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為什麼有的20世紀的西方畫家要放棄已有幾百年時間的傳統寫實畫法?

影影圈圈


模仿人體地理圖和自然地理圖,模仿其外形,畫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何在?


紇骨


這個話題有點意思。這就是說,科學技術徹底解放了工匠技藝的辛苦勞作。

我們知道,西方油畫的發展道路是以寫實為最高成就的,這也是西方畫家最引以為自豪的地方。


但是,這個精神殿堂被一個發明的到來,給徹底的解放出來了。

這就是十九世紀上半葉照相技術的出現。

西方發明照相技術從十六世紀就開始了,但是,因為沒有感光材料,所以,不能產生“照片”。但是,西方人並沒有因此放棄對照相技術的狂熱追求。

終於在1839年出現感光材料以後,法國人達蓋爾馬上推出自己的第一款銀版照相機,並於8月21日正式上市,這樣,照相機在人類歷史上就真正粉墨登場了。

到了50年代,照相技術迅速發展,給畫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很多畫家的肖像訂單,被照相機給拿走了。


因為,照相機非常快速,也非常準確地能夠把人物肖像反映出來,而且也很好收藏。

所以,畫家的日子就越來越不好過了。很多普通畫家直接改行成為攝影師了。

不少著名畫家,也是第一批照相機的玩家。

例如,印象派畫家德加就非常喜歡玩兒照相機。


由於照相機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替代繪畫的一些功能,而且,在新聞領域很快就成為主角,所以,很多畫家就成為攝影工作者了。

這是從社會分工層面來說。從視覺來說,攝影的寫實性,也是畫家比不過的。

所以,畫家也開始懷疑“寫實”是不是繪畫的本質問題。

於是,他們重新審視東方的繪畫,原來,東方的繪畫沒有寫實也一樣具有繪畫的美學。


這樣,西方就出現了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繪畫,其實就是油畫的寫意畫。只不過,在西方的傳統中,始終認為寫意畫,是不高明的,是低級的繪畫能力。但是,當照相機發明以後,西方畫家終於開始反思繪畫了,是不是還有多種繪畫方法,難道不寫實真的就是低級的藝術美嗎?

於是,印象派繪畫逐漸成為繪畫的主流。

在印象派繪畫進入末尾的二十世紀初,又產生了野獸派繪畫和立體派繪畫,這就是西方現代繪畫的歷程。


西方出現繪畫觀念的改變,不僅僅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繪畫的反思,也是西方繪畫的視野更加國際化和全球化的反映。

早期的畫家如德拉克洛瓦,就打破歐洲繪畫題材的傳統,走向非洲和東方,畫了一些具有非歐洲傳統題材的繪畫作品。

這些繪畫被稱為浪漫主義繪畫。德拉克洛瓦的繪畫,就已經與古典油畫的寫實繪畫拉開了距離,成為印象派繪畫的思想啟蒙。

後期的,印象派繪畫,繼續分門立派,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西方現代派繪畫。

這些繪畫與寫實繪畫的距離越來越遠,成為抽象繪畫的搖籃。

不過,繪畫就是繪畫,寫實的繪畫是繪畫藝術的方法之一,而不是全部。只不過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寫實主義繪畫,確實佔據著繪畫的統治地位甚至到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步。

但是,歷史的發展證明,繪畫的藝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是隻有寫實一種。


千千千里馬


自從十五世紀西方油畫研製成功以後,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為代表的藝術家致力於油畫創作技法和表現形式的探索,並開創了古典主義寫實油畫的範例。至此,寫實油畫一直是西方繪畫的主流,引領著西方繪畫的發展。

但是,這種局面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初被打破了。因為這時照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給一向以極端追求對客觀物象真實再現為油畫創作理念和主要功能的寫實油畫帶來直接衝擊和影響。過去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一幅人像油畫用照相機只是分分鐘鐘的事情。人們開始改變固有的寫實繪畫理念,探索油畫新的表現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印象主義油畫產生了,隨後,抽象主義油畫產生了,傳統寫實油畫“一統天下”的局面不復存在了。

