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陋的石頭魚

石頭魚是自然界中毒性很強的一種魚,它的“致命一刺”被描述為給予人類最疼的刺痛。石頭魚貌不驚人,身長只有30釐米左右,喜歡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如果有人不留意踩著了它,它就會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它的脊背上那12至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鞋底刺入腳掌,使人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醜陋的石頭魚

石頭魚產於馬良山下的漢江之中,為自古聞名的魚中珍品。

馬良山坐落在荊門城南的漢江之濱,山石潛伸河底,犬牙交錯,是習性獨特的石頭魚的棲息場所。這種魚,光滑無鱗,腹大渾圓,尾部側扁稍窄,口在頭的底部,形如新月,脊背灰白,略見石紋,腹色白中泛紅,一般重0.5—1公斤,大者可達10公斤。因此魚常年不離石頭,活躍在水底亂石之中,故得此名。它的主要食物為水中蝦、蟹、甲殼類昆蟲等。每當十冬臘月是捕撈石頭魚的黃金季節。

此魚肉質細嫩鮮美而無細刺,無論紅燒還是清燉,皆鮮美異常。常食此魚,還有生津、潤肺、強腎之功。石頭魚的魚肚,個大味美,亦為珍品,此魚可烹製多種宴上名餚。


醜陋的石頭魚

石頭魚屬毒鮋魚族,學名“玫瑰毒鮋”,因其像玫瑰花一樣長有刺,且有毒,故而名之。石頭魚形狀恐怖,體貌甚醜陋,活像一塊石頭,蟄伏在海底石堆中,不易被發覺。

石頭魚光滑無鱗,嘴形彎若新月,魚脊灰石色,隱約露出石頭般的斑紋;圓鼓鼓的魚腹白裡泛紅,尾部扁側稍窄。身長只有30釐米左右,身體厚圓而且有很多瘤狀突起,好像蟾蜍的皮膚。體色隨環境不同而複雜多變,象變色龍一樣通過偽裝來矇蔽敵人,從而使自己得以生存。通常以土黃色和橘黃色為主。它的眼睛很特別,長在背部而且特別小,眼下方有一深凹。

石頭魚類,卵生。6~7個月成熟,壽命4~5年,雄魚身體細長,背鰭、臀鰭略長於尾鰭,末端尖。發情時胸部特別紅。雌魚腹部鼓,背鰭、臀鰭末端略圓,略短於尾鰭,胸部色淡於雄魚。成對飼養於40~60×20~25×23(釐米)箱中,用4~5天的老水,繁殖水溫25~26℃,雌雄魚在無底花盆做的產床內鑽來鑽去,舔食花盆內壁,即要產卵。每窩產卵500~600枚,都粘在花盆內壁上。 將帶卵的花盆取出,放入與上述水質、水溫相同的水族箱中進行人工孵化,2~3天出小魚,3~4天遊起來,喂灰水2~3天;喂小紅蟲3~4天能吃蜘蛛蟲,20多天倒入飼養箱中(用4~5天老水),再過10多天又可產第2次卵。紅、藍寶石、桔子魚、玉麒麟、紅肚鳳凰、馬鞍翅等魚類都用此方法繁殖。

世界上最毒的魚,石頭魚的保護色與海底完美融合,它不主動攻擊獵物,靠近它時,它的毒液會導致獵物癱瘓甚至死亡。


醜陋的石頭魚

石頭魚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人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動不動,讓人發現不了。常棲於海中的巖壁上,活象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它的捕食方法很有趣,經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到來。它的硬棘(背鰭棘基部的毒腺有神經毒)具有致命的劇毒。

石頭魚全部是天然的,無人工養殖,一年四季都有。石頭魚適宜生長在溫度18~25攝氏度雜藻叢生的岩礁底層,喜歡半埋於沙中,初夏產卵,普遍長度在30釐米,每隻重量一般在500克左右。

石頭魚分佈很廣,在任何海域都有,但以熱帶及鹹淡水交界為多。香港海域亦有石頭魚出產,又名“石崇”。


醜陋的石頭魚

石頭魚味極鮮美,骨刺少,選大條的,約一條3-4斤左右比較適宜,太細小的肉太少,食之無味。春夏兩季最肥,入冬後魚味更鮮。

石頭魚可煮湯和清蒸。石頭魚濃湯味極鮮美,可能是有毒的關係,喝後有點High的感覺。煮湯需幾小時,除非提早預定,否則還是清蒸為宜。適宜皮和肉分開蒸。石頭魚皮很厚,去除表皮後,用果皮清蒸。蒸好後呈半透明啫哩狀,很滑,口味很好,但略帶甘苦味,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石頭魚肉清蒸後,顏色很白,很鮮,很滑。除主骨外,沒有其它骨刺,肉厚且多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