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農業模式在中國可行嗎?

UP2012


不可行。中國做不了。先了解兩個國家的人文文化。在瞭解兩個國家的土地性質。你就會有一個全方位的理解和體會。

荷蘭的百合是中國的。老外弄回去自己雜交。結果百合成了人家的專利。鬱金香原種產於我國新疆天山。荷蘭人弄回去成了人家的國花。這裡並不是沒有原因和道理。

荷蘭人做事的嚴謹性和認真性我們是比不了的。

誰拉你做設施農業,誰就和你有仇。想讓你傾家蕩產。



花在家


荷蘭農業模式簡稱荷蘭模式,這種是在我國的溫室種植行業中的叫法。在我國並沒有普及開來,主要的原因還是價格太高,建造這樣的溫室價格高,還有就是溫室內的配套設備的價格也是非常的高,在我國示範意義上荷蘭模式,基本都是仿製。並沒有完全照搬,但價格依然是非常,普通的種植戶依然無法接受這個荷蘭模式。在我國確實有仿製建設的荷蘭模式的溫室和種植模式,但都是示範、科研使用的。

仿製荷蘭模式之一 荷蘭溫室

1、基本設計標準

建築基礎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溫室骨架為20年。自然條件:基本風壓:Wo=0.4KN/㎡,基本雪壓:So=0.45KN/㎡(n=50).恆載:15KG/㎡。

2、溫室骨架設計規範、規定

1. 歐洲標準《BSEN 13031-1:2001》

2.《溫室結構設計荷載》(GB/T18622-2002)

3.《連棟溫室結構》(GB/T10288-2001)

4.《溫室工程 術語》(GB/T10292-2001)

5.《建築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2001)

6.《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範》(GB50018-2002)

7.《門式鋼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CECS102:2002)

仿製荷蘭溫室之二 無土栽培

在荷蘭這個國家,人口多,可利用的土地資源缺乏。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創造的無土栽培,在荷蘭溫室中常用的模式就是無土栽培水培和基質栽培,水培主要是栽種一些綠葉蔬菜,基質栽培主要是中果菜,如果西紅柿、黃瓜等,在荷蘭溫室中無土栽培西紅柿,每平米可以長70公斤,產量非常高。基質栽培西紅柿採用的是水肥一體化設備,肥料的使用上非常的精確。完全有施肥機控制,保證了西紅柿每個階段不同的肥料供應。



【上圖:荷蘭溫室內部設計】與我們現在國內最好的連棟玻璃溫室相比,仿製的荷蘭溫室還是非常高檔。裡面都是一沉不染的,種植方式依然是無土栽培。而我們的連棟溫室大多還是採用在土地上的傳統模式種植方式,土地利用率低,還非常容易出現病蟲害。在這個仿製的荷蘭溫室中就不能出現在土地種植的問題,土壤退化、土壤鹽鹼、病蟲害、重插等問題


總結,荷蘭模式在我國並不適合,主要原因還是建設成本、運營成本太高。荷蘭的國情與我們不同,我們土地資源很多、很大大,土壤也非常優良、種植成本非常低。


起點農業


經常流傳這樣一句話,沒有去過荷蘭你就不知道荷蘭的農業水平,為什麼一個4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國家,竟然能創造出這麼多奇蹟?那麼荷蘭農業模式在中國能行通嗎?

荷蘭農業模式

荷蘭一個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家,大約四分之一的國土低於海平面,並且還是一個多雨的國家,全面能夠見到太陽的天數也是有限的。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國家,創造了多個世界農業第一,第二的領先水平。


在荷蘭農業生產構成,畜牧業佔50%,園藝業佔38%,農田作物佔12%。荷蘭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業產品出口國,但是國土面積比美國小的多,可謂是小國家大農業。荷蘭農業能取得如此水平不得不說與他們的農業生產模式有關,荷蘭的農業生產模式先進值得各國學習。

溫室農業:由於國土面積有限,加上常年陽光照射量少,溫室大棚是最好的發展趨勢。從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荷蘭就開始發展溫室農業,到目前為止,荷蘭是全世界溫室種植最多的國家,並且隨著長時間的積累與創新,實現了全部自動化控制。



無公害生物防控與數據化控制技術:荷蘭的溫室大棚幾乎不使用農藥,主要利用生物進行防控,並且還對農作物進行數據監控,及時發現農作物所需營養元素,和病蟲害防治,通過數據收集進行分析,達到自動化控制,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無土栽培與合作社模式:由於荷蘭國土面積有限,因此無土栽培技術得以發展,既節約土地又提高了產量減少了種植汙染。並且荷蘭從農戶種植到銷售都有專業的合作社進行對接,這樣從一開始就解決了農戶在生產銷售農產品中所遇到的問題。



荷蘭農業模式適合中國嗎?