西方油畫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發生的巨大變革實際上是時代變革的產物。因為這時西方經過工業技術革命,生產力生產關係發生很大變化,人們的生活節奏生活習慣以及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勢所趨,正是這些變化催生了西方繪畫從繪畫理念到繪畫表現形式和風格上的變化,催生了印象主義油畫和抽象主義油畫的產生。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下,一些畫家放棄傳統寫實油畫,探索和實踐新的繪畫表現形式和手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燈影書畫


西方油畫一貫注重寫實,藝術家喜歡真實的臨摹大自然中的一切人與物,即便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描繪虛無縹緲的宗教神話人物,藝術家都要以真人模特為範本,以真實再現現實生活為最高原則,問題來了:你認為為什麼有的20世紀的西方畫家要放棄已有幾百年時間的傳統寫實畫法?

20世紀的西方畫家放棄已有幾百年時間的傳統寫實畫法

開篇簡單提到了,西方油畫注重寫實,就是以真實再現現實生活為最高原則,才能體現油畫藝術表達“人與自然”的意義,所以藝術家們採用的也是傳統的寫實畫法,有光影明暗對比、空間透視效果,然而,到了19世紀晚期,藝術家們開始學會欣賞負面的東西,對恐怖、頹廢、憂鬱的描繪開始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

畫作中粗糙的筆觸、彎曲的線條隨處可見,到了20世紀初,諸如畢加索、馬蒂斯等藝術家完全拋開傳統的透視方法來描繪人物景物,畫作沒有空間透視效果,只有幾何結構,他們的畫作被稱之為“新藝術、新思想”,很多人無法理解這種不是傳統寫實畫法的新畫法,



之所以20世紀的西方畫家要放棄已有幾百年時間的傳統寫實畫法,那是因為一:19世紀晚期的藝術家就開始嘗試一種全新的畫法,比如,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開創了全新的畫法,拋開復雜的傳統透視,只追求簡單的幾何結構效果,藝術是一個繼承傳承的過程,20世紀的藝術家就照樣模仿並改進,


其二是:20世紀的藝術家感覺到,藝術作品的公認主題,如歷史、宗教、神話等等,不見得就是他們想要表現的生活與經歷的一部分,他們想隨心所欲地創作,而不只是把自己的重點放在別人要他們畫的東西上,就好比,小孩子畫畫一樣,無拘無束。畢竟傳統的寫實畫法有太多的“條條框框”。


詩夜城主


藝術的選擇是多樣性的,有的人堅持傳統畫法,有的人想要開創新的風格,這本身無可厚非,藝術發展到現在其風格的多樣性也為藝術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力,這是一件好事,應該支持。



傳統畫法有傳統的好處,新的風格有新風格的好處,就好比西方油畫有學院派、寫實派、野獸派、印象派、立體主義等等,至於選什麼全憑藝術家自己的喜好,如果我們強制要求某個藝術家必須選擇某個風格,那麼這個藝術家很可能不會堅持很久,因為那不是他喜歡的,藝術成就除了努力之外還要有持之以恆的熱情,其實藝術不論是什麼風格,只要堅持下去都能有所收穫。


就好比畢加索開創的立體主義畫派,剛開始別人看他的畫都笑話他那是小孩子畫的,可是現在呢?立體主義直接開創了近現代的藝術基礎理論,延伸出了現代設計的基礎,是每一個從事繪畫和設計的人必學的內容,我們還能嘲笑畢加索的藝術是小孩子的嗎?

