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在社會應該以德服人對嗎?

9離山老母


隨著社會的不段進步,以德服人這句話,只能是一個茶餘飯後的話餅,在當今時代,越是忠誠之人,越是蒼桑,時代在變化,人心也在變化,做人只能是做任何事,要對得起自己良心就行!


盼去歸


在社會上以德服人是對的,必要的。

以德服人是高尚人格境界。意思是讓對方心服口服。最早提出以德服人的是孟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誠服也。

以德服人的典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七抓七放,最終使得地方梟雄孟獲心服口服,不再抵抗。近代典範是新中國國家總理周恩來,周總理用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詮釋了以德服人的崇高境界,深得群眾愛戴。

以德服人大多是指手中握有一定權力的領導幹部,一個稱職的領導幹部一定是善於以德服人的。古人云:以德服人,以力服人,以理服人。德,排在首位。如果一個領導幹部濫用職權,在員工面前呼來喝去,不講章法,是得不到員工擁護的,開展的工作就不會有好業績。

在社會上普通人也要以德服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你是一個誠實、守信、講理寬容、敢於擔當的人,你的人際圈將會越來越大,資源就會越用越寬。你的個人魅力就會得到更大的彰顯。我們的社會不但需要以理服人的人,更需要以德服人的人。希望你就是其中一員。




柒齡大叔


健康的社會是這樣的,以德,信,義,誠,理服人。

當下,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以錢服人是變態的。


天馬行空80476


以德服人,出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意思是,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歸順、服從統治者。主要用在人文處事作賓語。

以德服人當然是對的。但是!是你的德還是他的德,是公認的德還是法律上的德,是富人的德還是窮人的德。

我老爸喜歡吃蘿蔔絲餅,院長喜歡吃小籠。一次碰面老爸說:“多吃小籠生煎饅頭對身體不好,我的蘿蔔絲餅好吃又營養,來吃點”院長說:"我不吃這蘿蔔,謝謝!”結果怎麼樣院長退休後病魔纏身不到80歲去世了,我爸還騎自行車去弔唁。誰以德服人?

這就是文學意式,讀了多少書就知道多少德。有時你懂的東西,的卻是有道理的而且可行,碰到碩士研究生出來的說你這事不對,不可行的。你肯定想這明明是對的怎麼到了你個學者身份的人就說不行了呢?嗨!因為他是研究生是專家,他有文憑你有嗎?你跟他打官司都要輸,這就是他能講德你卻說服不了。謝謝悟空問答,誠念育兒真誠為理念服務。


誠念育兒


“在社會應該以德服人”這句話是沒有錯的。

要說錯,就是錯在現在的人對“德”這個字的錯誤理解。以前的“德”和我們今天理解的“德”的意思雖說不是完全不搭邊,但是也把人們帶進一種迷茫的漩渦之中。

以前的“德”,根本就是“得到”的“得”。尤其是在“以德服人”這句話中的“德”,就是得到的“得”的意思。而不是“品德,品行或者德行”的意思。因為“品德、德行”屬於人內修的範疇,而服人的“德”是外修的範疇。不能說人的內修與外修完全不搭界,人只有內修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外修,外修就是內修的折射,否則也不可能做好外修。

同理,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與外界的其他人是沒有直接聯繫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繫就是“利益”,而不是“品德”。所以一個人的品德好與別人沒有一毛錢的關係。與別人有關係的就是讓對方得到利益或者得到好處。

人的本性是逃避同苦,追求快樂的。而人的基本痛苦就是物質的匱乏,人的基本快樂就是得到利益,離開了物質和利益,就別談快樂了,因為生存都沒有可能。

所以讓對方得到利益,對方就會快樂,就會感恩,就會服你。其實服的是你背後所給的“利益”。 以德服人是“人道”中的一個點,只有尊天道,順人道,才能做到利他,利他,就能讓人愛,讓人服。這就是“以德服人”的奧秘所在。


妖風肆啟


隨著大眾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德行操守也一直被世人推崇稱讚,以德服人一直被視作大家的風骨典範。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和多媒體的介入,也讓我過多的看到了德用於惡人身上會讓善良的人心灰意冷。德毫無疑問可以令人信服,也會讓一個人在長久的身邊接觸的人相處和歲月裡得到經久的愛情和友情,親情。這無疑是最好的。社會的多面性和人心的複雜有時又讓我深感挫敗,那麼這時看的是你的本心。有人選擇以德報怨,當然也會有人以怨報德。