沒有哪一種模式可以照搬的,荷蘭的農業模式雖然先進,只能值得我們借鑑,找尋適合自己本國的農業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在荷蘭溫室大棚的建立可以得到支持,在我國建立的話就要需要大量的資金,雖然我國也有農村合作社,但是由於我國國情的存在,農村合作社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我們可以借鑑荷蘭的模式,探尋適合自己的合作社模式。

因此荷蘭的農業模式在一些方面還是適合中國的,不過我們不能照搬,要在他們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最終找到合適的中國的農業模式。


談農說農


你好,這裡給您詳細介紹一下:

近幾年全國各地掀起學習荷蘭農業模式,我們不吹不擂,說事實舉例子,說下他們和中國農業的差別。

首先說下設施園藝的特點,一般具有技術集約和資本集約等特點,可以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不僅使單位面積產量和品質大幅度提高,而且保證了蔬菜、瓜果等農產品的週年均衡供應,優點確實很多。但是適不適合在中國大面積推廣呢,下面來說。




▲荷蘭某處溫室外景和溫室內景

講之前先做下介紹,2011年中國和荷蘭農業項目開始進行對接交流,項目試驗地在山東壽光,項目負責人是王友福老師,跟隨王老師的腳步,從項目開始到結束,從到荷蘭等歐洲國家農業觀摩學習,把實地看到的、聽到的記錄下來。

一、蔬菜種植產量對比

我們在很多媒體報道中經常聽到荷蘭或是美國加州等種植的西紅柿、黃瓜單面積產量多高,而我國的蔬菜種植單面積產量和別人一對比很低,用來體現他們的種植技術先進。客觀說產量差距確實有,但是報道中的水分很大,我們以荷蘭為例,荷蘭溫室種植以無土栽培的岩棉栽培為主,用岩棉塞育苗,長成大苗開花後種植在岩棉塊中,岩棉塊放在岩棉條上,整個生長週期為一年。

我們國家的溫室蔬菜種植習慣為一年兩茬,秋茬是八月份左右定植,新年拔園;春茶是二月份左右定植,六月拔園。種植習慣是種植小苗,因為育苗是無土栽培,種植是在土壤裡,所以每次要有半月左右的緩苗期,從定植到採摘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一般每年的七月是休棚時間,滿打滿算果實採摘期是四五個月。和荷蘭採摘一年的產量對比,一定會有差距。

二、蔬菜種植生長環境

大部分作物的最佳生長溫度是16—23℃,超過24℃後根系停止生長,27℃往上根系開始死亡腐爛,低於10℃同樣影響生長。荷蘭面積和我們相比是個蕞爾小國,全國環境沒有差別,又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可以說四季如春,而大部分作物的適宜生長溫度是17—22℃,對於農業來說是最理想的種植環境。我們國家東西南北環境差別巨大,絕大部分地區冷熱變化明顯,先天上的生長環境差別巨大。

三、蔬菜價格對比

為什麼一開始說荷蘭的果類蔬菜可以採摘一年,而我們只能種兩茬採摘四五個月,很大一部分因素蔬菜的價格。荷蘭蔬菜價格非常穩定,能保證最低10元一斤 ,收益保證在那裡。我們國家一年中蔬菜價格波動很大,最低能到一兩毛錢(以西紅柿為例,它的種植成本六毛左右,高於六毛才有收益),我國菜農只能在價格高的幾個月賣菜才能保證收入。高價格有兩個週期,為了盈利必須要有產量和品質,而蔬菜是最開始結果時品質最好,產量最高。

四、設施投入成本對比

在我們國家農業人號稱的智能溫室學自荷蘭,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不適用,只是看著高大上。一是在荷蘭允許農場自行發電,用電成本低,再加上荷蘭的氣候適宜種植,不需要額外的加溫和降溫投入。

如果在我們國家使用就非常不合適,夏天熱,需要安裝溼簾和風機來降溫;冬天溫度低,需要供暖設備,都需要用電。但需要向國家買電,用電價格是按商業用電的價格來收,一度電一塊多,除非蔬菜賣上高價,不然想盈利是天方夜譚(至少走過的30個省市,通過智能溫室種菜沒見過盈利的)。這也是兩國非常大的一個差別。

五、農業從業者素質對比

這一點實事求是說差別巨大。荷蘭的農場管理和技術人員都是專業人,學歷高、做事認真,主要是懂農業原理,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種、蔬菜需要哪些元素肥料,能從始至終保證蔬菜的品質和產量。

