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說《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李山說《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課堂內外

「李山說《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課堂內外

《論語·公冶長》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諡號

孔子是魯國人,可是他的弟子有衛國、陳國、齊國甚至楚國人,可謂四面八方都有。所以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這句話也可以理解成他的學生從各國來向他學習。在諸多弟子之中,子貢是衛國人,所以他對衛國的事情總是比較關切。

衛國有一個大臣,叫孔文子,“文子”這兩個字是他的諡號。古代有年號、廟號,當然也有外號。諡號就是古人去世之後給他的一個評價,諡號的作用主要是評價這個人一生的作為。根據現代學者的考據,諡號起源於商代,流行於西周,然後一直延續到了近代。過去關於諡號有很多爭執,比如在金文之中看到穆王,“穆”字就是他的諡號。很多學者認為金文中稱他為穆王的時候他還活著,因為有“穆王”賞賜的記錄。所以有一段時間也提出了生號的說法,大學者王國維和後來的郭沫若都認為活著就可以有諡號。但根據現在的研究,以及隨著出土的青銅文物數量的增加,發現這個說法不成立。當銘文中出現穆王兩字時,一般都是在穆王身後了,也就是說這個器物是在穆王去世之後才做的。

諡號,簡單地說就是對一個人死後進行蓋棺定論,古人對它的態度很慎重。在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例子,楚王去世之後,後人擬了一個諡號,結果楚王兩眼瞪著死不瞑目。大家才發現壞了,這個諡號他不接受。於是改了諡號,他的眼睛才閉起來。當然,現在的學者認為人死後有一段時間因為生理原因眼睛會睜著,但古人就會認為是諡號不對導致死不瞑目。

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諡號之中也有褒貶。孔文子的諡號是一種褒揚,但是清代光緒皇帝的諡號德宗就暗含著諷刺意味,因為將他比作唐德宗,而唐德宗是被人從京城趕跑的,光緒皇帝也是被八國聯軍從京城趕到了西安。

在周代的諡法之中,“文”作為諡號有幾個含義:一種說法是經天緯地謂之“文”,就像周文王一樣。另一種說法是勤學好問謂之“文”。很多學者認為孔文子的“文”就是好學,並不是經天緯地,畢竟他無法和周文王相比。將這樣一個字給孔文子,是很高的評價。有一種說法是這個字是孔子給他的諡號,因為孔文子和孔子是朋友,他死後衛國的國君就請孔子幫忙起個諡號,正是因為這個,子貢才向孔子問原因。

「李山说《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课堂内外

孔文子的好學精神

《左傳》詳細記載了孔子和孔文子的事:

孔文子之將攻大叔也,訪於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退,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文子遽止之,曰:“圉豈敢度其私,訪衛國之難也。”將止。魯國人以幣召之,乃歸。

“胡簋之事”就是簠簋之事,古代祭祀所用的簋是圓形盛米的容器,簠也是類似用途的東西。現在出土的文物中簋比較多,簠的起源比較晚。當孔文子來訪的時候,孔子說:我作為一個儒者,對祭祀擺放貢品的事是明白的,但是對拿刀動槍甲兵之事並不懂。而且當他聽說這件事後,立刻就告訴學生駕車離開,因為這個國家待不得。他還說鳥兒選擇樹木,哪有樹木選擇鳥兒的呢?言外之意是我來到衛國是從事政治活動,不能因為這件事蹚渾水。孔文子聽了孔子的話之後急忙來阻止他離開,並且表示我請你去打仗不是我的本意,我本意是想問問打仗的事,不是要讓你來幫我完成私心。孔子聽他這麼說,就準備留下來。但此時魯國也派人帶著禮物來請孔子,於是孔子就回魯國了。

「李山说《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课堂内外

孔子晚年周遊列國,在衛國這段時間處於很多矛盾的旋渦,孔文子事件只是其中之一。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孔文子做事是有缺陷的,在《論語·憲問》這一篇裡,孔子還評價了孔文子: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

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這是孔子回到魯國之後和季康子見面,談論衛靈公無道現象的記載。衛靈公寵愛小老婆,將太子趕跑,季康子作為魯國的執政者聽了就不高興,便問:如果像您說的這樣,他為什麼不亡國呢?言外之意是對孔子所說的話不認同。而孔子又說:因為有仲叔圉幫他搞外交,有祝負責宗廟、鬼神的事,還有王孫賈管理軍事。有這樣三大賢人,他怎麼會亡國呢?

仲叔圉就是孔文子,祝是負責祭祀的人。祝是一種職業,也就是祭祀的時候向鬼神傳達敬意的巫師,祭祀完成之後他們又會向人傳達鬼神的賞賜。《左傳》記載了祝的一件事,衛蔡爭盟的時候,有一個禮叫作“歃血”,歃一些動物的血,誰先喝意味著誰的地位高。蔡國人認為應該他們先喝,理由是當年周王分封的時候,蔡叔比衛國老祖康叔年紀大。衛國人見此不知所措,祝就站出來說按照歷史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周王分封的時候並不是按照年歲來定,而是按照德行。根據德行的原則,並不能說明蔡叔的年紀大就可以先歃血。祝作為負責宗廟的人,他了解歷史和宗教,這一番話就為衛國挽回一局。孔子聽說這件事之後還讚美他有學問、伶牙俐齒。

當時的魯國有三大家族分割國家權力,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季氏家族,康子就是季氏家族的掌門人,他也掌握了魯國的大政。當他對孔子的話表達疑問的時候,孔子卻說衛靈公雖然無道,但他善於用賢才。這樣的回答讓季康子有點自取其辱,因為暗諷了季康子的手下並沒有孔文子、祝和王孫賈這樣的賢才。由此可見,孔文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很有才幹的一個人。

在孔文子去世後,孔子斟酌了他的一生:其一,他有才幹;其二,他有缺陷。還有一個特點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孔子最讚賞的一點。《論語》最強調的一個品質就是好學,因為好學的人不俗氣。我們的人生像一條河流,你將源頭斬斷,挖再大的水池注水也是死水,只有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知識,才能保證源頭有活水。雖然孔文子嫁女兒的事和他的夫人與人私通的事不好,但他通過學習改善自己,所以能夠治賓客。朱熹在《四書或問》裡談到孔子如何評價他人,認為孔文子好學而成為一個賢人,他的好學精神遮蓋了那些缺陷,這也反襯出孔子對學習多麼重視。

課本里的《論語》

「李山说《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课堂内外

《課本里的〈論語〉》是北師大教授、《百家講壇》名師李山老師特意為孩子打造的《論語》精讀本。內容覆蓋中小學語文教材涉及的《論語》“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舉一反三,因材施教”“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字句,李山老師將這些字句摘選出來,還原到所在《論語》的章節,進行句義串講,同時不侷限於小學教材,結合《論語》全書以及其他儒家經典,以及《左傳》《史記》等史書中的故事,對其進行闡發。在閱讀中拓展了孩子知識邊界,提升了孩子古文閱讀力、理解力、邏輯力。

歡迎讀者朋友轉發分享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李山说《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课堂内外「李山说《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课堂内外
「李山说《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课堂内外

主持人徐德琳

美編李煜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