”的質疑,呼籲開展PM2.5監測。

鍾南山的觀點很明確,健康遠比GDP重要。“以前談GDP和健康,還會說要兼顧,現在不能再是兼顧了。人們生活的基本要素都受到威脅的時候,那就變成瓶頸了。連吃的、呼吸的、喝的都不保證了,還在這幹什麼?”

在2014年的一場公開活動中,鍾南山談到改變飲食習慣的重要性。

他認為,早前H7N9的傳播(注:2013年3月底在上海、安徽率先發現),很重要的可能是在家禽市場,家禽集中到市場後感染率很高,有些在雞場並沒被感染的雞到了市場上也可能出現交叉感染。因此,他支持集中屠宰,不讓活雞進入菜市場。“活雞現殺煲湯味美,但易感染,傳統嶺南吃文化一定要作出改變。”

為醫者,有仁心。鍾南山對“醫生”的理解是,看有病的病人,而不是看病人的病。落腳點,在於“人”。

所以,對當前的疫情防控,鍾南山強調,除了傳染病方面的專家,必須要有重症醫學專業人士,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搶救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