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大膽聊創新理論與其眼中的全球創新發展理念

經典不朽,藝術不滅—強國間的創新與創造的“視界”

創新如同企業,不僅有產品創新,還有企業戰略與組織管理的創新。而產品創新,一般是戰略管理下的結果,多屬於產品功能性的創新。當然也有成本、材質、外觀、應用等方面的創新(實際更多屬"改善或改良",當然這個“良”更多是對企業本身切實利益而言的)

宏觀地聊一下世界四巨頭的創新與創造:

美國的創新一般是顛覆性的創造,多是從無到有。這與他們的歷史文化過程以及市場環境及範圍有著很大的關係,屬於外向開拓型。所以在"外拓型產品"的創新方面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日本的創新,在70-80年代已完成現代企業的創新架構,其後一直在變態的精細改善中。這不僅僅是文化傳承問題,更是空間開拓失敗後的隱忍行為與極其矛盾的亞洲思維使然的結果。說到這暫且跑偏一點企業及產品的資本框,進入到文化與國家這個框裡來看日本的創新進程,尤其在70-80年代裡,日本的人文得到空前的發展與釋放,直接反映在哲學、藝術、音樂、商業品牌(商業藝術化-即使純藝術性的創造需要很大的創新空間環境。莫說商業環境下的藝術空間,需要多大的階層生活本質的社會組織性突破)等方面非傳統單一"市場銷售行為"。在亞洲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下,日本的創造是儒家文明所傳播的硬核表現,也是創造性開拓空間的源動力,看似矛盾,卻很現實,更有直接表現為太空科技的創造已非常前沿(可查閱)。


“文盲”大膽聊創新理論與其眼中的全球創新發展理念

日本的創新發展不僅僅影響了世界,更深深地影響了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想想"中日蜜月期"的成因,背後有著深深的文化透力與同力的影子,這也不得不佩服當時中國領導人的領導力與敏銳的對國家發展有益的感知力。當前需要警惕的是日本各行業強大的持續力,與居安思危的發展力,空間外拓仍舊是他們最終的方向,雖然不是骨子裡的,但卻是生命裡的。(例:近期日本的行星探測器值得我們研究)

再看下德國,與日本在商業創新行為上極其相似,但在文化傳承上,他們的思想相對簡單而直接,近代經歷野蠻式空間與思維線性空間開拓失敗後,重心開始完全向內力挖掘,這點與日本正好相反,他們的開拓思維是骨子裡,無論內外,但開拓行為是方向的、習慣的堅守,一旦改變方向,便是方向……。這也很好地解釋了希特勒骨子裡所討厭的日本,行為上卻與日本結盟的原因。


“文盲”大膽聊創新理論與其眼中的全球創新發展理念

這個國家既有顛覆性的創新,也有極致改善性的創造。前者表現在軍事領域的形象思想行為創新與兵器科技的創新,後者表現在商業領域的工業創新與標準化生產營銷模式的創新。如果說日本創新是"曲線性"思維下的產物,那麼德國的創新就是折線性思維下的產物,很直接。我們中國的創新便是"方圓"圈性思維下的創新,很難跳出固有的“方孔圈”……。

再看中國的創新,多是模仿式的山寨版。這不僅表現在企業管理上,更多反映在產品成本利潤上。嚴格講也是"改善改良"性創新,不過就產品本身而言雖然是倒退的,但置身與被引導的市場中,卻極具競爭力與生命力。所以說就國際商業視角而言,中國的市場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各種基數,恨的是規則。這也造就了會利用規則的則順風順水、簡單暴利……(如大眾奔馳等),不會利用規則的要麼離開要麼一邊學習規則在一邊賺,所以說中國的市場即中國的文化,可以讓外來的企業置身在一個溫水的舒適區,這非常舒服。這樣的"現實夢境"你還想著醒來嗎?會不喜歡被融合嗎吃喝玩樂購,吃喝玩樂夠—玩的就是融合性創新”。簡單道理看,再牛的外籍中國通也不如一個普通中國人自身“通中國”,但事實非但如此,因為多數通的都是微觀的日常生活行為,結果早已處處說明——新技術、新領域、新方向才是創新新動力。這直接包含上層的貿易合作形式,這個形式也是一方合作的前提。

但中國的改革決心與始終不渝的堅持創新前進的腳步誰也無法阻擋,且近些年勢不可擋。

創新與創造的過程基本完全等同於藝術創新與創造思維的過程。善待藝術,善待藝術環境,則為國家創新與創造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