我國的最廣大農業群體種菜基本靠經驗,不知道作物需要哪些元素、不知道作物為什麼會生病(這裡需要說下,當時和荷蘭對接時做對比試驗,我們請教作物的病害怎麼治,他們竟然不會,說他們種植過程中不用藥,只要作物不缺所需元素健康生長不會上病),最基本的知識不懂。這是最根本的差距。

結束語:我們的農業需要進步,當有一個學習對象時不要照抄照搬,要結合我們自身的實際情況。最根本需要的學的是軟實力,要提高菜農的基本知識,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從根本上找問題,不是外表的那些看著高大上的溫室大棚、無土栽培基質等。


紅土地上的老農民


肯定的說,荷蘭的農業模式在中國不可行,但是經驗卻可以借鑑。

為什麼說荷蘭農業模式在中國不可行呢?

任何一個模式的形成,都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經過長期的摸索而形成的,並不能一蹴而就。說荷蘭農業模式的成功,不得不提‘三螺旋模式’(Triple Helix)。

這是一個集結了多方力量的合作模式。政府在其中發揮了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大力投資教育,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和科研水平;二是將先進的農業知識和技能輸送給農民,促進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升。

這看似簡單的幾句話,但真要實施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需要各個環節的通力合作,長期積累,一個國家農業模式的形成,是在符合本國國情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摸索而來的,只有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從量變上達到質變。

荷蘭農業模式的經驗為什麼可以借鑑?

荷蘭的自然條件並不好,但是為什麼能成為農業領域的優等生?任何一個模式的成功都是因為核心競爭力,而荷蘭農業模式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有三點:一是領先的技術;二是食品安全及標準化;三是機構精細化的分工合作。

而我國目前的農業現狀是高效的科研幾乎和實際生產是脫節的,食品安全及標準化還處在低級階段,農民對科學技術種植掌握的程度還普遍較低,精細化分工就更不用提了。但技術和標準化建設以及分工合作,這些通過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是能夠學習的,所以說荷蘭農業模式的經驗我們是可以借鑑的。

綜上所述,雖然荷蘭農業模式很先進,但我國在目前的現狀下要大面積推廣荷蘭的成功農業模式,是不現實的。


新農鳴


荷蘭農業發展堪稱是世界的一大奇蹟。這個國土面積僅有4萬平方公里的小國家,卻在農業生產發展上創造了諸多個世界第一和全球前五。下面,我們先來看看荷蘭的農業發展成就。



荷蘭的農業發展成就

荷蘭的諸多農業產品裡面,最先讓人想到的應該是花卉,擁有全球最大的鮮花拍賣市場,年銷售額高達45億歐元,創造了全球花卉出口量第一的成績,而荷蘭農產品之中出口量世界第一的還有蔬果,特別是其生產的溫室蔬菜,86%銷往世界各地。除了第一之外,還有出口量位居第三的乳製品,位居第三的植物油,位居第四的肉類。由此可見,荷蘭在農業上的造詣很高,取得了足夠讓其他擁有廣闊領土的國家汗顏的成就。

說到這裡,也許你會以為荷蘭的地理和氣候環境應該是得天獨厚的。相反,荷蘭並沒有先天的優越自然氣候地理環境,反而面臨著低窪、潮溼、光照不足等不利於農業發展的難題。但是,荷蘭克服先天的不足,成為了農業發展上的領先者。



那麼,它靠什麼獲得的成功呢?

三螺旋模式,是荷蘭農業成功的關鍵

荷蘭能夠在農業生產上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跟它創造的農業生產發展模式有著密切關係,這個模式就是三螺旋模式。

所謂的三螺旋模式,是集結了政府、企業和高校三方力量的合作模式。這三方力量的各司其職,政府負責投資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完善教育制度。高校負責培育新型的農業從業人員,並且不斷推動農業科研水平的提高。企業則負責銷售這一塊。這樣在農業上充分發揮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能夠生產出高質量的農產品,而企業負責向全世界去推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合力,取得諸多的成就也就理所當然。

那麼,國內是否可以效仿呢?當然可以,國內的農業技術水平不低,高校教育水平不差,更不缺乏走向世界的企業,只是缺乏一個強大的"推手"而已。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歡迎評論指正。另外,大家有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可以一起探討一下。


有點意思的事兒


荷蘭的農業模式用在中國不行!我們可以借鑑荷蘭農業模式的長處和優點。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這個道理。

從面積上看,荷蘭是農業小國,但從影響上看,荷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首先來看荷蘭雖然國土面積小但是人口少。荷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年降水量大致為834毫米,適宜大多數作物的生長。

