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樣去理解幸福與教育?

小良說教育


教育與幸福是息息相關的。

我將用RIA學習力導師思維技能,透析問題本質,為您解答教育疑惑。

問題的來源

沒有人會否定,幸福人生是奮鬥的重要原因。而如何奮鬥,需要什麼樣的人生技能,需要什麼樣的心理素質去面對挑戰,要靠教育來實現。教育的範疇很大,教育的過程就是自我成長的過程,不僅僅限於技能學習,還包括與認識自我,人際關係等等內容。但,這個過程並不舒服,確實讓人不一定感到幸福。在大教育的範疇,失戀,生意失敗,親人逝世等等都是在經歷人生教育。

因此,產生了這樣的疑惑,教育真的能帶來幸福嗎?更直觀的一個段子,孩子們吶喊:好好學習,考個高分,我媽開心,我就開心,我們家就幸福!追求這樣的幸福的教育過程,並不幸福,不是嗎?

對幸福的認知

何為幸福?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據心理學研究,認為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對幸福的認知,大大影響著孩子們的認知。然而,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所處的年代,產生的社會教育的影響,固化了思維的模式,也同時帶給了我們。隨之時光變遷,處在新時代的我們會產生糾結,到底怎樣理解幸福呢?在沒有完全放下對物質追求作為主調的幸福觀的前提下,追求精神層面的幸福讓我們感到焦慮。

在追求物質層面的幸福時,教育就是工具;在追求精神層面的幸福時,教育是是一場修行。無論是工具還是修行,都在挑戰我們的舒適區,不得不去接受教育,不得不去奮鬥。

怎樣把“不得不”的教育轉換為“幸福奮鬥”教育?

新的問題出現了,也是我前面說的那麼多引出來的新問題,或許是這個問題真正的本質。

不得不,被強迫去接受教育固然不舒服, 其舒服的原因是:為什麼我要被迫接受教育呢?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提到一個習慣,就是以終為始。想象自己站在終點,再回頭看看起點,那看清自己終點的時刻,就是奮鬥開始的時刻。再思考,如果要達到這個終點,我需要做那些事情?要經歷哪些事情?我會在其中受到什麼樣的阻礙?

此時,一切的教育,將會成為自願自發,幸福會在在一次次受教育的過程中,敲響你家的大門。


翔翊007


幸福和教育貌似是兩個不搭邊的詞,但要說聯繫也有,因為教育能創造幸福,而學生或者老師的幸福感也能促進教育的發展。

第一,教育能創造幸福。作為老師,當看到你的學生在你的指引下學業有成,金榜題名,桃李滿天下時這是成就,也是幸福;當用自己的愛和耐心引導,引用素質教育理念,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想走的路,哪怕走錯了也能用人格引導走上正途,像于謙先生主演的教育題材電影《老師·好》裡面的苗宛秋老師,相信會讓很多人為這樣的老師而感動。而作為學生當你找到了學習的原動力或者說目標,然後經過自己的努力去慢慢實現時,那過程雖有苦,但也是帶著甜的,因為信仰。更別說結果了,給自己,給學校,給父母家長的榮耀。中國是一個重榮譽的國家,相信只要你聽到心中的號角起跑了,誰都會給你讓路的,因為你閃著光,是那麼的耀眼!

第二,幸福感也能促進教育的發展。作為老師,教師是一個職業,但又不只是一個職業,如果能在保障老師的養家餬口的收入下,讓老師能有所成長,知道教師不只是一個職業,而是一個生命去影響其他生命;知道教育是立國之本,是關係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未來。使之充滿信仰,不為五斗米折腰,把引導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或者為野百合找到其春天。按照需求理論,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幸福人生,難道老師還不能潛心教育,獲得教育的發展麼?作為學生,如果能感受到愛,感受到老師家長的支持,向自己的理想幸福出發,難道還怕他不會成長對社會有用的人,找到自我的人麼?

當然,當你選擇做一個老師時,也請想好你的責任,你的擔子,如果沒有奉獻,甘做燃燈者的覺悟,只是想著賺錢,想著安逸,那請還是另謀高就吧,請不要給教師隊伍抹黑。




迪的央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是孔子的理想三步曲!而現實生活是殘酷的,人沉淪於私性和物慾,在天災人禍中掙扎生存!興於詩即從小培育愛心並詩情畫意,而當下呢?我們在從小培育自我和謀利技能!立於禮,禮即做人的儀態並規矩,而我們在立於爭名逐利勾心鬥角!成於樂,人人享有天倫之樂!我們在享用剝奪的快樂,小三小四潛規則胡吃海喝歌廳歌金錢第一權老二前呼後擁樂樂樂!那還有天倫之樂!

私性物慾是喪真失道的結果,人類是時侯覺醒了!此次疫情是對胡吃海喝無所顧忌的世態的警告,此役過後但願國人能警醒以自律並正義致自由,勿以惡小而為之!


陽光明正


盡善盡德,為人處事,知足長樂,美好心態做人,就是幸福之人。教育應從社會環境,自身休養以身作則從小完善做起。


廬山東方鴻生


教育是以身作則,幸福是知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