我覺得藝術家選擇什麼風格根本就不用去思考為什麼,因為藝術的選擇沒有強制性,它是自由的,正是因為它的自由,才讓藝術有了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


萬物皆明


因為照相機的存在,你畫的再好不如照相機咔嚓一下,再一個時代更迭,新技術新科技的呈現讓人對現實有跟多元的認識,自我意識的加強也強化了自己對外在世界的不同感受和表達慾望,寫實走向多元也就必然了


人間罒月天


如果算上古希臘時期的雕塑藝術,西方藝術家在視覺藝術領域,從公元前8世紀到近代的19世紀,在這漫長的2700多年時間裡,一直遵循傳統的寫實手法。

寫實手法的核心,就是推崇“摹仿論”,本質是再現世間萬物的自然美和原始美,跟西方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大師柏拉圖的藝術理念和審美理念有很大關係。

柏拉圖曾說:美是一種自然優勢。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在柏拉圖眼裡,美是萬物身上與生俱來的自然優勢,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善良和博愛。只有把萬物身上美的屬性真實地表現出來,才具有審美意義。

因此,古希臘雕塑家常常會參照柏拉圖的美學理念,以精益求精的寫實手法,按照人體的同等比例結構,來雕刻運動員、士兵,以及神話人物,這些形象都遵循人體結構的完美再現,越是接近真實的人體構造,越被認為具有藝術性。

這樣的美學理念,在中世紀末期蛋彩畫和油畫逐步形成後,被完整地傳承下來。畫家在繪畫創作中,不但遵循嚴格的比例結構,還在色彩構成上儘量接近固有色彩,有些畫家為了描繪出具有視覺震撼的人物形象,甚至花錢邀請模特,參照模特來畫畫,給寫實手法制定了一條約定俗成的創作模式。

從14世紀初期的文藝復興開始,以達芬奇為首的畫家,廣泛吸收科學理念,以充實油畫的技法,如,焦點透視、黃金分割、亮光和暗光,等等,從此,奠定了傳統的寫實手法,這個創作手法即刻被推崇為油畫標誌性的技法,被文藝復興以後的所有畫家所認同。

雖然從文藝復興以後,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畫派,但各個畫派總體上依然遵循寫實手法。

到19世紀末期,狹義上的寫實畫法已經延續了500餘年,雖然不少畫家力圖創新,但創新的結果卻是“新瓶裝舊酒”,在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如“新古典主義”繪畫,實際上是把古典主義繪畫用另一種時代精神重新解讀出來,在技法上並沒有多少創新。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西方畫家主動向西方以外的繪畫藝術來學習,希望通過其它繪畫形式來改造油畫。

因此,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西方畫家,逐步發現了浮世繪和國畫的藝術魅力。

東方繪畫由於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畫家在創作中完全可以隨心所欲地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個性化的元素。

於是,19世紀中後期的代表性油畫家,如莫奈、馬奈、雷諾阿、塞尚、梵高等,都從不同程度上吸收了東方繪畫的元素,比如,使用較多線條來構圖,簡化物象的造型,注重筆觸渲染情感的作用,採用散點透視法,等等。

另一方面,以宗教故事和神話故事為主要題材的油畫,在20世紀初期,被許多畫家拋棄,畫家們受現代哲學理念的影響,逐漸意識到個體生命意識的重要性,於是,關注人類本身,關注自我感受,關注人的心靈家園和精神世界,成為西方現代繪畫的有一個主題。

表現內在的精神情感,用寫實手法是難以表現出來的,只有在畫中,通過誇張手法,來變化外部性體,製造一種戲劇化的對比效果,才能感受到畫中人物內心的真情實感。


鴻鵠迎罡


同其它行業的人一樣,成功了一樣又去追求新的東西。追求成為一種職業生活的意義和快樂。畫家用寫實畫作品有了成績,又想嘗試新的印象派抽象派派別畫法,使自己更自由地畫一些東西,以求解放自己的思路。書法寫正楷到一定時候,就行書狂草一下,舒展自己,也另得豪放之作,也不快意。國畫一樣,工筆之後,耒些大寫意山水人物,爽哉。


曾建強11


因為法國人發明了,照像機。畫家被迫離開照像寫實,尋找新的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