此外,荷蘭農業科研、推廣和教育“三位一體”,由農業、自然及食品質量部統一負責,有效整合了資源,為農業科技發展提供了便利。

荷蘭由於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國家都更要注重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大規模並連成一片的農場適合採用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尋求規模效益。同時,由於荷蘭位於歐洲的西北部,位於英、法、德等大國及比利時、瑞典、挪威丹麥等國之間。英、德等國都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農產品大量需要從荷蘭進口。

荷蘭農業的發展從源頭也就是農業教育及科學研發,已經形成了擁有強大後盾的生產力。荷蘭的花卉蔬菜通常在溫室中生產,從品種到品質都是其它國家所不能比的。同時由於歐洲市場對農產品的大量需求給荷蘭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我們不得不承認,荷蘭農業模式的確很先進,但是,現階段我國要想大面積推廣荷蘭農業模式,不太現實。我想說的是,只要適合中國國情,無論向哪些國家學習都好。因為如果不考慮實際,農業走別人的路很危險。

三農開拓者


中國農業,首先必須因地制宜採用農場式,集中制,機械化的農業模式。

土地必須集中,整合,承包。散戶式的農村家庭模式絕對不能再繼續。我就想回鄉下承包一片丘陵山地,套種經濟林,散養牛羊雞,然而現在田土山水,每戶一塊,根本無法規模養殖和種植。

農業現在還面臨一致命的問題,豐產不豐收!你產量再高,銷售不出去,定價權掌握在商販手裡,沒有銷路只有死路一條!農業必須以國家牽頭,省市為主營建立產銷一體化公司,農戶與銷售公司簽約,產品由公司銷售,農戶只負責生產,不用擔心銷售和價格波動。

農業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國家必須下大力氣改變農業的落後面貌,改善農村的就業環境。任何發達國家,農業都需要國家補貼,然而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命脈!


用戶66952727954


首先我們要了解荷蘭農業模式,它大體分以下四點

一、專注優勢領域,打造精品產業。荷蘭被譽為“歐洲花園”和“花卉王國”,聽到“鬱金香”,我們就會想到荷蘭。這就是荷蘭對外打出“花卉招牌”,將花卉產業完全地變成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因此,在休閒農業的發展中,一定要抓住農莊發展的主線,對面積小的項目尤為如此。

  二、發展訂單農業,規避市場風險。荷蘭農場大都採取訂單生產,即農產品經紀人和運銷戶與農民簽訂協議。訂單中規定農產品收購數量、質量和最低保護價,使雙方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和約束力,不能單方面毀約。訂單的買方會定期前來檢查訂單的執行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農戶只需承擔生產風險,按照訂單保質保量完成生產任務就可以了。

  三、依託家庭農場,推動規模經營。家庭農場是荷蘭農業的主體,很多同一區域的小農場選擇“抱團模式”,不少莊園農場還加入合作社。其實合作社不僅僅是中國鄉鎮所有的模式。優勝劣汰是市場準則,抱團則能加大獲勝幾率。拿鄉鎮的農家樂來說,同一村中多戶的完全可以合作,甲戶提供垂釣,乙戶提供採摘,甲乙的食材送至丙家經營農家菜,整體規模也得到了發展,最終收穫的將會是1+1+1>3。

  四、發展設施農業,突破資源瓶頸。荷蘭光照不足、土地資源稀缺,對農業生產形成嚴重製約。因此荷蘭人投入大量資金,依靠世界領先的玻璃溫室技術,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設施農業系統。

從以上四點看來。荷蘭農業模式是完全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不能抱著地大物博的心態夜郎自大。我們必須科學的發展生態農業。種出高品質的綠色農產品。作為農民,從我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做起


醜柑不知火


中國農業發展不是缺模式,而是缺三農管理體系。

回答這樣問題我有些舉棋不定。

涉及面太廣,在今天四級政府管理體制中,鄉,縣,市政府都涉及其中。沒有完善的政府管理體系,任何模式都是紙上談兵。

中國地城廣闊,人口眾多,地理多樣化,資源分佈不平均,中央制定國策只能總體指導方針,不能給每個區域制定法律,法規。

荷蘭農業模式放在中國,就是蘇南模式或珠三角模式的比喻。因此,我國每個省應該根據自己省的工業,商業,科技,人才,地理位置,自然氣候等等,因地制宜制定若干區域,研究區域農業發展模式。

中國農業發展模式瓶頸在各區域各自為政,格局只在本小區域內,僅憑農民或者村集體為基本單位 ,沒有鄉鎮,市縣政府在資金,科技,工商,稅務,城管,公安等部門相互計劃,組織,指揮,協調關係下,依靠現在的組織體系,體量是滄海一粟。

我只是失地農民,但是,對農民情懷不忘鄉愁。

侷限於自己能力,對中國農村發展模式還請網友留言,給予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