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的阜新什麼樣?

天地幫主


在唐朝時候,阜新,是東北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有高麗人,蒙古人,少數當地的漢人,民族融合而成,李世民,跨海徵東,北鎮,有一個寶塔,是薛仁貴,當年攻打高麗,隨李世民,跨過,渤海,遼河,當時在北鎮修,寶塔,意思是說,鎮住,他的龍脈,壓住他,使它,永遠不能反,過去,有史書記載,當時阜新,是一片草原,有少數民族部落,優質的,良馬,獻給大唐,李世民,用幾年的時間,打敗了高麗,把高麗人,敢過鴨綠江,所以,阜新當年,在唐朝,人煙稀少的地方,民族結合, 說的不好,謝謝


北斗星3557


阜新,位於遼寧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區,為瀋陽經濟區重要城市之一。唐滅隋後改郡稱州。唐太宗貞觀初今阜新市北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及彰武縣境)屬契丹轄地;南部屬唐河北道北部的營州(州治在今朝陽市)。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駐牧地區設置松漠都督府(府治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西北部)。今阜新市北部為松漠都督府轄南部仍屬營州。

經過考證,阜新曾是唐朝的古戰場。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扎蘭營子鄉發現了唐朝古戰場遺址,至今還能看到古代城堡。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1500多年,但站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這座曾經是古戰場的石頭山上,唐朝古戰場的遺蹟還清晰可見。這個小山山頂向東大約方圓2公里的地方是個半圓形的城牆帶,城牆全部都是用石頭壘砌而成的,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古城牆早已不見了它的威嚴。據史料記載,烽火臺是當年唐軍觀察敵軍動向的必要軍事要地。而在城西方向,則可以明顯看出有人居住的痕跡,在石頭上能看到層次分明的腳印,腳印旁邊還有一個圖形,三個“口”相含,嚮導稱它為“聯”,是當時人們在休息時玩的一種如同棋類的遊戲。再往下走,記者還看到了可以供人畜飲用的水井,井裡還有水,但井口卻不大,在最西側一面陡立的古牆上有一個拴馬樁,銀白色半透明。據說,這個拴馬樁是當時唐朝官兵拴馬匹用的。據古書記載,在阜新這個古戰場上,唐朝軍隊曾有三萬多人在此停留。

  除了扎蘭營子鄉之外,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大五家子鄉也有當年唐軍在此作戰時留下的遺蹟。當時唐軍進入遼西后,唐軍由朝陽經阜新、新民過遼河到達遼陽,遼陽是主戰場。當年所築軍事建築大都類似於城堡。雖然時間已經過去1500多年了,歷史的遺蹟見證著阜新的滄桑鉅變,古戰場到了今天則是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


純屬巧合也


阜新,位於遼寧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區,為瀋陽經濟區重要城市之一。內蒙古高原和東北遼河平原的中間過渡帶,全區呈現長矩形,中軸斜交於北緯42°10′和東經122°00′的交點上。地域面積東西長170千米,南北寬84千米,總面積10445平方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 隋朝時稱為燕郡,唐滅隋後改郡稱州。唐太宗貞觀初,今阜新市北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及彰武縣境)屬契丹轄地;南部屬唐河北道北部的營州(卅治在今朝陽市)。貞觀二年(628年),大賀氏聯盟長摩會率領契丹各部,依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遵照契丹傳統習俗,頒賜旗鼓於摩會,表示正式承認其部落聯盟長職務,要他代表唐朝統率契丹。貞觀22年(648年),唐朝進而在契丹駐地設立松漠都督府(今翁牛特境內老哈河、西拉沐淪河交匯處附近),以契丹大賀氏聯盟長窟哥為左領軍將軍兼松漠都督,並賜姓李氏。今阜新市北部為松漠都督府轄,南部仍屬營州。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熱河都統錫良上奏清朝廷請在土默特旗境建阜新縣。實行縣旗並存蒙漢分治體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由朝陽縣析置阜新縣。派王維墉去鄂爾土板試署阜新縣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朝哈爾哈、唐圖哈拉哈旗部分地域的漢民事務歸朝陽府所轄。阜新縣衙設在鄂爾土板(今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山鎮)。以"物阜民豐煥然一新"語意取"阜新"二字為縣名。清宣統三年(1911年)移縣治於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城區街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彰武縣為奉天省轄。1940年,阜新行政區劃置縣為市,並沿用至今,現轄海州、新邱、清河門、細河、太平五個市轄區,彰武縣和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由於今阜新市北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及彰武縣境) 在唐初屬契丹轄地,後因大賀氏聯盟長摩會率領契丹各部,依附唐朝,唐朝進而在契丹駐地設立松漠都督府,今阜新市北部也相應納入松漠都督府管轄。雖然當時契丹管轄的(今阜新市北部)地區同中原地區的州相比各方面還比較落後,但這對契丹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它對契丹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今阜新市南部在唐代屬唐河北道北部的營州,唐代營州是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也是唐代絲綢之路東北分支的重要中轉站,一些粟特商人從長安經中原、幽州來到營州從事經商活動,在營州故地出土的文物及文獻記載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粟特商人的到來,既促進營州經貿的發展,也促進營州文化的繁榮,以至於營州出現了盛唐現象。 另外,阜新曾是唐朝的古戰場。唐軍進入遼西后,必經阜新過遼河到達遼陽作戰。正是因為阜新地理位置尤為重要,唐廷曾派三萬多人的部隊在此駐紮,並設置有數座烽火臺,便於觀察敵人軍事動向。


玉階文物盛憑闌古


唐代時無阜新這一地理名稱。也可以說唐代時阜新沒有史料記載有漢人定居。這裡只是遊牧民族的屬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