我的邊旁鄰居家倒是有個例子,弟兄兩人,哥哥因著生性懶惰,賭博成性,老婆孩子皆不管,時常去弟弟家混吃混喝。老婆幾番哭鬧,賭氣上吊不想沒有救下來,走了。弟弟看著留下的兩個孩子著實可憐,接到家中撫養,兼著自家的三個孩子。每日早出晚歸,卻讓混不吝的哥哥又強暴了自己的老婆!自己老婆也離家出走,找到時已經是一具喝過農藥的屍體。你說弟弟沒有大德嗎?他父慈子孝,他愛護兄長侄兒,他努力養家餬口,他錯了嗎?面對嗷嗷待哺的五張小嘴,我想他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對是錯,所以在半瘋半傻中蹉跎了自己的大半生。每次回家看到他蹲坐大門口傻乎乎的跟著我們笑的時候,我想難受的不止我一個吧。我想在生活裡就某件事情可以以德服人,但不要投入太多,這是我的回答。也許現實磨光了我的些許驕傲,稜角,自信還有情操,但也增加了一點智商,不是嗎?



深沉的方便麵


長篇大論我談不了。簡說:芸芸眾生,人分等等,德行是第一位的,無德與禽獸何異,做了好事無人知道而且還被人誤解詆晦者為陰德。做了好事眾人知道頌揚得了獎勵者為陽德。聖賢雲:”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歷史可籤。眾生大多數是明德之人,對於弱智不明德者還是要示之以好。對於頑惡之人用法制之不可用德。德行再好沒有實力會受人冷眼和欺負。人活世上,水清無魚。社會求公平,永遠不的公平,但必然要求公平。必須追求公平,推動社會永遠向前發展,眾生公平是目標。


元亨利貞6773


應該是這樣的。如果你與別人都離心離德了,那誰還去和你做朋友?所以以德服人是社會進步和認知的唯一條件。

縱觀歷史,哪朝哪代不是提倡道德為是?所以德是歷史以來承上啟下的傳承的唯一。有人說留錢財於子孫及留詩書於子孫都不及留道德於子孫,錢財留給子孫有可能把子孫慣成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不知道後面的日子怎麼去過,是個家庭的悲劇。甚至於道德淪喪,禍及後人。即便留詩書於子孫也是不妥的事,因為容易使子孫變成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所以也不是妥帖的遺留。最妥帖的就是留道德於後世,讓他們一輩輩傳承下去,讓家族發揚光大才是王道。對於社會來講更是如此,如果你這個人沒有德,誰也不去和你交易。你叫最起碼的做人的根本都沒有,誰敢貼和你,還不得把人家一層皮呀!

三國時的劉備之所以有三分天下就是因為他的德讓關張二人佩服,值得信賴。才有了他的三分天下。

再說咱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先輩們,如果沒有德,他們怎麼能夠在那樣的條件下,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等的一次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勝利!就是因為他們自身有德,群體有德才有了更多的人加入了他們的集體,更是讓老百姓知道了他們的德行才是中國的良方猛藥,才使得一個親親你落後的國家走到了今天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毅然矗立在世界東方!這就是德的力量!

綜上所述只是可見一斑,更多的事例說明德是社會乃至個人修為的唯一目標!國家在明明德就會國家興盛,萬民敬仰,同心協力,興盛祖國。一個家庭有德則凝聚力發達,讓人認知。一個人有德就會有號召力和凝聚力,讓人們都站在你的周圍,為你是瞻!

所以以德服人是完全正確的!


詩書傳千古


中國傳統道德是人類的最高智慧!什麼是德?“自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德,“與朋友交而有信”是德,“仁者愛人”是德,“推己及人”是德,“民為貴君為輕”是德,“不遷怒,不二過”是德,“吾日三省吾身”也是徳。當然,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更是德。一個人具備這些德不容易,有了這些德,和周圍的同事可以很好的相處,會使你的事業順利。當一個人,被大家認為缺德,喪德,那他的前途也就差不多了!


信敏4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